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现代校对的理论创新与学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对学是编辑学的分支学科 ,校对立学既是编辑学科建设的内容 ,也是校对学科建设的内容。校对立学本身就是校对的感性知识升华为校对理性知识的飞跃 ,必须理论创新。校对立学之初 ,应着重在研究对象、学术体系和学术观点上创新。理论创新应具备科学性、专业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当前校对创新的主要途径是 :不断解放思想 ;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站在校对改革的前沿 ;建立健全理论创新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校对主体多元化 最优化与专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出版物质量,重在建立和健全书刊质量保障体系,而实行责任校对制度,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当前校对主体有作者校对,编辑校对,专职校对,编校合一,编校轮岗,内外结合等多种做法,呈现多元化趋向,虽然不同的校对主体各有优点与缺陷,但还是可以根据出版单位的实际情况予以最优化。要根据出版行业的有关法规与制度,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技术知识结构方面,建立一支合格的专业化校对队伍;必须从“德、智、体”几方面培育校对队伍的专业化素质;必须从工艺流程、校对指标、校次检测、质量责任以及校对奖惩等方面加强校对队伍的专业化管理。  相似文献   

3.
通过校对工作实践 ,提出了“学识 +认真 +多思”是校对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是做好校对工作的前提 ;强调“多思”是关键 ,是校对人员应该身体力行的。指出了校对人员要善于运用思维活动指导校对工作。探讨了校对人员培养思维能力的途径 ,以期提高校对人员的业务能力 ,协助编辑把好图书质量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期刊刊物的不同学科差异指标,以及不同校次工作量指标,介绍了一种评价期刊校对学工作人员工作量大小标准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高校医学期刊校对的重要性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①校对的准确性是保证期刊质量的重要因素:医学论文的准确与否关系重大,校对数字、专业术语、关键性的字、词、外文、标点符号一定要力求其完整、准确;②校对的专业性是编辑质量的补充环节:校对是编辑工作的继续,应提倡主动性校对,即在忠实原稿的基础上,善于发现和纠正错误;③校对的统一性是编排规范的再度提高:校对工作者应该从整体出发,力求字体、字号、专业用语前后统一;保证排版的美观、规范化和标准化;④重视校对工作是提高期刊质量的必要措施:校对人员必须有高度责任心,对主要学科知识的掌握应具备一定深度和广度,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和较好的文字水平,熟悉印刷业务。  相似文献   

6.
浅谈校对     
校对由校雠演变而来,古代校雠通常是编校合一,现代校对为独立部门。校对具有校是非与校异同两大功能,现代社会中校是非提升为主要功能。校对的4种基本方法依然重要,而“人机结合”的方式也在不断完善。现代校对主体呈现出多元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特征,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对校对人员的素质又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坚守“三校一读”制度的同时,要认识到校对对于出版部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校对是出版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理科学报应当重视其校对工作。为了保证校对质量 ,学报编辑不但要明确高校理科学报的校对特点 ,弄清校样中出现差错的原因 ,而且要掌握各校次的基本要求 ,掌握校对方法和校对符号 ,保持良好心态 ,注意劳逸结合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学报出版单位应当建立和健全行之有效的校对质量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8.
随着出版工作日益电脑化,校对工作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最为直接的结果就是近年来的图书质量下滑。防止校对工作边缘化,提高图书编校质量,是目前出版行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下面分别从出版管理工作者和校对工作者两个角度探讨如何开展新时期的校对工作。新闻出版总署《图书质量保障体系》指出:“专业校对是出版流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直接影响图书的质量。”建立和健全校对机制,是现代出版生产的客观需要。“出版社应配备足够的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专职校对人员,负责专业校对工作。”出版管理工作者在思想上应充分认识到校对工…  相似文献   

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行动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具体反映,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必然出路,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它遵循着理性原则、满意性原则和渐进性原则,并有其特有的操作步骤,能够很好地实现行动与研究(即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并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化和专家化。  相似文献   

10.
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继续.对于提高文稿质量,两种工作同样重要.在编校合一的校对工作中编辑应遵守质量第一的原则和对读者负责的原则,克服一切不利于校对的因素,寻求适合自己、适合文稿的校对方法,并利用编辑自身的"优势"搞好校对工作.  相似文献   

11.
一百多年来,作为一门学科的比较文学历经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和中国学派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学科理论都有其历史决定性因素以及历时性的局限。在共时性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视野中,平行研究经过跨文明研究的实践洗礼,在文学跨越学、文学关系学、文学变异学和总体文学学的理论建构中,呈现出更具开放性、发展性与世界性胸怀的特征,从而实现从美国学派比较文学研究到整体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论突破与飞跃,为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学术借鉴。  相似文献   

12.
土司研究逐步融合与渐进深入,土司学应运而生。作为一门专学,学界应当系统建构土司学。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土司学建构仍需从发生逻辑、研究指向、建设进路三个方面着力。既要避免土司学研究的碎片化,又要反对研究的泛化,同时要兼顾专学理论的系统化,这是建构土司学不可绕过的驿站。土司学建构尚处于探索阶段,其讨论并未尘埃落定。广大学者不遗余力地推动土司学的建构,2014年8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土司文化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有力地整合了土司研究的人员、资源和机构。《中国土司学导论》一书的付梓,是土司学建构的开创之举。土司学论纲、土司词典等系统性的关于土司学的研究,应成为当下学者们的鼎力之向。  相似文献   

13.
教师教育学科建设要建立在对其学科特点、任务充分认识与明晰的基础上。教师教育学科以培养与培训优质教师,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为主要特点。目前教师教育学科建设首要完成的任务是队伍建设、方向建设和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建立管理机构、建立学科激励机制、增大科研经费投入与完善学科评估体系,才能保证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有良好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4.
<正> 每当在报刊上看到错别字或勘误表时,总使我联想到校对工作的重要性。校对的职责就是要消除出版物在排字制版过程中,在文字上、标点符号或版式上出现的一些错误或疏漏。以保证出版物的质量。为什么在报刊上还有错误出现呢?有人说:“洋洋数万言难免有点错别字。”这句话到底对不对?从办刊物的宗旨和校对的职责讲是不允许有差错的。这就需要我们研究校对的学问。古人非常重视校对工作,清代孙德谦写《刘向校雠学纂微》就是研究校对工作的。只有掌握了校对的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才能提高校对工作的质量,以我校学报为例,我试从校对的两重含义的四个方面作以探讨,以期达到重视、加强并改进校对工作,保证出版物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校对工作在出版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强调指出校对人员所应具有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从而说明对校对工作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新闻出版署颁布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第11条规定,“出版社每出一种书,都要指定一名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专职校对人员为责任校对,负责校样的文字技术整理工作,监督检查各校次的质量,并负责付印样的通读工作。”这一条明确规定了责任校对存在的必要性及其职责。然而,责任校对要履行自己的职责,必须有相应的权力作保证;有责无权的责任校对是很难把工作做好的。同时,赋责任校对以相应的权力也是重视校对工作的重要表现。那么,责任校对该有哪些权利,才便于他更好地开展工作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谈点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一、选人“组阁…  相似文献   

17.
论期刊校对     
期刊校对是编辑流程中的重要一环,对期刊质量起着最后的把关作用。随着期刊数字化转型发展,传统的校对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期刊发展的要求。办刊资源短缺、传统办刊模式的限制、校对人员素质偏低与管理机制欠缺等主客观因素,共同制约了期刊的校对质量。校对工作传统的"校异同"和"校是非"两大功能不可偏废,必须在校对实践中严格遵循。应从端正校对工作态度,规范校对流程和灵活运用校对方法,提升校对人员能力素质,重视作者校对责任,建立校对质量监管体系等方面,多管齐下,提升期刊校对质量,打造优质期刊。  相似文献   

18.
校对符号源流考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自古便有校对符号,其源头可上溯到商周时期,宋代曾经进行过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关于校对原则和校对符号的规划和统一。现代使用的校对符号对古代传统校对符号既有借鉴和继承,也有很大的发展。古今不同的校对符号之间有着历史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9.
校对的主体即校对者,包括专职校对者、著作人(作者)校对者和编辑校对者。三者分工合作,互补性很强,体现了校对的整体功能。校对主体的错位与功能缺失是造成目前图书存在编校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出版社应坚持专业校对独立建制,编辑、校对分工负责,保证出版物质量。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目前先进的电脑来编系统在报刊出版业的应用将给行业校对工作带来的变化,据以探讨未来校对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