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翻译标准与原则问题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根据斯珀伯和威尔逊(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通过对翻译过程中影响译者对原文理解与译文表达的重要因素之一--"认知语境"进行分析,探讨翻译标准的原则问题.有关翻译标准与原则之争实质上是从不同角度看待翻译标准与原则问题,是在"认知"与"表达"上的不断争论与妥协.翻译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认知程度的不同决定翻译的水准高低,表达方式的选择取决于认知的差异.从"认知"角度来说,对于同一事物的认知,存在个体差异,翻译似乎无确定的标准,然而,归根到底,译者在"认知"基础上采用何种"表达方式"不能离开"准确"和"忠实"这个根本."准确"是对译作的效果而言,是相对的,"忠实"是对译志的态度而言,是绝对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外宣翻译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我国外宣翻译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从语用学与翻译的关系出发,以关联理论的视角对外宣文本的翻译活动进行研究,考虑外国受众的认知环境的同时尽力保持中国文化元素,总结出“意合”向“形合”转换,力求翻译文本语言简洁、平实及解释性翻译等翻译策略,从而揭示关联理论对外宣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商标词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联理论是一个有极强解释力的理论。该理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将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认为从话语和语境假设之间寻找最佳关联是交际成功的前提。建立在关联理论基础上的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个对原语(语内或语际)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过程。翻译研究的对象是人的人脑机制。文章阐释了关联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并指出该理论对商标词的翻译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解释性翻译和注释性翻译是两种重要的翻译方法,在翻译和文化传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文化翻译与语义等值的关系,解释性翻译和注释性翻译与文化传递的关系,以及由于文化空缺而造成的解释性翻译与注释性翻译的必要性这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关联理论对翻译标准和翻译实践从全新的角度做出了合理的诠释。根据关联理论,翻译被看作是特殊形式的交际。本文以沙博理的《水浒传》译本中的习语翻译为例,分析了习语的各种汉译方法中关联理论的运用:以关联为原则,以交际为目的,重视认知语境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关联理论对翻译标准和翻译实践从全新的角度做出了合理的诠释。根据关联理论,翻译被看作是特殊形式的交际。本文以沙博理的《水浒传》译本中的习语翻译为例,分析了习语的各种汉译方法中关联理论的运用:以关联为原则,以交际为目的,重视认知语境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从关联理论看英汉翻译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了在关联理论框架下翻译的本质,同时还根据英、汉语在句型结构、文化内涵、语用规则等方面的差异,探讨了如何在关联原则指导下,依据汉语读者的认知环境进行信息的转换.  相似文献   

8.
双关语是一种特殊的修辞现象,很难在目的语语境中实现对等翻译,但是可以实现有效翻译。以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中的双关修辞翻译为语料,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角度出发,以语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大方面为切入点,分析了双关话语在译文中重新建构时,需要考虑接受者的认识环境,关联期待和加工信息所付出的努力。在此基础上,译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切的明示方式以引导接受者通过推理努力争取获得最佳关联。这样才能实现双关语在译文中的有效建构。证明了关联翻译理论对双关翻译的解释力,同时也为其它修辞格的翻译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翻译界关于译者风格的讨论由来已久。关联理论翻译观提出的"风格即关系"为理解与解释译者风格提供了认知视角。通过对比分析杨宪益、利玛窦和许渊冲三位著名翻译家的翻译实践活动,阐明译者的翻译目的、译者对读者认知环境的判断、译者的偏好与能力等三个方面的因素形成了译者风格,说明关联理论的风格观对译者风格这一翻译话题具有充分的解释力。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做的选择可能有被动的成分,也可能是主动的,都形成了译者风格。  相似文献   

10.
文献表明,我国关联翻译理论研究已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喜人局面--有宏观上的理论构建,微观上对翻译现象的解释与应用,和中观上对翻译概念的剖析.关联翻译理论的研究成果也让关联翻译理论本身成了翻译学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本文梳理了国内关联翻译理论的重要研究成果,并对其中一些研究作了粗略的评论.  相似文献   

11.
关于翻译单位的争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由来已久,翻译理论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在回顾了现有翻译单位的前提下,论证了翻译单位是一个多元、开放的描写性概念,进而从符号学的视角,提出了符号关系这一符号学翻译单位,论述了它的理论基础和可操作性,描述了翻译的过程,指出翻译的过程是译者通过重新构建与原语文本相对应的符号关系来实现原文信息在译文中最大限度再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厚翻译述评     
分析了厚翻译的成因,作者认为:语言文化差异、文化取向不同和译者主体性有别是导致厚翻译的主要因素。翻译实践中的厚翻译现象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译文的信息量不应大于原文的信息量;过度过滤源语文化的异质成分是译者主体性的过度表现,是一种文化自恋倾向,往往会导致厚翻译的信息量超额,从而使译文的关联度大于原文的关联度,降低译文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高校外事文本的语篇类型,外事文语篇兼具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结合功能翻译理论分析外事翻译的特点,采取了交际翻译方法、编译法等方法,实现高校外事语篇的在目的语言中的功能对等,达到对外交流合作的预期效果。同时,也为外事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一个度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市场翻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翻译是一种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以翻译服务换取货币商品的商业活动。翻译价格是翻译市场的根本要素,它作为翻译服务产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受语种、翻译方向、地域因素、交稿时间、文稿内容难度等因素的影响。市场翻译规范包括翻译职业规范和翻译行业规范,它与传统的翻译规范有着本质区别。健全市场翻译规范是翻译市场健康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广告翻译中“不信”现象的描述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为主要依据,对汉英广告翻译中常见的"不信"现象做出例证和解释,认为广告英语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为吸引消费),其译文不应再追求传统翻译理论中对原文的忠实移植,而应把重心放在是否达到了对受众的传播效果.因此,广告翻译其实是译者有意改变原作的内容与形式的一种行为.当然,这种改变并不是任意为之,其总的原则是译文能够达到与原文广告对原语读者所起的相同甚至更好的功能和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任何翻译伦理受主体社会文化的制约。中国传统翻译伦理主要建立在义务论的基础上,而西方翻译伦理则以功利主义为基础;中国传统翻译伦理注重体现人际关系,而西方翻译伦理则强调文本关系。这对现代翻译研究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翻译伦理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伦理作为翻译领域的一个热点,相关研究刚刚开始,文章通过对翻译主体间伦理的系统回顾,指出翻译主体间伦理的讨论不能单纯强调译者单方的责任或权力,其他主体如赞助人、评论人同样对于理想翻译的语言或文化动因的实现负有责任。同时,对译者忠实于文化间伦理的必要性、作者给予译者不忠实的权利、Lefevere有关中西方忠实策略的不完善之处、译者的可读性、责任的相对性以及赞助人的多层次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翻译研究方式和理论的概述,指出研究分类差别的理论依据以及翻译理论的前标准范式特征。任何翻译理论假设应具备明晰的结构以提供解释的充分性和可供检测的属性。基于多元学科研究成果的共享翻译研究范式应该形成。  相似文献   

19.
以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为主要依据,对汉荚广告翻译中常见的“不信”现象做出例证和解释。认为广告英语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为吸引消费),其译文不应再追求传统翻译理论中对原文的忠实移植,而应把重心放在是否达到了对受众的传播效果。因此,广告翻译其实是译者有意改变原作的内容与形式的一种行为。当然,这种改变并不是任意为之.其总的原则是译文能够达到与原文广告对原语读者所起的相同甚至更好的功能和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20.
2006年11月26日,在广东佛山出席“跨文化时代的翻译与出版”研讨会的百名译者、翻译研究者与出版者,基于提高翻译质量的共同责任,谨向各有关方面发出如下倡议和呼吁:(一)译者与出版者,共同承担着保证翻译质量的重任,既要相互支持,也要彼此监督。要树立对原作者及读者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正确的翻译导向,遵守法规和职业道德,增强质量第一观念,提高翻译服务意识,共同构建和谐翻译出版环境,努力向读者奉献翻译精品。(二)译者只接受自己熟悉并有把握胜任的翻译任务;务必勤查资料和工具书,切忌想当然跳译胡译;反对借“编译”、“译写”掩饰译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