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现代报纸文艺副刊的学院派文化特色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富有学术气象、文化意味、学院气息是中国现代报纸文艺副刊的一个重要特色。在中国现代报纸副刊的出版过程中,学院派知识分子的执掌、大学学生的积极参与成就了它们的学院派文化特色。对学术活动的关注和对学术思想的启蒙则体现了中国现代报纸文艺副刊对学术繁荣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台湾解禁后,报纸文艺副刊为因应台湾社会变迁,在编辑形态上对"大众文化"有远比既往更多的注意。"轻薄短小"成为20世纪90年代文艺副刊的主流,偏重轻松逗趣的生活主题以迎合读者。这种读者导向的文艺副刊,台湾学者称之为"大众副刊"。解禁初期台湾社会环境因素与文艺副刊之间的关联互动表现为:政治松绑降低文艺副刊传播影响力;文艺副刊运作市场化,经济衰退使文艺副刊直面"适者生存"的市场机制;文艺副刊成为消费社会下的大众文化商品;传播技术手段的升级改变文艺副刊读者的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3.
《晨报副刊》与早期新月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纸的文艺副刊,在推介文学新人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觑,而编辑者个人的眼光和好恶,则直接左右着副刊的面貌和创作队伍.自1925年10月徐志摩接办《晨报副刊》之后,《晨报副刊》文艺栏里逐渐增添了一批新的作者:饶孟侃、熊佛西、闻一多、朱大柟、朱湘等.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以降,在传统报纸文艺副刊和文学期刊传播的基础上,网络博客成为文学媒介传播的一种社会时尚,催生了新型的文学伦理,尤其是在地震面前,诗人与诗歌借助网络博客重新铁肩担道义,扭转了大众消费时代日益沦丧的精神滑坡现象。同时,专业性诗歌刊物和报纸文艺副刊的电子化、扩版化也加速了诗歌的生产与消费。  相似文献   

5.
消闲性是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基本属性。最初见诸于报端的副刊性质的文字,完全是提供给作者或读者消闲、解闷的。中国第一张文艺副刊《消闲报》,立足于当时文化市场的需求,明确提出了“遣愁、解闷、醒睡、除烦”的办刊宗旨。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消闲性的文艺副刊遭到了全面的否定和批判。报纸文艺副刊既注重消闲性,又不失去文化品位,是一种很高的理想追求,也是始终困扰着编辑的难题。  相似文献   

6.
相对独立性是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基本属性。就其形式而言,它有着稳定的版面和固定的出版日期,有自身独特的文体选择,有着自身稳定的撰稿人队伍和读者群体;就其编辑形态而言,主编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向来决定文艺副刊的特色,诸如制定编辑工作方针和宗旨、编排栏目、组织稿源和发排稿件。在一般的情况下,它不会受到报纸倾向的制约。民国时期报纸的文艺副刊寻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空间的现象非常普遍。  相似文献   

7.
报纸文艺副刊的版面审美特征及其艺术美价值●王丽萍王历生文艺副刊是新闻报纸的一种特殊版面。它既是报纸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与新闻版有所区别。它的办刊主旨是采用同其它各版不同的方式,围绕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宣传,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推动社会两个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8.
副刊是报纸和文学联盟的产物。报业竞争与政治宣传的需要推动了副刊的发展。副刊的发达 ,不仅构成了中国近现代报纸的一个特色 ,对文学的变迁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副刊,是中国报纸的传统,它通常作为文艺作品的载体,迅速、真实、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因而独具新闻性和文艺性的“双栖”职能。新闻与文艺结合产生出的副刊,有其特殊的个性,从美学的角度看,副刊的审美价值是满足人们的精神生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转型、受众心理的变化、媒介环境的变迁以及媒体间白热化竞争,报纸副刊在不断探索中,已逐步由传统意义上单一的文艺副刊,发展为内涵和外延都更丰富的"大副刊"。"五四"时期新闻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副刊的革新。这一时期我国报纸副刊突破其文化休闲性质而成为宣传新文化、新知识、新思想的阵地。少数民族报纸副刊继承和发展了"五四"时期"四大副刊"的优良传统和办刊精神,发挥了大众文化论坛和进步文化运动组织者的功能。在新形势下,民族地区报纸副刊更加突出其政策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性,在促进民族团结、弘扬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共创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大公报·战线》是一份记录抗战烽火中新文学生长的珍贵媒体档案。《战线》在推动新文学的生长过程中,有着多方面的历史贡献。在诗体建设方面,《战线》对于朗诵诗运动的开展和朗诵诗写作具有开拓之功;在小说文体新创方面,《战线》推出了新武侠传奇体;在人物形象叙述领域,《战线》登载的作品开辟了敌国人物形象正面表现的新领域;《战线》还对战争状态下新闻性很强的报告体文学的发达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报纸副刊是文学与传媒结合的产物,兼具了文学与传媒的双重特点.台湾<联合报>副刊继承与发扬中国报纸副刊"名家办刊"与"文学摇篮"这两大文学传统,在传播的空间构建想像的文学社群,用传播的方式培育时代的文学新锐,并在50年风云变幻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社会角色:从"文学的伊甸园",到"启蒙的前沿阵地",再到"精致的文学堡垒".其主编从"文学的园丁",到"媒体英雄",再到"新文学的守门人".<联合报>副刊不仅折射出台湾社会变迁的历史轨迹,也为世人留下了文学与传媒互动关系的经典个案.  相似文献   

13.
在上世纪初的中国,推动文学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是报馆和出版社,有实力的报馆或出版社往往是既发行报纸又出版书籍.然而在湖南,文学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只有报纸副刊.这种单一的运作模式,使得湖南现代文学在初期虽有广泛影响,却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显得后劲不足.  相似文献   

14.
针对高校校报副刊办刊模式存在的问题,为提升高校校报副刊舆论引导能力,结合自身特点和发展方向,总结近年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校报副刊的改革与创新实践,从贴近实际原则、增强新闻性、坚持以人为本等方面进行阐述,提出高校校报利用副刊增强舆论引导能力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国报纸副刊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当中,既经历了"五四"时期的兴盛,也遭遇了上世纪90年代的全面转型。在媒介信息的爆炸式发展和中国报纸市场化运作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报纸副刊显现出七大发展趋势:多元化、专版化、新闻化、本土化、平民化、互动化、时尚化。只有把握住报纸副刊的发展走向,因势利导,才能使报纸副刊在未来的发展中实现内容上的升华与经营方式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当代大众传媒的高度发达,对纯文学而言既有危机也有生机。其危机表现为传统大众传播媒介上纯文学生存空间的变化:纯文学自身阵地的缩减,一些依托于大众报刊的文学副刊消失,没取消的报纸副刊由过去的文学性向新闻性、消闲性转化。新的机遇则是:以数字化网络为核心的媒介融合,特别是网络和手机短信与传统纸质大众传媒的融合,使纯文学的生存和发展获得了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秦邦宪作为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在延安时期他统帅党的新闻、广播、出版大军为延安文艺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他在主持延安《解放日报》工作时重视文艺宣传,调配著名文艺家负责副刊编辑,团结作家,培养新人,对延安文艺创作的繁荣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积极参与延安文艺座谈会,为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及座谈会方向的实现做了大量工作。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报纸专刊的结构特点方面。尝试对它做出一些理论上的界定。本文认为,报纸专刊作为一种独立的门类,在结构上有其区别于新闻版与综合副刊版的独有特点。它在栏目内容设置上,表现为“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内容涉及面广但指向单一,针对性强;它在延续方式上呈现出有节奏的起伏,灵活多变而内在衔接十分紧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