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也谈"转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符号学角度观照"六书",并讨论其中的转注.转注是一种能产的造字法,它与形声同为意音符号,但本质迥异;转注字是在转注原体字(声符)基础上加上"类首"(义符)构成,转注字的意义与"类首"意义相同.  相似文献   

2.
查阅各朝代的字书中"砖"字的记载和历史文献中"砖"字的使用,发现现代"砖"字是起源于甲骨文的"專"(表音)和瓦当文"瓦"(表义)。晋代之后,两个独体字组合成"甎",并延伸出另一合体字"塼"。辽宋时期后,又出现了"石"为部首的"磚",并逐渐替代"塼、甎"字,到解放前"磚"已成为主体字形。在新中国的第一次汉字简化方案中,"專"简化为"专",正式确定了现代"砖"字。  相似文献   

3.
古汉语"于"字比较句功能补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於"(下文一律写作"于")字比较句是古汉语常用的比较句式,马建忠(1898)认为其功能是表示差比[1].此后,吕叔湘(1942)[2]、太田辰夫(1957)[3]、黄晓惠(1992,1998)[4][5]等著名学者一直沿用这一说法.但笔者发现"于"字比较句在古汉语中并不限于差比意义.  相似文献   

4.
古文字産生之初,先民們造字一般遵循着"觀物取象"、"遠取諸物,近取諸身"的原則.脚作爲人類自身站立行走、参加生産勞動和社會活動的主要器官,從物象和取向上看,當爲造字的首選.甲骨文、金文用脚趾表示脚.趾、止在甲骨文中相同,"(V)"和"(V)",同時,它還是表示脚的甲骨文耩字部件(或符號),其形態有的正置,有的倒置或侧置.金文則演燮爲"(V)"或"(V)", 或倒置、侧置,小篆則演變爲"(V)".這些符號經(棘)變至楷,已變得面目全非了.據筆者歸纳统計,它們中有的已演變成别的部件,有的在部件中隱匿起來.凡與人類行走相關的古文字中幾乎都有表示脚的部件,這些部件随着象形性弱化符號性增强,尤其歷經(錄)變和楷化,至今已難以看到"踪迹".本文對楷字中的"足迹"從多個方面给予了導.  相似文献   

5.
《说文解字》作为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在编排、释义中充分运用了"六书"理论,并开创了"据形系联"的部首归字法。文章在对248个糸部字进行结构类型研究的基础上,又着重从意符表义、声符表音和声符表义情况对糸部字字符进行了分析研究,由此发现,糸部字可分别归入六书的会意、形声两大类,并且形声字在糸部字中所占比例最大,且部分字体的义符、声符具有相关意义和编码,声符也不只单纯表音,同时也和意义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6.
略说常州地名中的方言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就在常州地区流传的一些与地名有关的方言字"(厂带)、丼、(肓)、(土区)、(逄)"等作了初步探讨,希望对于吴方言特别是常州方言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大盂鼎铭文■字写法比较特殊,学者多主张释为"巳",少数主张释为"也"。释"巳"者一般读为"已",也有读作"祀"的。读作"已"又有看作语气助词和叹词的不同。我们赞成释读作"巳"(已)和认同"已"是叹词的看法,并从文意、字形和语法史等多方面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8.
<淮南子>一书"极"、"栋"、"柱"三字存在相互"代用"的情况;结合同书相关神话、该句语法、古注来考察,"四极废"之"极"字原本是"柱"之代用字,该句当释为"(擎天的)四根柱子倒了".  相似文献   

9.
古文字的一字对偶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训诂学"义训"有"同义相训"和"反义相训"的条目.前者易于理解,后者"治"训"乱"、"臭"训"香"、"学"读"教"等等,比较费解.从现代汉语的角度看,似乎不可思议,但古汉语确有"反义相训"和一字存在对偶两义的现象.《尔雅·释训》:"徂,存也;乱,治也;故,今也;曩,?也."郭璞注:"以徂为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吸取前人说法的基础上,结合古文献的记载,从文字学角度对西周铜器铭文中的"(O)"(目木)、"( )"二字重新进行考释;认为"(O)"(目木)仍释为"雍",但应指枲麻,是明确古代服饰"市"的质地之词;"( )"即古文献中的"裼"字,指裼衣.后者在金文记载的服饰中为首见.此外,本文还对这些服饰所涉及的西周社会制度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11.
许少峰编纂的《近代汉语大词典》是一部有较高水准的学术性工具书,但对一些词语的解释和立目仍有偏误。如词典中收录的"擦头皮儿"、"大轴子"、"火手"、"壳子"、"弄窝子"、"扒沙"、"牙不约儿赤"等十余条词语的释义不确,还有"不兑"、"区区将将"、"忔忽儿"、"新梁兴"等多条词语在立目或者注音等方面也不尽妥当,需要重新修订。  相似文献   

12.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汉语拼音"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汉字确实存在许多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汉语拼音在信息时代的适用性和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3.
"如"、"若"、"若为"是中古时期新生的疑问代词,文章描写、分析它们的语义类别和句法功能,并探讨其来源,认为"如"、"若"应当与"那"有一定关系,"若为"与"若何"较为接近,应当是受其类化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哲学史”写作与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困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与西方哲学不同,"中国哲学"并不是指称一个历史文化中已然存在的、显性的思想学术脉络,胡适、冯友兰等人的"哲学史"写作乃是参照西方的体例建立中国现代学术谱系的过程,尽管这一学术谱系总是以某种"古已有之"的面目出现。至少有两个问题构成今天"重写哲学史"必须突破的瓶颈:一是所谓"中西之间"的问题。科学与启蒙理性实为主导胡适、冯友兰"哲学史"写作的基本预设,而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哲学的自我反省、发展及其成果,基本上没有能够系统地反映到"中国哲学史"写作中来,晚年写作《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冯友兰对此是完全隔膜的。二是如何处理"中国哲学"与"经学"的关系。胡、冯等人的"哲学史"写作,都是以否弃经学脉络及其意义系统为前提的,而与"经学"相隔绝的"中国哲学",本质上只能是外在于中国文化的。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哲学史"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写的“中国哲学史”会不断地被改写或重写,这已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呈现“马克思主义化”的继续展开、继续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回归原汁原味的“中国哲学”、整合式创新等主要建构模式。但在全球化语境下,只有面对中国现实,关注全球性问题和学术的世界性因素,探求新的哲学范式,才有可能实现“中国哲学史”建构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6.
钟姓源流考     
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有关专家的调查和统计,钟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8%,是当今第五十六大姓。寻根溯源,钟姓最初来自安徽凤阳东北之地,后来称盛于河南颍川,钟姓既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又是一个多源的姓氏,钟姓之源主要有四:改子为氏;以邑为氏;以官为氏;少数民族中钟姓。  相似文献   

17.
"修辞学研究随着文体的演进而发展",这是一条被无数次历史事实验证过的规律。白话修辞学百年来随着文体变革而发展的历程,又一次证明了这一点。白话文体、白话修辞学与文言文体、文言修辞学的竞争分为三个阶段:(1)"新文体"倡导阶段;(2)"白话文"运动阶段;(3)"大众语"运动阶段。建国前白话文、大众语运动存在着不足,建国后白话语体、白话修辞得以发展。白话修辞学随着白话文体的成长壮大而成长壮大。白话文体、白话修辞学在与文言修辞学竞争中渐成主流。白话修辞学的诞生与成长,与引进国外修辞学说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8.
《大学语文》注释摘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字母词(Letter words)是英语词汇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该探讨了英语字母词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六种构成方式,提出跨化交际中英语字母词翻译的六种方法,从而进一步挖掘其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字典辞书是无声的教师,对读者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字典辞书应严格执行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在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中发挥重要的典范作用。《现代汉语辞海》舛误多达百处,以讹传讹,影响不可低估。指出其不按国家颁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汉语拼音拼写法基本规则》、《中文书刊名称汉语拼音拼写法》以及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等规范标准解字释辞,造成不应有的种种错误。这种滥编、乱出版语文工具书的现状,应当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0.
考察了《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中"都"类范围副词的分布情况,42本方言词典中收录的"都"类范围副词共54个,"都"基本上是一个南北通用、方普共用的范围副词,除"都"外,某一方言区不存在占绝对优势的通用"都"类范围副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