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琪 《学术交流》2006,(9):145-148
台港新儒学代表人物徐复观乃明确标举“中国艺术精神”之第一人,而美学大师宗白华也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法阐释过这一美学命题。徐氏从儒道两大思想系统出发,偏重于艺术精神主体心的揭示,认为中国艺术精神以庄子之“道”为精髓和根本,最终落实在传统山水画上。徐氏由出发点的“全”到结论的“偏”皆因其将艺术精神纯而又纯化了;宗氏从诸艺术门类的并列研究出发,于会通处提炼精神,认为舞蹈精神乃中国艺术精神的表现,“道、舞、空白”则是中国艺术精神得以表现的空间。由于二者的立足点、出发点、个性、学养皆不同,所以得出不同的答案。徐氏和宗氏贯通古今中西的探索,为我们开辟了一种中西美学比较的阐释方法以及对古典进行现代转换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2.
1992年3月11日,徐福后裔徐志总、徐信恩(女)、徐文忠等三位老人,从浙江慈溪市带着徐福宗族《徐氏宗谱》资料,赶至江苏徐福故里赣榆,寻宗认祖。两卷《徐氏宗谱》在谱序里明确写道:“粤稽徐氏出于东海,颛顼之裔,赢姓,伯益后封于徐,而子孙因以为氏。厥初有徐市,乃秦方士也,始皇命其入海求神仙药而弗返。至汉时讳稚,字孺子,居洪州(今江西南冒)躬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节让,人慕其德,太守陈蕃特设榻以待之,累举不就,筑室隐居,时称南州(今江西南冒)高士……”这一记载表明:  相似文献   

3.
孙琪 《学术交流》2012,(6):150-154
唐君毅是标举中国艺术精神的第一人,他着重阐释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层面,认为"游"的精神是西方艺术所缺乏的一种主体精神,进而以中西比较视野加以观照,指出其根源在"感通之德"。他虽未像徐复观一样使中国艺术精神之主体完全呈现,但却有着隐在的表达:虚灵明觉心乃中国艺术精神之主体。唐君毅对中国艺术精神主体的发掘和发现,与徐复观阐释的"中国艺术精神"是有着内在一致性的。这个话题的终极指向,并非艺术,而是精神。  相似文献   

4.
论王阳明与萨特的哲学本体论之同异王路平王阳明和萨特相隔四百年,相距二万里,哲学思想自然有差异;然古今之变,东西之遥,无得其相通,盖心学乃人学故。比较两者的哲学,不仅有助于对两者哲学思想研究的深人,而且对于把握中西哲学的基本精神,认识中西文化的特质,亦...  相似文献   

5.
《孙子·谋攻》:“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对这段文字中的“能”字,统编高中教材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均未作注释,似将它作为常见熟字处理,而在一些较有影响的教学工具书中,则把这个字解释为“能够”①。 其实,将这个“能”训为“能够”是谬误的。它不是能愿动词而是副词。清代学者王引之云。“‘能’犹‘乃’也”,并指出“声相近也”②。意思就是“能”的意义和“乃”是一样的,而且它们的古音是相近的。为了证明“能”“乃”在一些情况下的同义,他援引了《孙子·谋攻…  相似文献   

6.
杨锐 《唐都学刊》2007,23(5):66-68
古典哲学乃基督教赖以生根发芽之精神沃土。从思想渊源来讲,脱胎于犹太教的基督教的兴起和古典哲学的发展趋向息息相关,从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到斯多葛学派,古典哲学的内向化发展为基督教做了思想上的准备和铺垫。  相似文献   

7.
<正> 民国初建,中国的实业与科技的状况十分薄弱,孙中山先生深刻认识中国的现状,在一九一八年写下形象的比喻:“中国之为国,……是无异富家翁享有广大之田圆,盈仓之财宝,多众之子孙。而乃不善治家,田圆则任其荒芜,财富则封锁不用,子孙则日事游荡,而举家则饥寒交迫,朝不保夕,此实中国今日之景象也。中国的国际贸易总额,一九一九年还没有一八六四年多;中国土地上仅筑成铁路一万余公里;中国航业总吨数一九一五年较一八六四年增加约14倍;中国银钱业投资,一九一九年还少过一九一二年;中国在一九一二年,共有各  相似文献   

8.
琉球闽人后裔是今冲绳地区一类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较为强烈的祖根情结,经常前往福建寻根谒祖,并试图将他们在今日冲绳地区留存于世的家谱与福建民间家谱进行对接。虽然这些家谱对接行为未能最终成功,其中乃蕴涵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但琉球闽人后裔这种自发的、淳朴的家乡观念,深切地反映了他们身上流淌着华人之血液的史实及其对中华文化持守、传承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道心、人心之辩,乃朱子学之精髓。朱熹认为,道心人心之说是圣人尧舜相传之“道”。“所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尧舜禹相传之密旨也。”这十六字密旨,出自《尚书·大禹谟》,理学家以此为“正眼法藏”,也受到朝鲜朱子学双壁退溪和栗谷的关注和重视。朱熹所谓的“心”,是一个主体性的范畴。从性质上说,既是认识器官的物质之心,又是“存心养性”之心;从功能而言,既能“心统性情,”又能“心兼体用”。前者朱熹又分为“一块血肉之心”与“潜天潜地之心”,以及道心与人心之别,后者则有“未发已发”和“心体情用”之异。《朱子语类》记载: “问:先生尝言,心不是这一块,某窃谓满体皆心也,此特其枢纽耳。曰:不然,此非心也,乃心之神明升降之舍,人有病心者,乃其舍不宁也。凡五脏皆然,心岂无运用”。一块血肉之心,是乃神明升降之舍,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器官、感官;心又并非只是血肉,具有“潜天潜地”的内涵,“所谓心者,是把个潜天潜  相似文献   

10.
古文经虽出刘歆之前,但力主表彰者实始于刘歆;至王莽柄政,乃使刘歆典文章,刘歆亦终借王莽之力立古文诸经于学官。此诸事与后来刘歆蒙伪造古文经佐助王莽篡汉之恶名,皆不为关系。宋以来已颇启此论之端①。至近代今文经学家为“尊今抑古”②,其论乃大倡,王莽利用古文经学夺取西汉政权之说亦由此颇有影响。稽诸史实并非如此。王莽改制,实当经学大盛之时,其所设制度兼取今、古文经义为议论根据;立古文诸经于学官,仅为王莽制礼作乐活动的内容之一③。 把古代制度充分理想化,以为现实政治提供一个说教模式,此乃儒家经学的本质所在。无论汉代今、古…  相似文献   

11.
杨雅丽 《唐都学刊》2002,18(4):106-109
郑玄、孔颖达等训诂大师皆将《礼记·礼器》篇名及篇首“礼器”之语诠释为“礼能使人成器”。这种解释与孔子“君子不器”的哲学命题相悖 ;孔子和儒家认为人乃“天地之心” ,礼是人治国、修身之器 ,故“礼器”不得解释为“礼能使人成器” ;儒家坚信一个真正的君子不能仅有一器之用 ,而应该成为博学通才。“礼器”当为古汉语判断句式 ,意思是“礼是器具” ,可以理解为“礼是人修身之器”。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的严峻对立,构成了中国神话英雄悲剧精神的一个底色,但人与自然的对立又是同人与人之间的斗争纠结着的。神农形象所反映的时代是农业初创期,持生维艰,人类内部的矛盾似乎还潜伏着。到农业获得发展以后,这种矛盾就步步趋紧了,这在后稷之时即有了表现。由此而兴起了一个伟大的神话主题——人神斗争。周民族是一个农业民族,其始祖后稷以教稼著称。“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日:‘弃,黎民始…  相似文献   

13.
将清华简《虞夏殷周之治》作注解、白话译文,在此基础上分析其作者、性质、主旨以及夏商周三代"冠""祭器""乐"的象征意义,认为:清华简《虞夏殷周之治》以极简练的文字总结了虞夏殷周之治天下之道的"变"与"不变";其乃周敬王二年孔子赴周问礼于老子时老子对孔子所言;从内容上看,清华简《虞夏殷周之治》和清华简《系年》可构成上下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兴伟 《今日辽宁》2002,(4):30-31
千年更迭,百岁易逝;硝烟渐远,犹然神气.甲午战争之末役--田庄台防御战,两万清军,奋勇抗寇;两千壮士,血祭辽河.舍生忘死之气节,慷慨悲歌之大义,乃一页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史.建墓追昔,醒民庥国;重忆历史,以表铭记.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作者小林正,退休职员,1909年8月生人,现住静冈市。作者自五十年代起,从事《后汉书·倭传》、《三国志·魏志·倭人传》中有关古代中日关系研究,对邪马台国持九州说,曾先后用一百二十余天赴现场考察。最近,作者将其研究成果《“倭国王帅升等”研究——“倭国王帅升等”乃熊本县球磨郡免田町》和《<汉书>如淳注“如墨委面”之研究》等论文寄给本刊,希望与有志于斯的中国学者共同探讨。今将其中一篇全文刊载,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修订本《辞源》二册784页“孜孜”条,书证之二引《三国志·蜀·向朗传》:“乃更潜心著述,孜孜不倦。”按:引文不确,且割裂断章,于义不明。考《三国志》原文,“著述”乃“典籍”之误。两词含义迴别:前者言自己从事著述,后者却指研究经  相似文献   

17.
《周易·贲卦》对中国美学的沾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贲·彖传》区分天文与人文道:“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分”指刚柔之别:阳卦之艮在上,阴卦之离在下。引申为君臣分职,男女分务。贲的卦象乃柔文饰刚兼刚文饰柔。艮、离两卦分指适可而止以及文明。贲卦旨在文化教育令人止于美善。《商易(归藏)》此卦作荧惑,乃火星,强调离卦象征之一“火”。陆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当前学界提出的“仁”是“人的理想人格化”的观点提出商榷。指出其对“仁”之本义并非“爱人”的四个依据均不能成立,其提出的“仁”是人的理想人格化的定义,由于“理想”涵义的空泛和“人格”超越孔子论“仁”的道德范畴,故包容性大而失当,未能揭示孔子论“仁”之本义。孔子之“仁”,乃个体爱人精神充塞所达之境界,它是爱人原则与人的生命存在的统一,是内在爱人精神与外显人伦事功的统一,是道德追求与道德境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牟宗三认为,在宋明理学中,朱熹一向被认为绍统之正宗,但究其实质,乃为程颐开其端绪、朱熹继承拓进而转向别起之"别子为宗".牟宗三判定朱熹"别子为宗"之理路,是将朱熹与孟子、周敦颐、张载、程颢进行哲学对勘.  相似文献   

20.
随着20世纪30年代思想的转折,海德格尔对“命运”、“天命”进行了深入探讨,由此获得的规定则显现并发展在他关于艺术、科技、语言及人的论述中:他的艺术之思表明艺术乃是天命得以展示之所;他的科技之思表明科技乃解蔽的天命;他的语言之思表明语言能为人带来天命的消息;他对人的思考表明人乃是澄明的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