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中山在他四十年革命生涯里与华侨和留学生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关于他与华侨的关系与交往,已有许多专文论述,本文专就他与留学生的关系以及他对各个时期留学生们的看法与期望进行初步探索。(-)孙中山“幼尝游学外洋””,十三岁时随母亲到夏威夷群岛,以后留在那里求学,直到十八岁回国。在国外学习期间,他“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②。孙中山青少年时期,清政府已被迫开放了中国的门户并且开始筹办洋务,派遣青少年出国到美欧西方国家学习声光化电等科学技术和开设制造军械、轮船以至各种民用企业,…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近代史上,知识分子无论在反抗侵略、改革内政还是在寻找救国真理 方面都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由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影响,孙中山对知识分子中的旧式 士大夫历来就不抱希望,而对新式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则寄予厚望,把他们看成是革 命的原动力,在各个时期都希望他们承担救国的重任。  相似文献   

3.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几乎和创办近代工业同时,洋务派向西方派遣了中国第一代留学生。要兴办近代工业,没有科学技术不行,没有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也不行。机器、技艺可以引进,人才无法引进。为了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李鸿章把“学生出洋肄习西学”视为“中国自强根本”(《洋务运动》(二)第169页),积极推行,从而填写了中国教育史上的新页。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文化自为是指近代中国文化主体对于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处于理性阶段。孙中山不是学者型的思想家,但他对世界文化有比较全面的看法,对中西文化的特点有深刻的理解,对中国未来如何发展有深入的思考。在清末,他与伍廷芳等人有些相似,不同点在于对待清政府的态度。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他与陈独秀、胡适、辜鸿铭等人的看法均有所不同。他不赞成激进的反传统主张,不赞成全面西化,在保守与发扬传统方面,也不像辜鸿铭那派人那么偏执。对于中西文化,孙中山属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派,或曰折衷派。时过八十多年,再回过头去看那些关于中西文化的论述,还是孙中山的见解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后,随着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交往不断增加,中国人以自我为中心的天下观开始受到挑战和冲击,新型的国际观念在中国开始确立.在这一过程中,留学生群体用《春秋》比附公法,为人们接受新型的国际观念架起桥梁;他们积极地向国人介绍近代西方的国际知识和外交观念,使传统的华夷观念彻底崩溃;他们还深刻反思义和团运动中有背国际公法和盲目排外的危害之处,致力于国际法的译介和传播,加速了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进程,为近代中国新型国际观的确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由专制到共和的历史大变动中,孙中山是创立中华民国的元勋。孙中山对国家学说的思考,展示了高度的政治智慧和理论上的开放性与创新精神;他提出的建设民族国家、国民国家和社会国家的宏伟构想,超越了前人和同辈,把中国近代国家观念与国家制度的发展,推进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孙中山的国家学说并非尽善尽美,但先行者的思想成果和实践经验,是一笔珍贵的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7.
留学生和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呈现一种相互依存又互相制约的同一性中的良性互动关系。一方面 ,留学生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产物 ,并随着变革的深入发展而不断发展 ,凡是具有现代意义的经济建设和政治革新出现高潮的时期 ,也必然是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和繁荣时期 ;另一方面 ,留学生以其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特有的才能 ,不断推进中国社会的变革 ,百年以来许多重要的社会革新运动 ,留学生多在其中发挥了这样那样无法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归国留学生在中国近代建筑学体制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创办了中国高等建筑教育事业,传播和发展了西方近代建筑学,并在中国建筑史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开拓性的成就。同时,他们在教学和研究中培养出了中国自己的建筑学专业人才,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岑红  印少云 《学术研究》2012,(5):115-121,160
留学生群体在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国家的构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挖掘使用"中华民族"这一族称,为近代中国民族国家找到了重要的认同符号;他们创办报刊,翻译西书,宣传民族主义,为民族国家的建立提供了精神动力;他们以西方新型的政治文化观为思想武器,不懈地致力于近代中国的宪政运动;他们同时也是构建民族国家的主要参与者和领导者。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使中华民族真正凝聚成为一个生死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的中国近代化与社会主义的连接段云章19世纪下半叶以降,民族主义、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潮流竞奔于世,一些先进中国人在考虑中国发展道路时,亟图把中国近代化与社会主义相连接,这是一个迄今犹在探索的有非常重大意义的历史难题。孙中山曾在这方面殚思竭虑,图辟...  相似文献   

11.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为中国的独立、自由和富强,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共和国道路,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奋斗了一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成为我国近代民主政治的开拓者。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来是从中山先生开始的”。在中国近代民主政治建设上,中山先生在许多方面都是超越前人的。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陷入了帝国主义列强争相凌掠,“瓜分豆剖”濒于亡国的境地。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成为时代的主题。反帝反封、争取民族独立、图致富强成为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为了民族的振兴,先进的中国人以西方的强大和日本的跃进为榜样,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追求真理的征途。“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向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派遣留学生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可以说,留学运动自身深蕴着爱国主义的内涵。 近代中国的留学运动,大致可分为洋务运动至甲午战争时期,学生留学去向主要是欧美等国;甲午战后至辛亥革命时期,学生去向主要是日本;五四时期,学生主要是赴法勤工俭学及去各国留学。揭示近代中国青年学生的留学运动所包含的丰富的爱国主义内涵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戊戌维新之前,留学生的爱国思想体现在学习外国、立志改革、除旧布新上。“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这个时期,站在时代最前列,出而领航去国外留学的绝大多数是上层知识分子,他们不仅有反抗外国侵略的要求,而且有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最终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富强的强烈愿望。中国首次主张派遣青年去国外留学的倡导者叫容闳。而容闳本身就是一个近代最早“以中国人而毕业于美国第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与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意识是一种“理性的自觉”,也是一个不断修正并力求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历史过程。在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日趋加深,时代风云剧烈变幻的历史条件下,民族意识的觉醒曾经历了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因此,就严格意义而言,民族意识还应有“传统的”和“近代的”之分──前者基于共同的地域、血缘和文化所维系的纽结,表现出一种源远流长、以种族为中心的传统民族意识,或可称之为族类意识;后者则因近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国际交往的扩大,以及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刺激,而体现出一种强烈的、以争取民族独立富强、反对封建专制政治和振兴中…  相似文献   

14.
卢钟锋 《学术探索》2005,2(5):100-105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民主革命纲领的重要内容。民生主义的要点有二:一是平均地权,二是节制资本。平均地权的基本措施是征收土地税,以防止贫富分化;节制资本的目的在于限制私人资本对国计民生的垄断和控制。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实际上是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纲领,也是孙中山关于近代中国发展道路的基本构想,并且具有浓厚的民粹主义特色。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合理性,同时又具有明显的空想性。中国近代发展历程表明,只有新民主主义的革命道路,才是中国近代化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是一个转型的社会。一方面,固有社会各要素的裂变和新的社会因子的萌生,客观上导致新旧增变,传统向现代转型。另一方面,内忧外患唤起社会有识之士内心的自觉,他们孜孜以求政治社会的变革,呼唤着转型。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如何促进政治发展从而推动民族进步是变革者日夜悬心的问题。孙中山兼采中西,审时度势,对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目标、内容、道路所做的掌划,将理想和现实融为一体,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兼具理论和实践的意义,自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变革政治体制,以民主制度代替君主制度是孙中山关于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理论的首…  相似文献   

16.
近代岭南文化与孙中山经济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孙中山经济思想建构的文化背景孙中山曾经说过:“兄弟底三民主义,是集合中外底学说,应世界底潮流所得的”.由此可见,孙中山的思想包括经济思想是博采中外、融汇古今的开放型思想体系,博大庞杂、融通创新成为其经济思想的显著特点.本文试图从近代岭南文化特征的角度,考察孙中山经济思想建构的文化基础,探讨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渊源与特点.孙中山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急剧变化、动荡不安的时代,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冲突与融汇的时代,因此,孙中山在建构他的经济思想时,不得不打下时代的烙印;孙中山的母体文化圈、他所受的教育与熏陶以及他赖以依存的文化环境,都是在近代岭南文化背景下完成的,因此,孙中山在构筑其经济思想时,便或多或少地刻下了岭南文化的痕迹.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与近代广东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是孙中山的家乡,他在此生活、学习,发动反清起义,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民国建立,广东又成为他从事捍卫共和、寻求中华民国新生的政治活动主要舞台;他三次在广东建立革命政权,与南北军阀的强权政治抗争。广东,是他实践自己政治理想的根据地、推行三民主义的试验...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周兴梁由中山大学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举办的“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第二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4年10月18—21日在广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及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学者,和来自日本、韩国、越南、澳大利亚、美国等国的学者...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未曾发生西方式的知识论转向,而是发生了中国特有的知行观转向.孙中山提出"知难行易"说,最终完成了这一历史任务.他对知行范畴作了新的界定,重新探讨了知行关系,强调知与行之间的统一不再表现为单个人的"知行舍一",而是社会范围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从而得出了"知行分任"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正> 段云章、丘捷两位同志的新作——《孙中山和中国近代军阀》的付梓,无疑是深化和拓展孙中山研究的重要实绩.近十年来,孙中山研究有着重大的进展,专著、论文和资料汇编不断出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气象.但是,决不能认为这项研究任务业已基本完成.严格说来,孙中山研究还大有待于拓展和深化.而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军阀,显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迫待深入研究的课题.事实上,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军阀的错综复杂关系,构成他的毕生政治生涯的一个侧面,有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