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8 毫秒
1.
政治发展是九十年代日本社会发展的主题,这不仅是现代化条件下日本社会继续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是日本实现从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飞跃的要求。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和现代化的社会条件为九十年代日本政治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九十年代日本政治发展将围绕着发展与完善和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的民主政治和确立与经济大国地位相适应的政治大国形象这两个目标展开。九十年代日本政治发展将直接关系到二十一世纪日本的前途。  相似文献   

2.
冷战后日本新保守主义的发展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新保守主义萌芽于 2 0世纪 70年代 ,在 80年代正式登场。冷战结束后 ,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 ,新保守主义在日本再次兴起 ,并迅速崛起为日本政坛的主流思潮。新保守主义主张“普通国家论”和“国际贡献论” ,在历史观、修改宪法等方面持强硬态度 ,并加快向“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迈进。冷战后日本新保守主义的发展对日本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增加了日本政治发展的不可预料性。  相似文献   

3.
六十年代,日本人普遍开展以“体育解除疲劳”为目标的业余体育运动。七十年代,日本人的大众体育以“提高生活质量”和“自我设计”为目标,广泛扩充了太极拳、喻枷、舞蹈、健美等运动项目,使国民生活具备了更新的意识,从而推动了日本科技、经济与社会的进步.八十年代,日本人普遍参与体育运动来追求生活乐趣,即以追求高度愉快为参与运动的目标一这种类型的大众体育,进一步促进了日本人心灵的开放,因而更能适应社会结构性的改组.关于“终身体育。,九十年代初提得较响。日本国在第五和第六次修订体育大纲时,均把“终身体育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冷战结束后,日本借助国际、国内环境的重大变化谋求建设“正常国家”。文章认为日本走向“正常国家”不可避免,同时因经济颓势的影响、政治上过分倚重美国、缺乏承担国际责任的正常气度以及与邻国关系不睦,使得日本在走向“正常国家”的过程中充满不确定性。理性分析与日本谋求“正常国家”相关联的其他问题,以保障我们在对日外交中能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日本经济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东亚模式”进入九十年代急转直下 ,令人深思。由于中国制度体系在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前已非常接近“东亚模式”。因此 ,研究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启示 ,对中国加入WTO ,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后是否可以、以及如何实现持续增长这一重大课题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日本越来越高调地宣传自身的国际政治地位,并试图以“入常”、“修宪”、“强军”“否认侵略”等方式来实现自身的大国目标。然而日本所采取的一些列措施似乎并未如其所愿,给日本带来预想中的国际影响力,反而引发了一系列外交问题。本文就日本的政策措施及其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说明日本发展道路选择上存在误区。  相似文献   

7.
张作霖依靠日本人的势力起家.后来为保其势力,并摆脱日本人的控制,在政治、经济上勾结英美,日本人对此极为脑火.认为“受日本栽培的张作霖长的太大了”,是“日本实现满蒙政策的眼中钉”。田中上台后.召开了策划侵略中国的“东方会议”。关东军极力主张用事军手段实现东方会议的宗旨.决定干掉张作霖并制定了“周到的爆破计划”。皇姑屯事件后.日本人混淆视听,欲盖弥彰。  相似文献   

8.
冷战后 ,“新国家主义”思潮在日本的迅猛抬头 ,导致了日本政治的极度右倾化。小泉纯一郎上台后 ,接连不断地参拜靖国神社 ,这是新国家主义思潮泛滥的必然结果 ,是一条通往“国家主义”的“精神隧道”。但是由于日本民族的独特性 ,使得日本在通往“国家主义”这一政治进程中 ,具有许多隐秘而独到之处。而小泉执意参拜靖国神社的背后 ,就是以一种十分隐秘的方式 ,即通过对日本最强的传统政治力量———以神道教为话语背景的“天皇制”———的利用 ,以唤起国民对国家的高度认同和忠诚。笔者尝试着从“认同”这一政治文化的角度对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动机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9.
“空中交响乐”——如东海滨放风筝特色旅游的真实写照。 如东滩涂地广天高,极为适宜大型风筝赛事。南通市举办的国际南通风筝节、全国风筝邀请赛赛场都设在如东滩涂。九十年代初,在如东滩涂上举办的南通国际风筝节中,中外共有30个队参赛。美国、日本、法国等外国队  相似文献   

10.
日本“文明开化”思想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明开化”是日本近代化的纲领性口号。它行之于明治时期,但其思想源头却可上溯至江户时代。江户时代,日本政府以朱子学为官方政治哲学,以“五伦关系”、禁欲主义为道德戒律,以“华夷”思想为国际秩序观念,以闭关锁国为外交指导原则和立国之本。在近世社会变迁过程中,这些思想观念日渐走向没落,以求真务实、学习西方、对外开放、自由平等为基本精神的“文明开化”思想逐渐萌生。  相似文献   

11.
日本国民性之政治地理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理解日本在国际社会中的政治、经济行为,必须首先对日本民族的国民性有很好的解读。本文从政治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日本民族的国民性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结论认为,日本自然地理环境相对和绝对意义上的劣势对日本民族的国民性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些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如何使地理环境的不利因素转变为对日本民族发展有利的激励因素而避免其成为右翼向国际社会争取“生存空间”的借口和动力,对日本来说是个未完成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的“戊戌变法”,历史上称为“百日维新”。这次政治风波,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的。为首的是维新派领袖人物康有为,他得到光绪皇帝的赞助,其目的是将变法的要求,付诸政治实施。经过一百零三天的紧张的活动,最后失败了! 面对百孔千疮的旧中国,光绪皇帝在政治浪潮中概括救国的纲领说:“非变法不足以救中国。”变革图强,是当时举国上下的呼声。至于怎样改革,全国各个阶层的爱国人士,各有各的思索。以资产阶级改良派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从儒家今文经学中汲取理论,以“托古改制”为武器,参与政治改革;结果被指为“离经叛道,惑世诬民”,遭到顽固派的抵制。  相似文献   

13.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之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考察和了解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培养目标、主要内容、主要途径,认识到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集体主义作为指导,以民主、自由、个性等思想作为补充,极力培养出东西合璧式的人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前进。尤其日本思想政治教育中将本土理论和外来理论进行“东西合璧”的方法和日本思想政治教育中“集团主义”教育的精神,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国际化,不无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4.
自近代以来,东亚国际关系经历了三次重要变革:一是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宗藩体制的建立与瓦解;二是以美国为主宰的华会体制的确立与崩溃;三是以日本为中心的“大东亚共荣圈”的形成与消亡。三次变革既与国际政治格局不断演变密切相关,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日两国国力的消长与存亡的较量,日本在其中则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5.
’96日本众议院选举,是战后首次采用小选举区比例代表并立制的一次大选,被称作日本近代的第三次革命。它以两大政党制为目标,从“派间本位”的选举向“政党本位”的选举转换。日本国民选择的是安定政权下的改革,自民党东山再起,重掌政权。新的选举制度以英国的选举例为模式,然而与两大政党制的目标尚远。文章还介绍了日本有关“政治市场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关于理论的“理论”,更多的加入了哲学的成分,华尔兹在构建新现实主义时不仅构建了一种科学的国际政治理论,而且把他的政治哲学理念以国际政治理论为载体的形式进行了表达。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司法改革作为日本政治议程上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其主要目的在于促进日本社会的法治化。本文通过分析日本司法改革的历史背景,社会、政治动因以及日本司法制度改革审议会最终报告书的内容和改革的经验教训,从宏观上把握了我国司法改革的大致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18.
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及其制约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维克 《东方论坛》2002,(4):97-101
1992年日本国会通过了《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合作法案》。该法案的通过既标志着日本开始突破“和平宪法”的限制,使军事力量走向海外,也是迈向“政治大国”的重要表现之一。此后相隔不到十年,2001年日本国会又利用“9.11”恐怖事件,在短短的12天内相继通过了《恐怖对策特别措施法案》、《自卫队法修正案》和《海上保安厅修正法案》三个新法案,日本再次显露了对政治大国地位的渴求。目前,尽管日本已具备了许多条件,但要真正成为政治大国,仍必须对自己的侵略历史进行认真的反省,彻底肃清军国主义思想,顺应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走和平之路,以实际行动取得周边国家的谅解,否则,就难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相似文献   

19.
审视井上哲次郎“儒学三部曲”的撰写目的、建构目标与落实之处,可以把握其树立“日本儒学”的问题之所在。第一,井上“日本儒学”的撰写是以所谓的“时代使命”为出发点来进行书写,故而尤为注重时代精神的自我展现,而缺失了哲学式的逻辑起点。第二,井上“日本儒学”建构在面对西方哲学之际,遭遇到无数的“困境”,他却将这一问题转化为以“日本国民”为对象的国民道德论,凸显出明治日本的政治需要。第三,井上树立的“日本儒学”架构最后落实到日本独特的“武士道”,体现为所谓“日本精神”。就此而言,若是站在话语批评视角来探究井上“日本儒学”的撰写、建构与落实,可以说其实质不是为了彰显“儒学”本身,而是以此为媒介来实现“日本精神”的创造,从而体现日本“天皇制国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之后被解除了武装。从1947年5月起实施的日本宪法明文规定,日本不得拥有军队,永远放弃战争手段。在冷战时期,“和平宪法”是日本借以埋头发展经济的“盾牌”。当时日本实行的政策是“通过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确保国防,全心致力于经济建设,国际政治上的敏感问题一律推给美国”的单纯路线。〔1〕进入80年代末90年代初后,随着冷战的结束,美国为日本提供的保护伞已不如从前那么至关重要。同时,日本的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在此情况下,日本国内的保守势力逐渐抬头,开始对“和平宪法”中限制军备的第9款不满,要求对其修改,“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