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家谱是丰富的史料库,它在文学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这主要体现为:对于文学家生平研究的史料价值,对于文学作品的归属考证、辑佚和助于理解的史料价值,对于家族文学研究的史料价值。同时,由于家谱与生俱来的缺陷,在利用家谱进行文学研究时需持审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家谱文献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从家谱的起源、地方性特色、收藏、整理及价值的角度,对家谱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与分析,提出了作者的一些见解,认为家谱在当代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古代人物的研究、封建时代宗族制度的研究、移民问题的研究及增强海外华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张廷银  石剑 《齐鲁学刊》2008,(2):108-113
以地方志和家谱为代表的民间及地方文献,不仅对地方的一般历史和文化具有某种认识价值,而且对于撰写地域文学发展史,了解普通民众学习和理解古代文学的过程,以及研究一般文学史上的某些学术问题,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全面整理和研究地方文献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谱牒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颇具特色的瑰宝,家谱是一种以谱牒形式记载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形式。它是数千年里承载宗族活动最可靠最直接的资料,是除正史之外与地方志书具有同等价值的史料。著名史学家顾颉刚说:“我国史学领域有尚待开发的两个‘大金矿’,即地方志和家谱。它一向为治史者所忽视,实则其中蕴藏无尽有价值的史料,为正史所难于悉纪而不为人所知者。”家谱对于研究中国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人口史等具有绝对重要的价值。梁启超指出:“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  相似文献   

5.
上海图书馆与上海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促进会联合于1998年11月18—20日举行“全国谱牒开发与利用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位学者汇聚一堂,各抒己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并达成共识。(一)家谱的史料价值。近年来学术界开始对家谱的史料价值予以重视,出现了不少以家谱作为史料基础的学术论著。不少会议代表就在自己的学科领域运用家谱资料取得斐然成果。如吴仁安应用家谱、方志和文人笔记等史料撰写了《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著姓望族》;刘志伟运用家谱和其他人口资料撰成《明清广东里甲赋役制度研究》;钱杭则通过族…  相似文献   

6.
梅华 《社会科学家》2012,(8):113-117
家谱序跋是序跋中较为特殊的一种文体形式。文章以宋代家谱序跋作为文献依据,在考析此种文体到宋代大量增加的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其文体特征及文化意蕴。宋人在为家谱撰写序跋时,在切入点选择上体现出浓厚的远代世系情结。在铺叙为文时,为了让家族的特色凸显出来,在书写策略上形成了家族间的"比赛"。这些撰写范式在后来不断地被认可、模仿,从而强化了家谱序跋的文体特色。宋代家谱序跋的大量涌现,从特定的角度折射出宋代家族地域文化的发展演化,有其深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7.
内容简介:该书是研究中国家谱编纂的第一部学术著作。它从六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家谱编纂需要注意的理论和技术问题,总结了家谱编纂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8.
修撰族谱是乌蒙山回族数百年来一直延续的文化传统。阐明族源、明确族规、确立世系字辈、将伊斯兰教教义教规和信仰实践融入家谱之中是这种谱牒文化的主要内容。由族谱所呈现的族规家训、族群记忆、文化自信、信仰实践、人伦秩序、家风传承、和亲睦族、民族团结与热爱祖国等社会功能,是家族、民族、国家之诸种同构关系的重要体现。它对新时期建构新型民族关系、打造乌蒙山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9.
学术谱系是学术大师的"家谱",反映该群体主要成员的学缘关系和传承关系。学术谱系研究将有助于探究学科发展规律,提炼学科文化传统,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文章通过国内外对学术谱系研究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以地方医学院校重点学科为研究对象,从师承关系入手,梳理学术传承基本脉络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徽州家谱作为记载徽州宗族主要历史的文献资料,有较系统的编纂理论与方法。在清代徽州家谱的编修过程中,编修者十分注重家谱编修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具体表现在重视家谱体例继承与发展、重视家族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重视家谱的教化和激励功能。《馆田李氏宗谱》的编修秉承了上述特点,袭用了前代的编修理论与方法,并有所发展。深入探究该家谱的编修特色与具体内容,对研究清代徽州乡村社会的变迁与转型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国家文化治理:发展文化产业的新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寻求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的文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人类财富的增长方式,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文化产业被认为是最能体现这一价值追求的实现方式。于是,文化产业在社会发展的层面上和全球化治理的层面上便超越了法兰克福学派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的"文化工业论",转而成为用以克服和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的治理工具和治理手段。中国在经历了政治治理("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治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后,正在走向文化治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克服与解决国家发展困境,建构国家文化治理,成为中国发展文化产业和实现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出发点和新维度。国家文化治理的核心在于:发展文化产业的目的不是为了经济,而是为了完善国家治理,是以经济——市场经济的方式实现文化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价值性转换,进而改变和重塑国家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以经济文化一体化推动文化经济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尤其是网络的兴起,文化的力量日益凸显,经济文化的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全球化进程的最终决定力量将是文化.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文化对经济已不单纯是影响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决定作用,文化经济时代已临近家门.文章阐述了当今时代出现的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据此阐述了文化经济兴起的必然性,并对文化经济的涵义和内容作了阐释,对如何发展文化经济作了探索.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灵魂”,是社会经济、政治的导引和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志。文化需要的增进与文化供给的缺口是人们文化生活的基本矛盾,解决这一基本矛盾有赖于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的演进,进而表现为以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协同带动社会经济发展,满足人们文化需要。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凸显,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当前,青岛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找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切入点,突破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是青岛市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国家文化环境和安全形势,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正成为衡量经济发展和文化软实力水平的重要标志.西藏特殊的历史、地理、自然等环境因素都使西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举足轻重.信息环境下大力发展西藏文化产业,有利于增强西藏文化软实力,有利于促进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已成为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根本保障,对于国家稳定发展和世界和平进步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的互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德化 《河北学刊》2001,21(4):68-70
本文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由于共同的生活环境、共同的历史条件而产生的相互协作行为,这种协作是基于资源互补、人力互补以及技术互补等方面的内容之上的,这种互补也是由于历史、地理环境或人口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差异造成的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的必然。正由于此,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文化全球化,即在经济交往过程中的文化理解的需要。当经济全球化带动文化的全球化后,文化的全球化更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动力。感受不同的文化、满足精神对文化多样性的追求本身,也成为了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动力。  相似文献   

17.
文化创意是创新、创造、创意及文化的作用日益凸显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产物。文化创意对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以传统文化、现代文明优化文化创意,并以文化创意推动传统产业的提档升级,努力实现文化创意与传统产业、传统文化、现代文明的大融合。实现这一融合,首先要找到利用传统文化、现代文明优化文化创意的路径,其次要找到借助文化创意来推动传统产业提档升级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塑造河南形象重在提升文化品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地域形象差异形成的深层原因,文化品位的不断提升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有力推动力量。本文从文化理念的角度,深层关照河南形象的兴衰,提出通过多层面提升河南人的文化品位、经济增长的文化品位、市场文化品位、环境文化品位、产品文化品位,着力塑造河南发展、稳定、开放、文明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19.
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的史实表明,文化产业对于经济总产出的增值力越来越大。对中国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广东五省市长期形成的人文传统中主流价值观(V)、以市场体制为取向的制度创新进程(I)和文化产业发展对于经济总产出的增值(P)的关联比较分析表明,文化产业发展对于经济总产出增值机理的"V→I→P"分析框架具有很大程度的合理性。社会主流价值观直接并通过决定社会制度决定文化供需,社会制度决定文化市场结构和文化企业制度,进而决定文化企业的行为选择,最终决定文化产业发展对于经济总产出的增值态势。文化产业先天具有价值引领、创新驱动、产业融合和生态增值功能,在专利制度、产业创新扶持制度和新兴产业发展扶持制度等保护下,终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经受着中国历史文化的洗礼,体现出"中国化"的特殊规律。中国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其基本精神体现为"仁、义、群、和、中",映射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调,并为中国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土壤。具体而言,儒家文化为中国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人文资源、伦理基础、立身之本、理念支撑及方法路径。同时,中国经济法亦在与儒家文化的互动相融中成长进步,两者在诸多方面存在耦合。鉴于经济法研究的本土性和文化的延续性,我们还得出经济法的移植应当慎行和我国应当创建具有东方文化背景经济法等两点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