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美国著名学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总结了西方自柏拉图以来的文学批评史并概括为四大学说:即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及客观说.他还用三角形图示出作者、作品、读者和宇宙之间的关系.美国另一位学者基思在1994年出版的《批评视角》一书中继承和发展了艾氏理论,也构建了一个文学批评图,图示出作者、作品、读者、现实和文学五者之间的关系.二者的共同点都是采用了系统的方法示意文学批评理论中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不足之处是二者都是平面图,建议在此基础上建立文学批评的立交桥.  相似文献   

2.
清代学者皮锡瑞认为,孔子的<春秋>不是历史学著作,而是一部蕴涵作者丰富政治思想的政治学著作.此说虽发自一位今文经学家,却正确阐明了<春秋>一书的性质,破除了千余年来众多学者一个根深蒂固的误解.在受非学术因素严重影响,<春秋>性质研究长期处于误区的近代学术史上,皮锡瑞的这一观点尤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上博<诗论>的发现,对整个先秦<诗>学批评的产生具有重大意义一、在从孔门<诗>教到<毛诗序>的流传过程中,上博<诗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二、上博<诗论>对后世<诗>评具有指导性;三、上博<诗论>在文学批评史上有着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4.
诸多事实说明,20世纪红学研究的历史实际是怎样读懂<红楼梦>的发展史.索隐派是对<红楼梦>的一种误读.新红学有功绩,但仍未读懂<红楼梦>.太愚的<红楼梦人物论>是从人物研究这个角度读懂<红楼梦>的著作.1954年批评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是为了读懂这部伟大作品的斗争.何其芳的<论〈红楼梦〉>是读懂<红楼梦>的典范.1974年的"评红运动"是阴谋红学的大表演.冯其庸的<曹雪芹家世新考>是考证派的典范.张国光的"当代红学"批评周汝昌极端贬斥高鹗续书的意见,在世纪之交解决了读懂120回完整作品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美国的第一代中国文学学者,几乎都是从别的学科转行过来的,而且经常往返于中国古典、现代文学之间.从跨学科的观点与方法着手,周策纵的<五四运动史>成为研究现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思想和文学的一本重要著作.从现代重返古典,他对中国古典文学又有所突破.如<红楼梦案>、<论王国维人间词话>、<古巫医与六诗考中国浪漫文学考源>等,可以证明很多方法与经验能贯通古今.他的文化批评与文化考古式的论证与分释建立了一种新典范模式.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至今仍是研究比较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的权威著作,因他在研究现代中国小说之前,已对中国古典及外国小说理论与著作有研究.本文以西方华人学者中的经验来探讨贯通古今文学研究的诠释模式与成功途径.  相似文献   

6.
叙述者与作者的读者之间存在张力.运用叙事学的有关理论分析海明威的作品<永别了,武器>,揭示了一个不为叙述者所知的凯瑟琳一个通过扮演真诚爱人的角色而逃离真实自我的逃避主义者.  相似文献   

7.
《吕氏春秋》和《淮南子》的军事思想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一为杂家,一主道论,但在军事思想上都受儒家影响很大.如战争观上的"义兵"、"慎战"说,治军观上的"爱兵爱民"、"信赏信罚"说等.在战争起源观上,<淮南子>既继承<吕氏春秋>的"天性"说,又综合了<吴子>的"后天"说.在战略战术上,<吕氏春秋>更提倡快速主动,<淮南子>则强调以静制动,后发取胜.二书不仅昭示文化上汉武帝将定儒学于一尊,也确定了中国兵学理论"祖尚仁谊,次以钤略"的体用框架.  相似文献   

8.
叶适<习学记言序目>是南宋时期重要的思想学术史著作.其中,叶适对<周易>、<礼记*大学>、<礼记*中庸>及先秦诸子、历代史籍等都加以评论,并对理学"道统"说进行了批评.这种学术史的考察、评论,与当时逐渐流行的程朱一派理学有较大歧异,显示出当时儒学发展的不同路向.  相似文献   

9.
菲兹杰拉德是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小说家,<了不起的盖茨比>是其代表作,已成为美国小说的经典作品.本文在该小说发表八十周年之际对作者与作品的成就作了较详尽的分析与评述,着重讨论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成就,并论及通过对小说的评论看英美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发展,以及它在中国读者中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小城之春>(中国)与<湖畔奏鸣曲>(前苏联)和<廊桥遗梦>(美国)等电影作品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三部影片在情节框架、人物关系、主题和艺术风格方面基本相似.<湖畔奏鸣曲>和<廊桥遗梦>的创作受到<小城之春>创作的影响,但两片又是具有鲜明艺术个性的生动活泼的电影创作.<小城之春>开启了家庭与婚姻方面感情与责任之关系探索的先河,是爱情题材影片创作的一种深化.它是一部诗电影,是世界诗电影创作进入成熟期的代表性作品.  相似文献   

11.
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女性主义在文学批评领域的成果,其发展过程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即“女性形象”批评、“女性中心”批评、“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多元文化身份”批评。在文化多元的当今时代,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将在尊重差异与个性的基础上走向融合,不断完善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丰富文学批评的视域。  相似文献   

12.
论《珊瑚钩诗话》的文学批评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珊瑚钩诗话》承北宋元礻右诸公论诗余绪 ,在对江西诗派理论进行阐发、修正和补充的过程中 ,浸含了多方面的思想文化内容 ,对现实的关注、道义的激扬与个人性情胸臆的自由喷发融为一体 ,文学批评与针砭时势相结合 ,激荡着深沉的爱国之情。在宋诗话中 ,它是一部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学批评著作  相似文献   

13.
解释学诗学与当代批评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依托现象学思想发展起来的解释学方法与当代批评理论间 ,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一方面作为“澄清的艺术”的解释学 ,需要在文学批评实践里得到验证 ;另一方面当代批评理论需要借助解释学提供的哲学基础确立生长点。不仅解释学对意义的生存论反思取代关于意义的认识论自审 ,对于文学批评实践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且对于当代批评理论来说 ,如何从“说不可说”这一“解释学危机”中作出突围以实现“超语境理解” ,是其能否有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依据解构主义为参照对象,考察新批评派对于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等研究领域所产生的诸种影响。选取雅克·德里达、保罗·德曼与哈罗德·布鲁姆作为切入点,通过系统与深入的多维考察,对于新批评派与解构主义的文学批评观念与实践之间所存在的沟通与互动、承继与超越等诸种关联性予以交互阐释。  相似文献   

15.
当前文学批评的状况不容乐观,文学批评在摆脱被简化为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向文学自身的审美性靠近的同时,又出现对西方的文学批评理论生搬硬套的倾向;在文学批评的态度上,"酷评"和吹捧式批评也大行其道。自由主义文学批评家在文学批评的理论和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扭转当前文学批评的状况,使其健康纯正地发展,我们从他们那里可以获得诸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是西方文学批评的世纪,涌现出众多的文学批评流派和理论.20世纪下半叶,解构思想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传统思维方式和文学批评方法,打破了二元对立模式,解构了中心主义,成为一种应用广泛、影响深远的文学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兴起于20世纪末的空间理论从社会、地理、建筑、文化等方面革新了人们对于"空间"的认识,"空间"成为一个极具活力和内涵的概念。文学批评的空间转向在空间理论和文学理论的互动关系中展开:在空间理论的照拂下,文学批评更加关注文本的结构特征和空间意蕴的阐释,文学文本中的景观、环境等空间因素作为象征系统和指涉系统,共同参与文本意义的建构;空间理论也改变了人们对文学与外部世界的诠释方式,促使文学研究向文化研究转变。  相似文献   

18.
张德礼 《南都学坛》2002,22(1):50-55
回顾 2 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曲折发展的历史 ,繁荣新世纪文学批评 ,一是要寻求批评的学理化 ,希望批评家在中西文化的交融、整合中加强自身批评原理的建构 ,保持批评话语的独立规范 ,力避批评的传媒化 ;二是要提倡批评的多样化 ,在批评方法、批评家类型、批评声音、批评文体等不同层面上实现真正的多姿多彩 ;三是力戒批评的意气化 ,希望批评家挣脱名缰利锁 ,排除怨恨心理 ,以平常心态对待批评对象  相似文献   

19.
美国新批评家兰色姆的文学批评理论是教育权力的话语产物.他反时传统学者脱离文本的教学和研究方法,指导学生在重视历史研究的前提下回归文本,是非形式主义的"回归文本论".同时也是一种积极的文学教育理论.他把文本分为"结构"和"肌质",两者彼此依存、交互影响,著名的"本体论批评"就是在结构之中进行肌质批评,找出诗歌言说.当下中国大学的文学教育严重脱离文本,实质上正处于美国新批评之前的历史阶段,因此补上兰色姆以及新批评这一课应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随着语用学的迅速发展,许多重要的语用学理论都被成功地运用于文学批评,从而产生了一门新的边缘学科——文学语用学。文学语用学是语用学理论与文学理论的跨学科结合,语用学中众多的理论、方法都在文学批评中显示出其巨大的生命力,这也使得文学语用学在新的时期,给时下的文学批评注入了一股活力。阿加莎.克里斯蒂是一位侦探小说大师,她的长篇侦探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也早已于多年前搬上了电影屏幕,运用语用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旨在给当代文学批评另辟蹊径,指出一条全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