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国家和企业对劳动者实行按劳分配仅是依据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分配给与之相当的货币工资吗?劳动者按劳分配仅是一次吗?否。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一、社会主义劳动者必要劳动的实现形式劳动者必要劳动是用于劳动力再生产而进行的劳动。必要劳动的生产耗费需要得到补偿,凡是用于必要劳动补偿的产品价值部分都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必要劳动的实现形式是什么呢?一般  相似文献   

2.
<正>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分配关系本质上和生产关系是同一的”,“分配关系不过是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不很高,个人消费的分配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而不能实行其他原则,因而按劳分配也就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正如列宁说的那样:“人类从资本主义只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即过渡到生产资料公有和按劳分配。”可见要坚持社会主义就不能不实行按劳分配。正因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又同每个劳动者的物质利益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建国三十年来,在历次的政治路线的斗争中,它往往成为经济理论战线斗争的内容之一;同时它也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对于应不应当贯彻按劳分配和如何贯彻按劳分配的问题,不仅为理论界所重视,而且为广大的实际工作者和工农兵群众所注意。这大概是按劳分配理论问题的讨论所持续时间最长、反复最大、参加人数最广、发表文章最多的原因所在。下面我们就按照时间顺序来回顾一下三十年来按劳分配理论问题的讨论情况,同时也简要地谈一点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正> (四) 粉碎“四人帮”,迎来了学术界的春天。按劳分配理论问题的讨论异常活跃。开始,大家是以批判“四人帮”否定按劳分配的种种谬论为重点,拨乱反正,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为此,北京和其他地区还多次召开了按劳分配理论问题讨论会。后来,为了适应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和进行经济改革的需要,逐渐转到对按劳分配规律的理论研究,特别是在探讨如何更好地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等方面,发表了许多较有份量  相似文献   

4.
一个国家的人权研究构成了其人权运动和实践的重要内容。1991年11月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形成了人权研究的第一次高潮;2004年3月14日,"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载入宪法,带来人权研究的第二次高潮。两次人权研究高潮存在诸多差异。在人权研究的背景上,从人权斗争逐步转向人权建设;在研究内容上,从政治性逐步转向学术性;在研究成果的形式上,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在研究方法上,从一元化过渡到了多元化;在研究主体上,从官方化开始转向民间化。当代中国形成了四种人权理论和观念相互竞争的格局。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平等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中出现过两次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高潮:春秋战国时期平等思想的发展和明至清初时期平等思想的复兴.在这两次发展高潮中,涌现出了一些代表性的思想家,他们提出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平等思想.这两次平等思想发展高潮存在着共性特征、个性特征以及内在的联系和历史继承性.  相似文献   

6.
消费资料实行两级按劳分配的必要性所谓消费资料的两级按劳分配,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对企业职工(这里着重考察企业职工)分配消费资料时,不是由国家直接对每个劳动者实行按劳分配,而是首先由国家对企业总体工人实行按劳分配,然后再由各个企业对每个职工实行按劳分配。在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条件下,对消费资料实行两级按劳分配,是通过工资的两级分配而实现的。在社会主义企业里,“产品从个体生产者的直接产品转化为社会产品,转化为总体工人  相似文献   

7.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在总结建国三十二年来的伟大成就时指出:“建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这样估计我国按劳分配的现状,是非常客观的,完全切合实际的。但按劳分配是要发展的。如何发展呢?它的发展过程或实现过程的轨迹,可以用两条曲线来表示。一条是按劳分配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曲线;一条是与劳动力自然发展过程相适应的劳动报酬的变化曲线。现就两条曲线等问题分别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8.
9.
清末民初,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对儒家政治思想的评判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维新派重在绍述,“以经论政”、“托古改制”是其最重要的手法,间有对儒学和孔子的批判,但不够急进;革命派重在批判,对孔子和儒学批判较维新派前进一大步,但并未形成大规模的批孔运动,并且在批判中仍有肯定和继承。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也出现了某些偏颇,其中尤为突出的一种“新观点”认为,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是空想,按劳分配与商品经济相对立,不是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并主张应该以按劳动力价值或价格分配取代按劳动量分配。王建国同志的两篇文章就集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以下简称王文),对此我想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与王建国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1.
按劳分配的理论创新──评王克忠的《论商品型按劳分配》钱世明80年代以来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这一命题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有的同志根据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阐述按劳分配是以产品为实现条件的,由此认定按劳分配同商品经...  相似文献   

12.
胡培兆同志在1982年第4期《社会科学研究》上发表了《按劳分配的两条曲线》的文章。我基本上同意他的观点,但如能作一些补充说明,就更完整。一、对按劳分配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曲线的补充胡文谈到,由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有一个产生、发展、成熟最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历史过程,因此,作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组成部分的按劳分配原则的实现过程,亦可分为基本实现阶段、完全实现阶段和逐步被按需分配取代的阶段,并用一条抛物线形象地表现了这个过程。如图一:  相似文献   

13.
我们不但应当了解:按劳分配是以“劳动”作为“同一的尺度”来分配消费品的一种原则,这种分配原则是同社会主义公有制联系在一起的;而且应当了解: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必须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应该相应的采取不同的分配形式,并以这些不同形式来实现它的一般性质。正如马克思所说:“同一些范畴在不同的社会阶段有不同的地位。”这就是说,需要把按劳分配的一般性质和它的具体形式结合起来研究,否则就难以全面地理解这个经济范畴。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记者卢湘鸿报道:在我国处于计算机普及教育第二次高潮时期,北京市高教学会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于1994年8月27日在北京语言学院举办第二次高校文科外语类计算机教育研讨会。 滞谭浩强等与会者谈到:从80年代初到2000年有两个10年,在我国出现了两次计算  相似文献   

15.
《按劳分配是一种假说》(载《山东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以下简称《假说》)是一篇颇有深度的新论,读后深受启发,情不自禁亦想发几点旁论.首先是,新颖的观点建立在充分论证之上.仅仅提出新颖的观点并不难,几乎只要有足够的胆量即可,而对新论进行充分论证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不难看出,作者在探讨的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经典著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态度确是严肃的.提出的论点具有相当的深度与力度,这应归之于《假说》的论证来自对实践的发掘与升华.这种学风值得赞许.其二,《假说》并不象某些文章那样,断章取义地引用马克思和恩格思的话作为论据,而是在系统地研究了马克思、恩格思  相似文献   

16.
一、关于什么是按劳分配的“劳”近年来,一些国营企业在工资改革中以一种基本工资+浮动工资的新型的复合工资结构取代旧工资体制中那种单一的工资结构。比较新旧两种工资体制,从形式上看,区别在于工资的构成不同,新工资结构中增加了浮动工资部分。从内容上看,所不同的是,旧工资体制是按必要劳动进行分配,而新工资体制则按必要劳动加一部分剩余劳动进行分配。因为在新工资体制中,新增加的浮动工资部分  相似文献   

17.
近代通俗小说创作的三次高潮,标志着近代小说的繁荣。近代小说的发展走向,和近代社会的发展走向密切相关。初期的侠义公案小说,反映了广大民众对统治当局道义、能力上的怀疑,和对下层社会力量的认可;改良时期的谴责小说,对封建末世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辛亥革命前后的“鸳蝴派”小说,则从更内在的层面,反映了人们价值观念、人生格调的变异和对封建理念的叛离  相似文献   

18.
《文史哲》2014,(1)
"左翼"和"右翼"或"左派"和"右派"是法国大革命以来的政治概念,但作为思想倾向,古已有之。现代西方左翼思想经历了三次高潮。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资产阶级自由思潮是第一次左翼思想高潮,其对立面是保皇派和古典保守主义。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构成第二次左翼思想高潮,其对立面是古典自由主义。1960年代以来,新左派和新社会运动构成第三次左翼思想高潮,其对立面是新右派。以经济议题为焦点的第二次左翼思潮影响深远。但第三次左翼思想高潮却偏离经济议题和阶级对抗,其多元化趋势使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政治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形成中派崛起,两极均衡,中左派和中右派妥协调和的政治格局。从而,使当代西方社会政治倾向宽容、开放和多样化。  相似文献   

19.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我们这个勤劳、勇敢的民族曾经创造出无数令世界惊叹的奇迹,从而充分显示出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以及中国文化顽强的生命力,而在中国历史上的五帝时代、西周时代和盛唐时代先后出现的三次文化高潮则最能说明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学 ,最具阳刚精神文化倾向的有三个时期 ,即春秋战国、建安时代及初盛唐 ,造成这种文化与诗歌现象的原因便是士人的普遍精神解放。这种精神解放的背后又是以人才制度的改良与优化为依托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士人的首次觉醒期 ,也是阳刚精神的母体。汉末建安继承了这种人文精神 ,并使之文学化、抒情化。建安文学标志着中国士人生存智慧的再度激活。初盛唐则融合了春秋战国的尚力精神和建安时代的诗歌传统 ,建立了新型的阳刚文化。所不同的是 ,这种文化选择以完全的诗歌革命为形态 ,创立了古典诗歌的最高人文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