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诗歌是诗人审美心理、审美趣味的表现。一部杜诗,就完整地保存了诗人对生活的审美意识、审美感情和审美理想,把民族的精神之美冻凝在那具有恢宏历史感的诗篇之中,达到艺术上美的高度,充分体现出诗人艺术思维中那种能动地反映世界的审美把握。 一、虚实相生的取境美 杜甫的诗歌,长期以来被人们作为《诗史》来读,有重视其认识价值,而不太注意其审美价值的倾向。其实,艺术的根本功能是审美的。诗歌对现实的认识反映并非直接的,而是以情感为中介对现实作评价反映,并通过这种意象思维中的心理体验的反映,把现实的景化为诗中之境,借以流淌自己汩汩情思。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代女性诗人在死亡书写中淡化性别政治文化对抗立场后,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其死亡想象中融入女性身体经验、审美经验与心理情感经验,使其死亡书写凸现出鲜明的女性经验,从而为中国当代诗歌中的死亡书写增添了独特的审美艺术与精神景观.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通过对美国诗人爱伦坡与中国诗人孟郊的比较,分析两人的相同的创作心理定势。作者对他们逆向艺术创作心理和审美取向进行考察,认为他们是以非同常人的眼光去审视人生世界,歌颂死亡,歌颂丑陋,用死亡去表达对生的追求,以美的破坏去获得美的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人在按着“美的规律”塑造物体的同时也历史地塑造着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巴金的审美心理结构是历史—实践的、社会—文化的产物。它由审美感觉层次、审美经验层次和审美直觉层次三个有机部分构成 ,成为巴金艺术创作的根基。  相似文献   

5.
罗伯特·弗罗斯特作为美国现代诗人中一个坚持传统诗歌艺术创作的诗人,他的诗歌《雪夜林边小驻》极富美感.在韵律的构成及开头和结尾的方式都体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平.理解弗罗斯特的诗歌特点可以更好地体会其诗歌传递出的美的感觉.  相似文献   

6.
晚唐诗人温庭筠被誉为“花间鼻祖”,其“花间”词的艺术创作在文学史上取得了重要的艺术成就。从性别审美的维度探究温庭筠“花间”词的艺术创作,不仅探析温庭筠“花间”词女性的审美特征,并且揭示影响晚唐女性生存状况的文化因素,以及“花间”词女性的社会身份地位,而且进一步地分析温庭筠“男子作闺音”即以男儿身写女儿情的文化性别观,从而拓展“花间”词的审美视野。从性别审美的维度展开研究,以期为“花间鼻祖”温庭筠传统的诗歌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切入点,为反思与重估古典诗歌研究提供一种契机。  相似文献   

7.
观念与理性的超越─—论朱自清早期抒情散文的审美心理尹钟宏艺术感觉是艺术创作中一个基本而又重要的概念,是艺术创作审美心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作家、艺术家的感受力,是对于客观事物的审美的观察力、想象力、理解力和艺术表现力。艺术感觉又是艺术创作...  相似文献   

8.
"兴"作为艺象表达是审美心理的自然转进,是审美主体自主、自由的游戏般自我体验、自我观照与自我呈现过程。这种富有审美特性的艺术表达方式,帮助艺术家超越创作过程中的障碍,消解了艺术创作过程中主客观对立、形式内容对立对艺象本真性的歪曲和遮蔽,使物象透过艺象澄明地呈现出来,形成"不隔"之境。意象建构和艺象表达在审美创造的心理和表达两个层面上,共同勾勒出"兴"这个传统美学范畴的完整内涵。  相似文献   

9.
李益边塞诗独特的审美心理及其艺术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益的边塞诗之所以被人们赞为“绝唱”(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呈现出独特的创作个性和他人无法替代的艺术魅力,是与诗人独特的审美心理对其创作的影响分不开的。诗歌是现实之树绽开的心灵的花朵,诗人对现实的审美把握不能不受其个性特征、心理状态的影响和制约。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通过心灵而且是心灵的创造活动产生出来的艺术作品才能成其为艺术作品”(黑格尔《美学》)。中唐与盛唐截然不同的时代特征,造就了诗人特殊的审美心境,这种审美心境直接影响了李益的边塞诗创作。李益有着与盛唐诗人不同的经  相似文献   

10.
贾岛无疑是一位创作个性十分鲜明的诗人。尽管有唐一代名家辈出,而贾岛挟数百首阴黯情调的五言律诗置身其中,算不上是一流的杰出诗人,但他在逆反和内敛审美心理主导下形成的独特诗歌气质,却为其在流派繁多的中唐诗坛赢得了一席之地,并在后世拥有大量追随者。通过对贾岛审美心理表现的系统梳理,并结合诗人的经历遭际、师承交游、主导思想等,以求对贾岛创作个性的形成和创作道路的追踪作更深层次的剖析,反溯造就其逆反和内敛审美心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李群玉是晚唐诗坛上一位有创作实绩同时又有创作特色的诗人,其诗作鲜明的湘楚地方特色和个性精神近年来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基于诗人愁心苦志而又闲适超逸的矛盾中形成的复杂心态,其融合湘楚文化情感和末世文化情感的诗歌,在艺术风格上表现出孤冷素艳、幽美深婉与清旷明丽、恬淡自然并呈的二重意趣。  相似文献   

12.
散文诗人袁智忠凭着不倦的艺术探求而逐渐建构起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对此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在情感内容上具有浓厚的牧歌意绪;二是在语言形式上舒放自如,三是在表达方式上以小见大,这些构成了其散文诗的美学特质,也是他的散文诗能够受到诗歌界和学术界广泛关注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3.
诗画一体的创作观念在宋代达到高峰,深刻影响着诗人的艺术追求与审美视野。南宋诗人杨万里自觉吸收借鉴北宋学院派画家郭熙的绘画理念,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作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面:一、亲身亲历的审美观照方式;二、以山水写心的超功利审美心境;三、不拘死法、自成一家的技法观念。这充分体现着诗画艺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创作规律,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古代诗画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艺术的创作一直以来就注重审美效果,这一重视发展到极致就是西方上个世纪的接受美学。在艺术领域里,接受的重要性在电影、电视剧中就更加的重要,因为其高额的投资最终需要观众来买单。如此的高风险就要求影视的创作者深入把握观众的审美文化心理,特别是民族性,努力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进行创作。另一方面,伴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威胁,民族化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影视的创作,而且成了衡量影视剧好坏的一个潜在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探讨观众的审美文化心理就有了双重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孔子诗论>心理分析色彩浓郁,蕴含丰富的情性思想.其通过剖析诗篇文辞背后的深刻情性内涵,形成了以情性范畴为核心的诗学体系.同时,对诗歌接受者的接受心理也有十分精彩的论述.从诗歌创作时诗人的内部心理世界,到诗歌传播过程中接受者的审美思想情感,<孔子诗论>充分体现了战国诗学情性观之发展.  相似文献   

16.
"悟"是中国古代艺术创造特有的"整体性"的审美思维,它是中国古代艺术创作者对生命的本真性的把握。它的本质是生命个体与宇宙生命的创化精神的契合,映射出中国古代艺术所具有的生命境界。"悟"使中国古代艺术家将生生不息的精神作为艺术真实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诗是诗人自我审美沉思、追寻、创造的结晶.诗人的自我表现与张扬,是诗美创造的原动力.自我表现是人之天性;自我意识是自我表现的人格动力;自我表现是艺术规律.小我即大我,缘于文化基因的滋养,社会意识的印迹,人类情感的灌注,接受大众的代言人.诗就是以我手写我心,写人类之心.  相似文献   

18.
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集中体现了中国艺术的本质特点。中国电影艺术家将中国传统美学的意境理论,运用于电影视听时空艺术的创造上,追求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美学风格,为观众营造出既符合民族审美心理,同时又充分体现中国艺术哲学精神的影像之境。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美学的意象范畴有古今相续的长期历史沿革。它经过内涵不断扩延的过程 ,即象征意象、想象意象、艺术意象三个阶段。它发源于《周易》的为意“立象” ,这种象是心理学层面上的象征意象 ,它可以涵盖王充首创的“礼贵意象”的象征意象。到了刘勰的“窥意象而运斤”之说 ,意象才真正成了艺术实践中的美学范畴 ,具有审美想象中的形象的意义。到了唐代 ,意象的审美创造得到理论明确肯定 ,意象成为艺术创作主体审美情思形象对象化的一个通用术语。到了近现代 ,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又相续阐发、整合这一术语 ,在艺术意象的范畴上注入更为丰富的历史内容 ,使意象范畴成为古今通用的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