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和平演变是美国对华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肯尼迪政府时期是实施这种政策的重要阶段。文章从介绍肯尼迪对华和平演变思想入手,重点论述了他以大陆逃港者这一所谓"难民问题"为由对华采取人权外交,试图挑起中国内乱,和平演变中国。中国对此保持了高度警惕。正是由于肯尼迪政府依旧采取对华敌视态度,加之中美两国对人权的不同理解,肯尼迪尽管有改变前任僵硬对华政策的考虑,但两国紧张关系却未能明显缓解。  相似文献   

2.
从二十世纪50年代末起,美国对华舆论出现了松动和缓和的迹象,它为尼克松政府的对华政策创造了条件.本文第一部分梳理美国对华舆论的转变迹象,第二部分探讨舆论转变原因.  相似文献   

3.
听证会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美国的对华舆论和对华政策都有开始解冻和进一步灵活的倾向。富布赖特组织听证会的行为动机包括:避免中美之间的军事冲突,对公众和国会议员起教育作用,扩大参院的外交决策权,促进政府与学术界的交流沟通以及个人希望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4.
1964年3月25日,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富布赖特在参议院发表了针对中国问题的《旧神话与新现实》的著名长篇演讲,目的是激励美国公众自由思考和讨论美国僵硬过时的对华政策,进而推动国内对华舆论朝着积极的方向进一步发展,并且建议美国在对华政策中增加灵活性。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核试验政策在肯尼迪执政时除深受冷战局势支配外,世界舆论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出于对公众态度的重视,肯尼迪希望借核试验问题提高世人对美国国力、国际形象的认同,扭转美国在冷战中的不利局面。在其决策过程中,美国新闻署提交的世界舆论调查报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参考作用。肯尼迪决定在苏联之后恢复地下以及大气层核试验,既维持了美国核威慑的可信性,又将世人指责的矛头引向了苏联。  相似文献   

6.
《美中关系白皮书》是上世纪40年代末美国对华“脱身”政策的舆论先导,是美国对华政策的自供状。面对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惨败,面对国会和国内舆论的纷纷质疑,美国杜鲁门政府需要一套能够自圆其说的说辞来为自己开脱责任,摆脱援助蒋介石与国民党失败的“罪名”。文章试图从《美中关系白皮书》发表的背景和影响两方面对《美中关系白皮书》作进一步解读。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取发生于2001年的中美撞机事件为案例,详细分析了《纽约时报》的相关报道、美国公共舆论对这一事件的看法以及在这段时间内的美国对华政策,从实证的角度探讨了美国的大众传媒、公共舆论与美国对外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总统设定了大众传媒的议程;政府官员通过大众传媒设定了公众议程;公共舆论的变化是大众传媒的报道增强了公众对中国的成见所致;公共舆论和对外政策似乎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重合。  相似文献   

8.
约翰逊执政时期表面上美国对华仍然推行传统的遏制和封锁政策,但是实际上随着新的国内外局势的变动,美国原有对华政策的公共观念的一致性遭到破坏.要求改变对华政策的思想逐渐成为主流,而约翰逊政府也开始重新审视对华政策,特别是“遏制但不孤立政策”的提出,正是美国试图改变对华政策的一种努力。尽管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在行动上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但却为尼克松政府实现重大调整做了思想和政策的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9.
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分歧和中印边界争端日益激化.始于50年代的美国对印政策反思和对苏联、中国外交政策的认识,促成了肯尼迪政府"裂变"中苏与联印制华政策的出台,美国希望借中印边界冲突之机加速"裂变"中苏,并将印度拉入对华遏制轨道,此政策在中印边界战争期间得到充分贯彻实施.由于决策很大程度立足于主观的地缘战略假设和对印并不贴切的评估分析,肯尼迪政府上述政策最终未能达到预期设想.  相似文献   

10.
美国新政府上台后,对华政策明显强硬,做出一系列损害中美关系的举动,但对华政策的核心和基本原则并没有改变.新世纪的中美关系将在美对华"围堵性接触"政策作用下,在斗争和协调中曲折发展.  相似文献   

11.
肯尼迪政府确立了支持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的政策。肯尼迪政府的政策具有明显的双重性,既支持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又对英国的加入提出了条件。政策的双重性源于美英两国战略的差异。这一双重性的政策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标志着美国的欧洲一体化政策由“支持欧洲大陆一体化”转向“支持大西洋联盟框架内的一体化”,由“相对无条件支持”转向“有条件支持”,政策反映了美国对欧洲一体化政策的趋向。  相似文献   

12.
为遏制苏联对非洲新独立国家的影响,加强冷战争夺,肯尼迪政府大力调整美国对非洲的政策,经济援助成为肯尼迪政府“新非洲”政策的主要内容。通过扩大援助规模、丰富援助种类、扩展援助国别分布等方法,肯尼迪时期美国加强了与非洲国家的联系和对它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美国新公共行政学派理论试图阐述这样一个问题,公共行政管理若要真正对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作出贡献,应该以社会公平为发展动力,并且要把公共行政管理有机地纳入相应的社会一文化环境之中,政府主动与民众建立真诚的互动关系,通过沟通以及建立各类社群组织等手段,以此达到净化社会道德规范、增进新型人际关系、使人类有归属感、构建人类幸福家园的目的。在此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对美国新公共行政所论述的重要内容进行了归纳,其结论认为,当时美国的这一切情形,与我国目前的状况极其相似,新公共行政学派将带给我们重要的启示和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1961年3月1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发布行政命令成立一个暂时性的志愿性组织和平队。9月22日美国国会通过的《和平队法》,使和平队获得永久性授权。美国和平队计划主要派遣以大学毕业生为主的美国青年,到发展中国家的乡村与城市,直接与发展中国家的中下层人民打交道,从事教学、社区开发、医疗保健等工作。虽然和平队的产生有受美国慈善传统的影响和表现美国人民的人道主义的一面,但在当时美国政府主要是出于冷战政治的需要而建立这一机构的。  相似文献   

15.
艾森豪威尔政府对朝鲜政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森豪威尔政府对朝鲜的政策与杜鲁门政府相比 ,既有共性也有区别。就二者的共性而言 ,都是在“遏制战略”的框架内规划对朝鲜政策的 ;都坚持“在韩国主导下的统一”和加强韩国的实力地位。就二者的区别而言 ,杜鲁门政府的朝鲜政策从属于“遏制苏联集团”的战略目标 ,加强韩国实力地位的主要手段是提供军事援助 ;在亚洲军事战略部署中 ,日本占据核心地位。韩国的安全保障主要依靠美国的保护。艾森豪威尔政府对朝鲜的政策从属于“遏制中国”的战略目标 ,对韩国的援助既有军事援助也有经济援助 ,军事援助优先 ,经济援助为提高军事实力服务。美国不仅要保障韩国的安全 ,而且要推动韩国加入西太平洋地区集体防卫体系。韩国在美国的亚洲军事战略部署中的地位明显提高。这种转变 ,与同时期美国政府对日本政策的调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50年代末60年代初,西欧独立性增强,对美国的主导地位形成挑战。肯尼迪和约翰逊两届政府提出并实施了对西欧新的政策:建立伙伴关系的大西洋共同体。目的是将发展起来的西欧规制到美国主导的大西洋框架内。政策体现了美国门户开放的扩张方式和美国冷战战略的需要,并反映了美欧经济关系由依附趋向平等的走向。  相似文献   

17.
冷战时期,印尼由于其地理位置特殊,美国将印尼作为其在亚洲反共反华战略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从杜鲁门、艾森豪威尔再到肯尼迪,美国相继对印尼制定了专门的政策,用以服务于美国的亚洲及全球反共战略。美国对印尼的外交政策势必会影响到中国与印尼关系的发展。苏加诺时期中印尼关系的发展并不顺利,两国关系表面上友好的背后,在美国因素的作用下,隐藏了许多的矛盾,这为1967年10月两国中断外交关系埋下了伏笔。总结并分析中印尼关系的这一段历史,对于发展当代中印尼关系,乃至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杰  宋卓如 《国际论坛》2013,(2):35-41,80
1969年中苏珍宝岛冲突后,中苏冲突彻底公开化。对此,尼克松政府进行了周密的调研和分析,认为苏联更有可能是中苏战争的挑起者。在此基础上,尼克松政府预估了中苏之间"可能发生"的战争的规模以及美国的利益所在。围绕如何应对中苏冲突,尼克松政府内部存在着"亲苏派"、"中立派"和"亲中派"的分歧。经过深入的讨论,尼克松政府决定执行"维持当前政策但更多地偏向中国"的策略。这对中美关系正常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