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迄今为止,学者们对比兴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归纳起来,这些研究不外从以下几种角度进行:诗歌艺术方法,诗歌艺术形象构成,形象思维,修辞手法。而从发生学的观点研究兴的起源却始终无人问津。这个学术空白的出现和长期存在,或许是以孤立静止的观点观察兴的结果。有鉴于此,《兴的源起》试图从发展的观点,将兴作为一个具体的历史发展过程,从它起源的那个时代的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  相似文献   

2.
赵晓丹  毕佳 《理论界》2012,(1):132-134
解决了隐喻现象的首要问题——隐喻的界定,能为隐喻其他方面的研究铺平道路。最早为隐喻下定义的是亚里士多德。受亚氏的影响,之后的大部分哲学家和学者都是从诗学和修辞学角度界定隐喻。直至20世纪80年代莱柯夫.约翰森《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出版,隐喻的研究才有了新的突破。本文分别从修辞角度和认知角度对隐喻的界定进行了新的探讨,纵观隐喻划界问题,我们还是应该以宽容的态度对待。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学界对林语堂的研究比过去有长足的进展。思想体系的研究成为林语堂研究的重中之重,创作道路与文学创作的研究也有新的突破。林语堂研究的发展历程,可以看作是新时期中国文学研究发展历程的缩影。  相似文献   

4.
:“兴”在古代文论中是一个含义丰富 ,又颇有分歧的概念。它与古代文学创作的构思、表达及文学鉴赏都有密切的联系。在文学创作的构思活动中 ,“兴”可以分为三个有机联系的情感体验层次 :感兴、神思、兴会 (灵感 )。各层次都反映了鲜明的现代心理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奠基之作,从它问世开始,就对中国二十世纪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引起文学史家和研究者的瞩目。文学史家王瑤先生从新文学运动发展史的角度出发,认为《讲话》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是“五四”以来革命文艺运动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与集中概括,并开辟了一个新的阶段。另一些研究者则联系《讲话》发表以后中国文学创作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及所取得的成就来评价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历史地位,认为在《讲话》精神的照耀下,文学创作的面貌焕然一新,许多作品表现了新的人物和新的时代,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增添了崭新的内容和篇章。  相似文献   

6.
不可靠叙事作为突破此前全知角度的文学创作手段,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新的审美和文化意义。儿童作为人类群像中特别的存在,在欢笑与泪水、美丽与幻灭的生命延续中,凭着不可靠叙事的限知视角在新时期中表现出独特的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的价值,其中隐含在成人意识形态下的作者叙事,是用来反思整个文化和社会背景的隐形视角,而这也是儿童的不可靠叙事主体向可靠性叙事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4,(11):82-86
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考察抗战时期沈从文、冯至的文学创作无疑是一个新途径。通过对他们的文学创作与"风景昆明"之间关系的钩沉,及对"风景昆明"的文学呈现,可以看出"风景昆明"作为一种文学地理空间对战时沈从文、冯至精神世界有着深刻影响。同时,这种研究视角为抗战时期的作家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考察路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推进,胡适才逐步认识到文学革命的目标是用白话来进行文学创作。文言只为少数人赏玩,不能满足大多数人的时代需求,就不能称之为胡适导师杜威所说的工具,它必须进行科学化改造。在注重语言科学化的同时,胡适又进一步认识语言的审美性,从本体的角度进行语言的审美化,弥补语言工具论的不足;再以突破语言的约定俗成性,最终从权力的角度嫁接社会革命,完成了他的语言观念谱系。  相似文献   

9.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出现了一种新的艺术门类,这就是音乐美学.音乐美学作为人类音乐文化的重要存在方式而广为艺术研究工作者对其长久的探索与思考.几个世纪以来,音乐美学一直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促进和记录着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全面科学地阐述着音乐的社会性问题.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我国的音乐美学发展也有了跨越性的突破.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哲学门类,一直为新中国的艺术事业发展承载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将从音乐、绘画、哲学及其对比的角度对20世纪表现主义时期著名画家-蒙克的作品《呐喊》进行深入的美学分析.  相似文献   

10.
<正>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兴",自汉代以来一直是个聚众纷纭、争论不休的问题;但是,尽管两千多年来对"兴"的解释歧义百出,却大体上没有跳出儒家诗教的藩篱、始终局限在一个极其狭隘的范围内.令人兴奋的是,最近几年一批对"兴"的研究怀有浓厚兴趣的海内外学者,开始突破儒家诗教的限定与经学方法的迷雾,从不同的侧面对"兴"的本义和它蕴含着的内在精神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兴"的本质的揭示将是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11.
陈平原的中国文学研究图像史料实践起步较早,在长期的学术研究中对于如何在中国文学研究著作中使用图像史料具有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关于如何运用图文互文方法从事文学研究的图像理论。陈平原的文学研究著作注重图像与文字之间的配置,强调二者的对话与互证、互动,将图像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新方法。陈平原在选择图像史料时注重图像来源的广泛性、真实性、历史性,以便贴近历史现场,复原文学历史景象。  相似文献   

12.
通过梳理1920年代以降数十部文学史著作,可以围绕新诗首创问题,考察、研究胡适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演变.民国文学史大都从晚清“诗界革命”与白话新诗的联系角度,阐释胡适新诗的价值与意义,将胡适定位为新诗首创者;1949年之后,文学史从新型话语生产需要出发,以“阶级论”和“题材决定论”为策略对胡适形象进行反向塑造;改革开放之后,文学史书写日渐回归学术立场,多在诗歌史意义上肯定胡适新诗倡导与实验的价值,其形象开始被矫正,尤其是1990年代以后,得到了更富历史性与学理性的言说.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的文学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创造性。他从文学具有“不用之用”的功能和形象直观的特点出发,将自己丰富的创作经验融汇于文学教育之中,坚持“教复非常教”的文学教学原则,开创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教学与创作相结合的大文学教育实践之路,对有效推进今天的文学教育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西文论视域中的"赋、比、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嘉莹 《河北学刊》2004,24(3):116-122
"赋、比、兴"乃<诗经>和中国古代诗歌借物象与事象传达感动并引起读者感动的三种表达方式,是心物之间互动关系的反映."兴"是由物及心,"比"是由心及物,"赋"是即物即心.它与西方在"形象与情志关系"上的最大不同在于,西方的诗歌创作多出于理性的安排,从而降低了"兴"在诗歌创作中的地位而成为不重要的一环,其八种"情志与形象之间的关系"仅类于中国诗歌创作中"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中的"比"的手法.  相似文献   

15.
恢复文学史的原生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民间”理论和倡导对“潜在写作”的研究,并非要建构一种新的“主流/非主流”的二元对立,而恰恰是要摆脱建立于权力基础上并导致了对文学史全面遮蔽的二元对立式的历史叙述模式,使文学史在文学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平等的多元的平台,从而恢复文学史的原生态。  相似文献   

16.
伍子胥复仇故事由正史到民间传说,由史传文学到戏曲、小说,在不同的文体和文学系统中不断得以演绎和完善。对《左传》、《史记》、《吴越春秋》中伍子胥复仇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梳理,并结合当时社会盛行的时代意识和时代精神,可勾勒出伍子胥由正史到杂史以及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流变。这种动态的变化,使人们对伍子胥形象不断有了新的认识,从中也可发现后世优秀文学作品从正史和杂史中受到的启发。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初始,在我国文论试图摆脱政治和哲学束缚、回归自身的文化语境下,童庆炳提出的"文学审美特征论"将文学的根本特征由形式决定的形象特征重新归为由内容决定的审美特征,并提出了"文学的特殊本质是审美"的科学论断."文学审美特征论"运用马克思的价值论从美学角度确定了文学的本质是审美,区别了文学与非文学,回应了历史要求."文学审美特征论"具有多元开放的理论视野、辩证思维的理论方法和继承发展的理论精神,这样的理论特色使其不断保持内在活力.  相似文献   

18.
周扬文艺思想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扬是中国现当代重要的文艺理论家。他的理论活动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周扬的文学思想的核心是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周扬认为:为人民服务的文艺,无论表现现代的或历史的生活,艺术的最高原则是真实。周扬文艺理论研究也重视对文学特征问题的揭示。他认为,与科学相比,创造形象以反映生活,是文学的基本特征。对于文艺的价值与功能,周扬的基本观点是:我们的文艺作品和文艺批评帮助读者辨别真假、善恶、美丑,归根结底是为了用共产主义精神和风格教育人民,因为共产主义精神和风格就是真的善的美的。  相似文献   

19.
当下文艺学跨学科问题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艺学跨学科研究的出现,既有学科体制的内在原因,更有学科自身发展的学理原因,还有国外学术文化思潮对我国学术发展产生影响的国际原因。当下文艺学跨学科问题的讨论,不应仅局限于跨学科与学科独立这一单纯问题的理论探讨,而完全可以拓进到跨学科研究的中国语境、学理渊源以及跨学科研究的中西比较等问题的现实思考。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以来,理论界多以意识形态批评为己任,以"大文论"的拯救态势占据文论话语的中心位置,而关注文学内部规律演化轨迹的理论研究正在逐步边缘化,《现代西方文学观念简史》一书的作者彼得·威德森重提"文学性",从对文学概念的历史梳理和检视开始,对"文学性"在当代具有的内涵、地位与功能做出了有价值的理论思考,为新世纪理论研究空间中的"文学性"的内涵和潜在功能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