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大钊与孙中山所领导的护法斗争究竟有何关系?这个问题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至今人们尚未提到的问题.历史事实说明,李大钊对孙中山的护法斗争,曾给予积极的配合和支持. 孙中山所领导的护法斗争,是指袁世凯死后特别是张勋复辟以后,孙中山领导革命民主力量对袁世凯的继承者军阀势力所进行的斗争.这场斗争,从1917年7月孙中山正式以“护法”为号召算起,到1923年年底国民党“一大”之前结束,历时达六年多.所谓护法,就是维护中华民国的《临时约法》.这个《临时约法》,充分地吸取了其他先进国家实行民主政  相似文献   

2.
<正> 距今76年前,即1917年7月17日,在当年辛亥革命的策源地——广东,翻腾起再次震撼全国政坛的革命激浪.这天下午4时,孙中山等国民党人乘坐一艘军舰抵达广州黄埔,呼吁当时统治广东的桂系当局履行拥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诺言,欢迎海军舰队来粤,在粤召集国会,组织政府,讨伐独裁专制的北洋军阀.8月初,宣布参加护法讨逆的民国海军第一舰队的10艘军舰先后进泊粤海省河.孙中山等国民党人因此掀起持续六年多的护法运动.  相似文献   

3.
温贤美 《天府新论》1998,(4):79-84,92
1917年夏,控制北京政府的北洋军阀段棋瑞、冯国湾、张勋等,互相勾结,沉捷一气,解散国会,复辟帝制,危害民国。时已失去军政权力,寓居上海而仍坚持进行革命斗争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同,毅然反对北洋军阀的倒行逆施,率领支持他的海军舰队,从上海南下广州,联络时任两广巡阅使的桂系军阀陆荣廷,开展旨在拥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拯救民国的护法运动。陆与孙一度团结护法,取得巨大胜利;但陆与孙也有激烈的矛盾斗争,终致破坏了护法运动。不少论著在谈到护法运动中的陆荣廷与孙中山时,往往未能全面如实的反映历史事实,只说陆破坏护…  相似文献   

4.
熊维琳 《天府新论》2004,(Z1):232-233
在1917年至1922年的护法运动中,孙中山领导着四川革命,关注着四川局势的演化.这主要体现在四川护法战争及其胜利后围绕四川政权的斗争、倒熊战争、讨贼战役中.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孙中山尽力使四川成为护法革命基地.  相似文献   

5.
1917年7月,孙中山以“护法”为号召,开展反对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斗争。由此伊始的护法运动中,海军的动态是引人注目的,尤其是1917年一1918年的第一次护法运动中,海军的向背,对护法的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往,研究者对此虽有所涉及,但一般语焉不详,致人们对护法的始末因果,未能窥其全豹。笔者不辞浅陋,谨就这一课题进行探索,稍尽拾遗补阙之意,藉使护法运动的研究得以完善,有所进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李烈钧在广州举起护法旗帜,为孙中山在广州建立护法基地打下基础;协调孙中山与护法各方关系,共谋护法;组织征闽海陆军联军,向福建北军进攻;组织滇、桂、粤军,击败龙济光的猖狂反扑;最后挥师北上,巩固粤北防务等五个方面,论证了在第一次护法战争期间,李烈钧为护法战争所作的多方面贡献,其功绩是不可抹杀的。  相似文献   

7.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由于派系矛盾出现了权力斗争;地方军阀,借“独立”为名,拥兵自重。帝国主义为了要把旧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趁机在幕后操纵,使南北军阀的割据、混战愈益加剧。控制北京政权的北洋军阀为了维护它们的封建独裁统治,废除约法,取消国会,甘心做帝国主义的走狗。孙中山先生为了维护辛亥革命的伟大成果,举起护法的旗帜,为恢复《临时约法》而斗争。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前后两次。第一次,从一九一七年八月号召护法、回广州建立护法军政府,到一九一八年五月被西南  相似文献   

8.
1917~1925年间,孙中山先后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都与唐继尧发生了密切关系.在1917~1918年第一次护法战争期间,唐继尧表面上支持护法,实际上另搞一套,以此对外扩张,拆孙中山的台;1920~1922年第二次护法战争期间,唐继尧流落香港,孙中山欢迎唐到广州,安抚和争取,但唐仍不买帐,并支持陈炯明反对孙中山;1923~1925年大革命来临时期,孙中山再度争取唐继尧,唐仍执迷不悟,最终为大革命风暴所推翻.  相似文献   

9.
舍弃单纯依靠军阀和重蹈护法的旧辙,走上联合共产党人与工农民众的革命新路,这是孙中山在其晚年奋斗救中国的历程中实现的伟大转折。是什么原因促成这一转折?它给后人留下什么启示?  相似文献   

10.
1917~1918年间的第一次护法运动时期,唐继尧参与护法,打的旗号却是"靖国"。围绕着护法的目的,特别是护法军政府元帅职务问题,孙中山与唐继尧相互发出了数十件电报,反复争论,形成一场"电报战",成为民初政坛上的一大奇观。这是造成护法运动失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护法,就是主动地维护法律尊严,捍卫法律权威,切实保证实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它不同于一般的法律教育和法律行为,因为它要求人们必须在思想上尊重法律,树立法制观念,接受和维护法律的强制性,自觉地同违法现象作斗争。在党的建设中提出“护法”问题,是时代的呼唤,是形势所迫。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国际国内以及党的建设都面临着较为复杂和严重的挑战,为了提高执政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强化全国各族人民的统一意志,十分需要强调护法问题。一、护法是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开始于…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新发现的"孙文发售债票案"原始档案资料的考察,追溯了孙中山建立护法军政府发行公债的背景及其历史过程。结合此次公债发行,站在公债发行权冲突的角度上看,南北政府均通过公债等借款进行博弈。公债发行权的争夺实质上反映了护法军政府与北京政府政治的较量与政权合法性的争夺。通过公债发售一案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3.
政学会是中国近代政治舞台上的一个重要派别,孙中山为护法而在广州成立军政府,政学会积极参与筹建,实有助成之功,其后则与孙中山相对立,促成西南护法各省联合会议,改组军政府,实行分权主义的总裁合议制,巩固了西南的完整和军政府的形势,为共同对抗北洋势力并与之和议提供了必要的准备。政学会因此获取更多的政治权力,极力推动南北和议,为全国政局的暂时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学会与孙中山的分歧体现资产阶级自由派与革命民主派的政见不同。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与伍廷芳,一为革命党领袖,一为武昌起义后投身革命阵营的前清廷大员。由于均胸怀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的政治信念,均具有正大磊落的品格,在辛亥革命至护法运动的十余年间,二人在为创立中华民国以及维护民国的民主共和制度的斗争中,真诚合作,艰辛与共,虽亦曾出现过若干分歧与隔膜。历经政治风云变幻,伍廷芳认识到孙中山是真正爱国者,故竭其智诚,辅佐孙中山的事业,终以八旬高龄病殁于第二次护法斗争中。  相似文献   

15.
利用军阀以反对军阀,这是孙中山在护法运动中形成的主要斗争策略。探讨这一策略的成因、特点、得失和消长,无疑很有意义。一、斗争觉悟的提高和策略思想的运用辛亥革命以后,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集中表现为中国人民反对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对军阀本质的认识以及这种认识的深刻程度,指导和制约着孙中山等资产阶级民主派在这场斗争中的方  相似文献   

16.
<正> 1923年2月下旬,孙中山在经历了陈炯明的叛变之后,带着刻骨铭心的教训,也满怀着复兴革命事业的希望,由上海经香港,重返广东民主斗争的战场.3月1日,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在广州正式成立,孙中山复位大元帅.这是孙中山第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孙中山三临广州主政,确实不同以往.他在总结两次护法运动的教训基础上,公开放弃了护法的旗帜,并且在苏俄代表以及共产党人的推动下,开始放弃了对外国列强的幻想,初步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迈出了他晚年最有意义的一步.广州革命政府截留粤海关关余的斗争,正是发生在孙中山思想的这种激烈变化之中.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不久前发现的一九一九年北洋直系军阀吴佩孚与西南军阀签订的军事秘约,以及一九二○年西南军阀的“联直制皖”策略两个实例,说明南北军阀本质是相同的。一袁世凯死后,皖系军阀段祺瑞控制了北京政权。孙中山愤于皖系军阀的飞扬拔扈、倒行逆施,决心维护临时约法和国会,从一九一七年下半年起揭起了护法运动的旗帜,宣布出师北伐。段祺瑞北京政府决定派兵南下,与护法军作战,于是爆发了护法战争。其时,南方护法军组成了粤、湘、桂三省联军,以广西督军谭浩明为联军总司令。而北方则是直系军阀吴佩孚打先锋。湖南成为南北双方争夺的主要地区,护法战争集中在湖南衡山、宝庆、长沙一带进行。护法军先胜后败,延至一九一七年十二月,直系吴佩孚先后攻占长沙、衡阳等地。在战争进程中,南北双方的内部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在北洋军阀内部,皖系和直系的矛盾表面化了。段祺瑞欲以直系力量实行其“武力统一”政策,直系冯国璋等人则不甘心为皖系卖命,却在宣扬愿以“和平”方式解决西南争端。其次,南方各省,滇、桂等系军阀表面虽然“拥护”护法,而骨子里却在为自己扩张地盘打算,给孙中山为首的护法军政府制造了种种困难。直系军阀一鼓吹以“和平”方式解决西南争端,即得到以桂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政权,废除临时约法,孙中山先生发动了护法运动。这是护法期间,孙中山先生给邓宝珊的一封信。当时,邓宝珊在陕西靖国军中任职。  相似文献   

19.
一九一九年的南北议和,集中地反映了民国前期,尤其自护法战争以来,中国大地上变幻莫测的政治军事形势和各种力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本文通过对南北议和从酝酿到举行和平会议这一具体过程的再探讨,说明从护法以来的南北对峙到南北“合流”这一事态发展的必然性。一袁世凯复辟帝制败亡以后,中国形成更加混乱的军阀割据局面。一九一七年夏,段棋瑞以讨逆为名,驱逐张勋,取消复辟,把自己装扮成“再造民国”的功臣,旋即以国务总理身份总揽大权,发布对德宣战令,乘机扩充属于他的“参战军”,拒绝恢复约法和国会,想以武力控制全国。这种情况,对皖系以外的军阀势力无异于是一种严重的威胁。长期“拥兵自固”而又野心勃勃的西南军阀对此尤抱反感。因此,当孙中山南下揭起护法旗帜时,西南实力人物遂纷纷表示支持他与北洋军阀对抗。孙中山其所以要组织护法运动,是鉴于“叛督称兵,约法失败,国会毁弃,民意无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时,在维护国家权益的前提下,一直希望西方的文明国家、尤其是美国的自由民主战士能够同情与支持中国人民的正义事业,并结交了一批美国的有识之士。这些美国友人曾在不同时期对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事业给予了热烈的同情关注和支持帮助,如麦克威廉士最早资助孙中山开展对外宣传工作,荷玛李、布思两人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某些反清武装起义的筹划,荷氏夫妇曾随孙中山来华进行共和民国建设,戴德律力挫敌人对孙中山的造谣中伤,并支持反袁斗争。他们的态度和行动与美国政府和财团不支持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