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渭清 《社科纵横》2005,20(4):160-161
苏轼一生与《庄子》有着极深的渊源,具体表现在:一、在文本形式方面,苏轼把《庄子》中的寓言、典故、语句纳入自己的文学创作,并学习《庄子》的句法,暗引庄子的格言,使作品显得活泛而妙趣横生;二、在行文、构思方面,苏轼深受《庄子》创作风格的影响,形成了幻化多变、奇诡恣肆、化虚为实、虚实相生的创作风格;三、在艺术境界方面,苏轼追求《庄子》式的拙朴、雄浑的诗境。  相似文献   

2.
魏耕原 《唐都学刊》2006,22(6):133-136
在中国煌煌的经史子集及后来勃兴的戏曲、小说中,明清之际的金圣叹,经过方兴未艾的通俗叙事文学的洗礼,以卓识巨眼勘定:《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为“六才子书”,并言:“圣叹本有才子书六部,《西厢记》乃是其一。然其实六部书,圣叹只是用一副手眼读得。如读《西厢记》,实是用读《庄子》、《史记》手眼读得。便读《庄子》、《史记》,亦只用读《西厢记》手眼读得。”(《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这虽然带有批评八股文的评点家底气,但却道破了今人每言的打通文史哲关节的大道理———要用文学批评的眼光去打量《庄…  相似文献   

3.
读苏轼《方山子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的《方山子传》是一篇写得十分别致的传记体文。本文拟就其写作时间、当时作者的思想状况以及文章的主要艺术特色等方面问题谈点个人看法。 《方山子传》究竟写于何时?目前,大家的看法尚存在分歧。如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该文之“解题”、牛宝彤先生选注的《三苏文选》、丛鉴和柯大课两先生合著的《苏轼及其作品》中都认为写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而颜中其先生编注的《苏东坡轶事汇编》附《苏东坡年表》、刘乃昌先生选注的《苏轼选集》、王水照先生选注的《苏轼选集》中则都认为写于元丰四年。 《方山子传》中有这…  相似文献   

4.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一书(以下简称《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提出了他所说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恩格斯后来称之为历史唯物主义。这个观点涉及到许多问题,而且在由之而产生的思想与物质条件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大量的分歧。对于马克思的关于思想的理论以及与之相关的方法论,我愿在此试作解释,并指出这些问题可以通过研究《意识形态》和在此之前的1844年《手稿》以及在此之后的《大纲》、《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中的观点之间的分歧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5.
在个性凸显的晚明时期,《庄子》篇章的真伪性问题成为众多庄学研究者不可回避的一大问题.当他们面对相同篇章的《庄子》时,得出了不同结论:沈一贯、徐晓、陶崇道、陆西星等极力推崇苏轼的伪作论;孙矿、罗勉道、焦竑、王夫之等在苏轼的基础上又扩充了对其他外、杂篇的质疑;张四维对苏轼之论有所“损益”;李贽、顾起元等把外、杂篇全然判定为伪作;朱得之对内、外、杂篇皆有质疑;而叶秉敬、谭元春、潘基庆、陈治安等则对晚明的“疑庄之风”提出了批判.无疑,这些界定背后实际上蕴含了学者们不同的观念体系、意图与思考方式等.  相似文献   

6.
《青岛画报》2014,(2):66-67
在今天的浩瀚书海中,如苏轼般"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已成一种奢望,不同的书单构筑了每个人不同的精神世界。作为泛阅读群体的普通一员,2013年的哪些书不可错过?在广泛征求精英及大众意见,参考各大榜单后,总结如下。《邓小平时代》等书关注时代命运  相似文献   

7.
申鹏宇 《社科纵横》2011,(12):103-105
庄子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是道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在后世对庄子的注解中,郭象在解释《逍遥游》、《齐物论》两篇时,因从《齐物论》的角度注解《逍遥游》,造成了很多分歧,引起了学者的争论。本文在分析《逍遥游》、《齐物论》、《人间世》的主旨上,揭示了三篇实际上存在一种先后次序,展示了一种从凡俗世界到超越境界再步步回落到人间世界的取向。  相似文献   

8.
张恒寿先生在《文史》第七辑发表《论庄子内篇产生的时代及其篇名之由来》一文,论证庄子内篇早于外杂篇,并提出内篇篇名是淮南王及其门客所加的新见解。最近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张著《庄子新探》一书,也谈到这个问题。刘笑敢先生在《文史》第十八辑发表《<庄子>内篇早于外杂篇之新证》一文,指出内篇与外杂篇之间在概念使用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张、刘二位的论  相似文献   

9.
<正>康有为是近代中国在西方文化冲击面前第一个建立了完整的思想体系的思想家,《大同书》则是其思想体系的集中表现。这部书反映了作者赶上西方、超过西方的愿望,以及关于如何实现这一愿望的若干思考。它在今天之仍然值得注意,重要原因也许就在这里。  相似文献   

10.
相对主义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十分罕见,庄子、谭嗣同的相对主义是研究中国相对主义哲学不可多得的思想资料.庄子的相对主义在先秦虽被视为奇谈怪论,却也由此而独树一帜。谭嗣同的相对主义在中国近代更是登峰造极.谭嗣同的哲学思想和庄子有直接的继承关系.谭嗣同在《仁学界说》中便把《庄子》列为《仁学》的入门书.谭嗣同的相对主义也主要渊源于庄子.然而,二人的思想虽然同出一源,但却分流各致,  相似文献   

11.
(一) 中国古代文学遗产丰富多采、灿烂辉煌。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应批判地继承。究竟如何“弃去蹄毛,留其精粹”,始终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在这方面,《庄子》寓言文学应是我们认真探索的问题之一。 《庄子》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书中的大量的寓言故事,仅《内篇》七篇就有寓言故事近四十则。可以说,一部《庄子》就是一座寓言文学宝库。 《庄子》既然是一部哲学著作,何以包罗了如此数量众多的寓言故事? 我们知道,战国时代在当时经济蓬勃发展的基础上,文化空前繁荣,涌现出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形成了儒、墨、道等若干学派。诸子著书立说,争鸣辩论,各…  相似文献   

12.
《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史学史论著,呈现出不同的学术立场。《荀子·非十二子》的学术立场是儒家的,《韩非子·显学》的学术立场是法家的,《庄子·天下》的学术立场是儒道兼综的。三者不同学术立场的选择主要基于作者自觉的学派归属意识。《韩非子·显学》和《庄子·天下》对墨家和名家的批评所体现的是儒家哲学的情感意识和实用思维。至于《荀子·非十二子》的“同门相煎”主要来自于儒家内部的观念分歧。  相似文献   

13.
<正> 1 这本书选编的有关毛泽东读书方面的文章比较有份量。篇篇都是严谨的史实分析与可读性并重。关于毛泽东读马列著作,从书中可确知他读第一本马恩著作是在1920年,那年他27岁,读的是《共产党宣言》,从此,他毕生坚持不懈。毛泽东是为革命、为事业而读马列终生不倦的,而且他读马列重在运用,必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而读之。那么,为什么他晚年却犯了严重的错误呢?不妨一阅。关于毛泽东读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书中展示了他作为一个革命领袖在宏观上对自然科学表现出的特殊关注,提供了许多史实  相似文献   

14.
说起苏东坡,人们都称道他是文学艺术上的全才,其实他还精通医药,这从他的文章、信札和别人的笔记以及《苏沈良方》一书中,可以找到不少材料。《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十“子部五·医学类》:“二人(苏轼、沈括)皆不医名,而皆能通医理。”但在“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的封建社会里,士大夫辈对医药一行是不屑为之的。苏轼精医术除个人爱好外,主要原因是他在仕途上一再受贬谪,接近下层人士,同情人民疾苦,因而留意于“卧者使之起”、“鬼门转其足”的“歧黄”之术,诚如明刻本《苏沈内翰良方》序所称,这是“坡老之隐抱”。据记载,苏轼于宋哲宗元祐五年来杭州任知州,是年杭州瘟疫流传,他献出早年得之于四川隐  相似文献   

15.
《庄子》的审美意义:道与美的共生与统一·石晓宁·闻一多先生曾认为:“读《庄子》,本分不出那是思想美,那是文字美,那思想与文字、外型与本质的极端调和,那种不可捉摸的浑圆的机体,便是文章家的极致。”①闻先生道出了《庄子》哲学思想与艺术技巧完美结合的独特风...  相似文献   

16.
修订本《辞源》二册1149页“想当然”条,书证之二云:宋·苏轼作《试刑赏忠厚之至论》,中有“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梅尧臣问出何书,轼答曰:‘想当然耳’。”见宋·龚颐正《芥隐笔记·杀之三宥之三》。按:修订者不仅误施标点,致使语义不可解,且又误标题目致文题不通。原来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举进士及第的论文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其弟苏辙为同科进士,故亦有同题论文,两文皆为名篇。看来《辞源》修订者不明苏文题义,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在《水浒》的研究中,一些研究者对这部书的主题、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倾向,存在一些不同认识。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主题及作者的创作意图都是通过人物形象体现的。因此,我们解决《水浒》研究中的一些认识上的分歧,重要的一点是要着力具体地分析最能体现这部书的主题思想和作者创作意图的人物形象的塑造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新自由主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新自由主义及其本质 (一)什么是新自由主义 1.国外学术界关于新自由主义的定义 国外学术界关于新自由主义的定义多种多样,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一书的作者诺姆·乔姆斯基认为,新自由主义是在亚当·斯密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强调以市场为导向,是一个包含一系列有关全球秩序和主张贸易自由化、价格市场化、私有化观点的理论和思想体系,其完成形态则是  相似文献   

19.
“小说”一词,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最早见于《庄子》。其《外物》篇云:饰小说以于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这里的“小说”,和现在所说的小说,并不完全一样。这里的“小说”,指的是无关宏旨的琐屑言谈。和《庄子》一书大致同时的先秦典籍中,有一些说法,虽未迳言“小说”一词,而其所指实际上也是这里的“小说”。《论语·子张》所载往往被当作孔子所说而实为子张所说的一段话,即为一例: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历来的研究者认为,子张所谓“虽小道……”云云,指的就是医十农圃一类琐言屑语,和《庄子·外物》所谓“小说”同类。不过先秦典籍所说“小说”,虽不同于现在所说的小说,却包括有诸如神话传说、寓言故  相似文献   

20.
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提要辩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提要辩证周生春一、《吴中水利书》一卷《提要》云:宋单锷撰。锷字季隐,宜兴人。嘉四年进士,欧阳修知举时所取士也。得第以后,不就官,独留心于吴中水利,……因以所阅历,著为此书。元六年,苏轼知杭州日,尝为状进于朝。会轼为李定、舒所劾,逮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