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简论“物质”是“实践”的基础□胡辉华一坚持物质的本源地位是唯物主义理论的基础。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曾经历过不同的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直观的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各有不同的缺陷,但是它们共同的错误可归结为一点,即它们...  相似文献   

2.
"物质"、"精神"、"实践"是极易引起争议的哲学范畴,不同的哲学家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我们的评价建立在这些基本范畴基础之上的本体论、认识论时,应当慎重。若将这些哲学党性色彩、政治色彩浓厚的范畴回归到哲学的层次,我们对西方哲学家思想的认识就会发生改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也会因此而深化。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开展了“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这对深化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恰当地夸大实践作用,直至把实践看作世界的本原,并主张用所谓“实践本体论”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本体论的观点。物质是本原,物质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学说的基石,物质  相似文献   

4.
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学术讨论中,哲学界对实践概念的理解存在着许多分歧。关于实践的定义众说纷云,有十几种之多。在这些不同观点的论争当中,大家都使用了“客观”、“物质”和“客观世界”等概念,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却不相同。例如,有的同志把“客观世界”理解为实践主体(人)以外的“外部世界”或“自然界”;而有的同志则认为实践的主体(人)在实践过程中也是具有客观的物质性,应包含在“客观世界”之内。很明显,这些不同的理解,是引起对实践概念认识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弄清“客观世界”、“物质”概念,以及它与实践概念的关系,是非  相似文献   

5.
作为50年代留给80年代的美学遗产,“实践美学”在90年代又面临着新的危机和挑战,以至于形成了大约4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可称之为“捍卫实践美学”.持此观点的人认为,“实践美学”并不像一些批评者所指责的那样,存在着所谓“注重群体而忽视个体”、“注重理性而忽视感性”、“注重历史的沿袭而忽视文化的突破”等一系列原则问题;也不像一些论者所倡言的那样,存在着整体超越的可能性;更不像有些学者所忧虑的那样,其命题本身即缺乏分析哲学的严格批判,因而是所谓过时了的“伪命题”.相反、他们认为“实践美学”有着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第二种意见,可称之为“改造实践美学”.持此观点的人认为,“实践美学”确有着巨大的理论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其价值和前景必须通过重要的修正与改造而重新获得.也就是  相似文献   

6.
哲学界在争论实践的定义问题。有一种意见认为:要使实践概念“唯物主义一元化”,必须坚持实践是‘纯粹客观的物质活动”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同志否定目的是实践的要素,否定能动性是实践的特性,主张从实践概念中彻底剔除精神因素。难道目的真的不是实践的要素吗? 我们看到无论是马克思还是列宁,都肯定实践是有目的的活动。马克思在分析生产劳动这一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时指出:“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资本论》第一卷第202页)“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一语清楚表明,马克思认为劳动即是有目的的活动。列宁在评论黑格尔《逻辑学》一书中关于实践问题的论述时,也明确肯定实践的涵义包括两项:“实践=要求(1)和外部现实性(2)。”(《哲学笔记》第229页)这里的“要求”显然就是指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在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中,徐崇温同志提出“物质——实践本体论”命题作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概括。他说:“既强调实践,又坚持唯物主义,二者不可或缺,这就是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也就是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存在论、本体论的基本内容”(《光明日报》1988年4月18日)。在《用马克思的思想统一对实践唯物主义的认识》(哲学研究》1989年第12期)中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物质——实践本体论,也即实践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在我们看来,这一论断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物质变换”概念与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质变换”概念是马克思分析和研究资芩主义生产方式、展望未来社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内在地蕴含了社会生产生活中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注意保持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尊重自然界存在的生态规律。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科学发展观中非常重要的方面。文章主要揭示马克思“物质变换”概念与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9.
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科学对物质结构层次的研究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不仅为“物质无限可分论”提供论据,同样为物质分割“有限论”提供论据。然而,科学发展到今天,“有限论”从现代科学中获得的证据比“无限论”的证据显得更为充分,更为有力。我们没有理由将促进  相似文献   

10.
《社会科学》1980年第五期发表的张华金、马积华两同志的文章,为了论证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泉源说:“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首先是人们实践、改造的对象,然后才是认识的对象。”这个说法牵涉到过去曾经讨论过的先有桌子概念还是先有桌子的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先有概念的认识,还是先有改造的实践。我认为:先有桌子概念而后有桌子;先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是人类对物质认识过程中的认识的结晶 ,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我们在理解、认识它的过程中却存在着片面性。针对此 ,本文一方面指出现阶段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解过程中存在的片面性及其所在 ,另一方面阐述了建立实践的物质观这一问题。主要观点有 :现在人们对物质的理解仅停留在本体论和认识论当中 ,这不利于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实质的把握 ,人与物质的统一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和人类的创新实践活动的进行 ;物质的产生、存在、发展与实践相统一 ,对物质的认识与改造 (包括创造 )与实践共俱进。因此 ,建立起实践物质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如何理解“实践”这一概念的含义,涉及到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作用,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历史观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实践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居于特殊地位,这在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工作的同志中历来是认识一致的。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重新认识实践范畴,重新解释实践概念的内涵,从而把实践范畴从过去的一个认识论范畴扩展到社会历史生活领域,把它看作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存在形式,对于拓宽和深化人们对实践概念的理解,准确而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把实践抬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用实践范畴取代唯物主义本体论的物质范畴、存在范畴,并因此导出所谓“物质是否是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疑问,进而否认客观实在的客观性,是令人不能接受的。本文将立足于目前哲学研究中的热点和焦点,逐一驳斥“实  相似文献   

13.
腐败不除 ,实践“三个代表”必然会困难重重 ;治党不严 ,实践“三个代表”的种种努力都将大打折扣。腐败是实践“三个代表”的主要障碍 ;从严治党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必然选择。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对从严治党、惩治腐败提出了新的标准、新的要求 ,提供了新的动力。一方面 ,从严治党必须以“三个代表”为指导 ,不折不扣地把“三个代表”的精神贯穿到从严治党的每一项具体措施当中去 ,化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 ,我们要不断加大从严治党、惩治腐败的力度 ,真正做到使腐败分子在党内没有藏身之地…  相似文献   

14.
《理论界》2017,(3)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应该纳入实践的唯物主义加以考察,物质、意识与实践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感性的对象性活动,即实践中才能得到合理的说明。物质既包括自在物质,也包括感性的对象性活动即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人化自然和自然化的社会以及它们的运动规律。实践与意识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生成的关系。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是由于社会性生产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并指导实践活动。实践是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生成和活动空间,物质与意识的矛盾运动又推动了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化和扩展。正确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物质变情神,精神变物质”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公式,流行于一些哲学教科书中,甚至被  相似文献   

16.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128页)——这是列宁在批判俄国马赫主义者时提出的一个科学的定义。然而这个定义,却被我国一些哲学家在某种程度上误解了。出于学习和探索的目的,本文试图就这种误解作些澄清。由于水平所限,我不敢自信个人的观点一定正确,但我期望,如果我的观点能在同好之间引起争论的话,那将对我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7.
<正> 人类出现以前,世界上只有一种存在即自然存在。后来随着人类的出现才产生了社会这种特殊的物质现象即社会存在。构成自然存在的是自然的物质实体及其相互作用的场;社会存在是在自然存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级物质形式,构成社会存在的则是社会物质实体及其相互作用场,即可说是体现在自然物质实体之上的物质关系。它既保留了自然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又增添了自然物质所没有的物的社会性。这是它的最基本的特征。简言之,客观物质世界本身有两种基本的存在形式:自然形式和社会形式,或可简称自然物质和社会物质,其同一性即是列宁的物  相似文献   

18.
在实践本体论与物质本体论的争论中,物质本体论者认为,存在着的世界首先是一个物质世界,应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出发来理解实践;实践本体论主张者则指出,人所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界和社会都是人化的产物,只有在对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中得到规定。由于人们对本体、世界、物质和实践的理解不同,所以,在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讨论中,存在着许多尚未弄清和解决的问题。其中主要有:如何理解本体?如何理解物质和实践及其二者的关系?如何理解马克思和旧唯物主义在本体论上的区别?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有何得失?究竟怎样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9.
张闻天同志遭到“四人帮”的残酷迫害,身陷囹圄,面对刀丛,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写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政治与经济》,准确地阐明了经济与政治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这是讨伐林彪、“四人帮”的一篇战斗的檄文,是一枝锋利的投枪,矛头直指林彪、“四人帮”所谓的“高举”。文章的最后一段指出:“我这里所说的,不过是一些唯物史观的常识。有人不是天天自称‘高举’马列主  相似文献   

20.
19、20世纪之交,康有为遍游世界,在研究了现代国家竞争的经验、特别是德国崛起的经验后提出了“物质救国论”的重要主张,其“物质”包括经济、科技和国防三个方面.此论虽然在反对民主革命和文化革命方面显得“保守”,却准确把握了近代以来中国一再失败的直接原因,实际上提出了经济、政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及中国现代化的道路问题,对我们今天深入理解“硬力量”与“软力量”的关系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