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网民的网络舆情主体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网民是网络舆情的主体,他们以互联网为传播和交流媒介,通过上网获取信息并参与网络互动,通过发表个人见解来表达情绪和态度.网民的网络舆情表现出五大主体特征:社会群体中分化出来的"新群体"与现实生活中的舆情主体发生交叉和重构;网民所表达的舆情不能被视为全体民众的情绪、态度和意见;网民是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持有者;网民借助网络媒体的传播特性和强大服务功能来表达舆情;网民通过网络发表舆情言论成为引导和影响舆论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
社会转型期的网络舆情事件增多,不仅降低了网络舆情涉事方的社会声誉,也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网络舆情服务机构良莠不齐,导致网络舆情的研判、预警活动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对网络舆情预警活动的规范,成为社会治理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规范网络舆情预警,需要规范舆情预警服务机构和社会管理部门的组织管理架构,以提高网络舆情预警的质量和效率;需要规范相关法律法规,将舆情预警活动纳入法制的轨道;需要规范网络舆情服务从业者的行为,通过职业伦理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道德自觉度。  相似文献   

3.
网络公共事件的舆情并非事件在网络上的简单映射,其掺杂了与社会背景因素相关的情绪、倾向和立场。在网络公共事件的形成和爆发阶段,其构成是"事件+社会背景+网络";在网络公共事件形成爆发之后,政府的应对、当事者的行为表现等因素又会被网络聚焦,这时其舆情构成是"事件+社会背景+过程性助推因素+网络"。网络公共事件的舆情失真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事件的特殊性与社会问题的普遍性、资讯的泛滥与诉求的堵塞、"体制性迟钝"与社会情绪的敏感、"搞定管控"思维与"搞大扩散"意识、操弄"真相"与制造谣言,这些相对的因素要么重合叠加,要么反向撕裂,造成舆情的失真与变异。网络公共事件的舆情治理是一个去除连带因素、打破风险发作的连锁反应的过程。就事论事,还原真相,还原是非,是平息事件、释放风险的唯一可行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民主表达是人们通过各种合法途径表达自己利益和愿望的一种民主行为.古希腊的直接民主和西方代议制民主在表达上受资格限制或被扭曲.在当下法治中国,网络舆情开拓了一种便捷、高效、崭新的民主表达方式,对我国公共政治生活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因此,应当顺势引导我国网络民主表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舆情视野中的网民上网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浏览新闻、搜索引擎、收发邮件、论坛和BBS以及即时通讯是目前网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网民的上网行为与其舆情表达有着某种联系,并呈现出连续性、扩散性和群聚特征。  相似文献   

6.
论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及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高校网络舆情及其内容与管理的相关问题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7.
深入了解和掌控网络舆情传播规律,建立舆情监测、预警和引导机制对舆论管理来说意义重大。该研究突破了现有网络舆情获取和分析停留在单体化理论研究阶段的现状,在总结了现有基于事件的舆情分析模型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维社会网络结构的舆情分析模型。该模型从现实方法上实现对网络舆情的多视角分析、利用,进而为网络舆情的管理提供智能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9.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网络舆情的引导带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舆情呈现出开放、多样、传播迅速等新特征。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网络舆情的引导显得格外重要。尤其近年来,中国网络舆情事件频繁发生,社会舆情事件和涉及官员腐败政府监管不力等问题不断涌现,对社会生活和秩序管理造成多方面的影响。本文针对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的新特点,从战略和具体方法两个层面对网络舆情的引导方法进行了论述,旨在使得对网络舆情的引导更加科学,努力消除负面影响,形成网络引导中坚力量,不断推动网络正能量。  相似文献   

10.
舆情是各种参与者对利益主体的看法的总和。网络舆情是持续围绕着一些与政治、民生、经济和文化有关的事件进行的,是人们价值观的一种反映和角力。网络舆情应对涉及到三个层次的问题:第一层是传播层,第二层是分析层,第三层是决策层(包括应对)。第一层包括了发送者、接收者和材料的选择等问题,第二 、三层实际上包括了利益相关层,也可以说是控制层。  相似文献   

11.
国际互联网的应用,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伦理问题相伴而生;网络伦理问题的产生有技术根源、社会根源和个人修养等多方面因素;化解网络伦理冲突、解决网络伦理问题相应的有技术途径、法律途径、道德教育等多维路径.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广泛普及和公众民主意识的增强,如何有效地管控网络媒体已成为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加强网络舆情引导方法和策略的研究也显得日益重要.当前应从对网络信息传播特点的深入分析中探索科学的引导方法,在对信息传播主体的深入研究中寻找有效的引导策略,在对不同媒体相互影响和互动规律的把握中尝试合理的管控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影响日益扩展的态势下,如何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则成为我国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基于这种视角,首先分析我国各级政府在掌控网络舆情实践中凸显的理念、行动、组织和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进而从信息汇集机制、研判机制、报送机制、反馈机制、危机处理机制以及网络舆情工作保障机制等方面来探讨如何有效掌控网络舆情。  相似文献   

14.
网络是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它是社会发展脉络中公众社会态度、思想波动、价值取向和评价结果在网络上的投影,是不同社会群体、阶层利益和社会需求在网络上的话语和情感表达。网络舆情的主体是网络公众,客体融合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网络舆情客体受主体的影响,主体反过来也受制于客体,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网络舆情的形成关键在于网络主体对客体的情感和态度。网络舆情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它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它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应在善治理念下加强舆情引导工作,充分发挥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一、引言舆情在《辞源》(修订本)中,被解释为民众的意愿;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则被解释为公众的意见和态度。据此可见,舆情的基本含义应为民众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等。对于舆情的内涵,国内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认识。有些学者认为,舆情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在狭义上,舆情是指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简而言之,舆情就是指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1]。在广义上,舆情通俗地讲就是社情民意,  相似文献   

16.
随着微博、微信等网络传播新平台的出现,社会大众更加倾向于通过网络平台表达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期盼。一方面网络舆情对社会公平正义在社会预警、政策制定、权力运行、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等方面具有正向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网络舆情在网络虚假信息、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监督越位等方面对社会公平正义有负面的影响。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强大的网络监督、媒介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对社会公平的维护。  相似文献   

17.
张荣  冯莉 《理论界》2008,200(5):193-196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运用计算杌进行网络教学已经成为外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为了保障网络教学体系的顺利运营,不仅要依靠先进的网络设施,周密、严谨的教学指导要领,教师、学生、网络管理人员之间的密切配合,还离不开安全、可靠的网络沟通环境.也就是说,教师、学生以及网络管理人员有义务接受网络伦理教育,以便维持合理、可行的网络操作原则和有秩序、高效率的合作体系.以下的问题能够涵盖在网络教学实践操作中所遇到的主要障碍:1.怎样培养学生在网络教学中的独立自主性和协同合作精神?2.如何解决信息资源分布不平衡的根本问题,消除信息资源分布差异所带来的巨大差异?3.怎样杜绝违法犯罪和不道德行为,防止引发犯罪的各种信息在网络上传播?4.传统的面对面教学环境中没有涉及的新问题.网络教学的所有相关人员,包括教师、网络管理者、学生等,应该共同努力,积极配合,这样才能维持一个高效率的理想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18.
信息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不断演进的系统,可以自我实现有序化和平衡化,具备自组织系统的特征和功能。信息网络实现自组织功能的机制包括信息分享、信息竞争与协同、信息涨落与演化,以及决策权的个体化和分散化。网络舆情是信息网络的重要内容,发挥信息网络的自组织功能,对探索和完善网络舆情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政策措施包括研究和适应网络舆情的演变规律;建立开放的、多元参与的网络舆情治理平台;提升政府公信力,建立诚信政府;充分发挥网络社团组织的作用,促进网络自律;包容和培养网络"意见领袖",支持理性声音,等等。  相似文献   

19.
因特网架构的生成、特征及其网络伦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问内容的"包交换"信息传输方式、开放的"TCP/IP"网络运行协议和万维网信息自由共享设计理念构筑的因特网架构,赋予了因特网开放性、虚拟性、非中心化和自由价值精神的基本特征,并由此引发了人们伦理生活嬗变。由此,网络伦理之所以存在的根本理由为因特网架构内在特质所规定,网络伦理问题源于网络空间的内在矛盾以及网络空间与现实生活空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20.
我国各级政府要有效掌控网络舆情,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树立宏观视野,正视网络的客观存在,紧紧围绕实际工作中的重点、核心等问题,积极探索完善掌控网络舆情的体制机制,从建立完善网络舆情信息汇集机制、信息研判机制、信息报送机制、信息反馈机制、危机处理机制及建立健全网络舆情信息工作保障机制等方面,加强网络舆情的妥处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