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学翻译中,创造性误读的存在是客观的,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力之所在.为解决这种创造性误读的标准、原则问题,本文引入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概念,以作为误读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论文化交流中的误读与创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交流中常常存在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去解读另一种文化的误读现象,并构成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交往中实际还存在一种有意识的误读,而这种误读恰恰是新文化产生和创造的前提。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典型者如汉唐间佛教和明清时期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文化误读的现象不可消除,其影响也是得失兼备,因此要在平衡不同文化现象的关系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更有利于文化成长与文化交流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古代臣民政治文化如何向近代公民的政治文化转型 ,是中国近代政治思维的难点。谭嗣同的《仁学》试图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 ,建构“废君主 ,倡民主 ,变不平等为平等”的近代公民政治文化 ,故而他在融通中与西、古代与近代的政治文化过程中表现出了双重“误读”。但这种“误读”有历史的合理性 ,它成为连接两种类型政治文化的通道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由于文化传播者和文化受体各自文化的差异性而引起传播障碍和接受障碍,从而导致中国文化误读现象的产生。产生文化误读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中西价值观不同,中西伦理道德观不同等四个方面。清除文化误读现象则宜从选择合适的文化文本等四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5.
考察当下中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就是考察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关系,就是进一步从历史进步的维度考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社会主义文化和商品经济公共文化是当代中国的两种现代文化形式,二者具有共生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它可以扩大社会主义文化影响,并与社会主义文化构成当下中国整体性的“德性道德”为商品经济公共文化构筑内在的精神家园;它亦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人们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误读,同时作为自然经济文化,它对商品经济公共文化中的“规则性道德”具有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社会“无讼”的理想并没有在实践模式中体现为以息讼止争为主旨的法律文化价值取向,相反,民间纷争的公正解决并没有遭到实质上的轻视,只不过它采用了独具特色的解决制度。所谓中国传统社会存在“无讼”和“法律文化价值观”的论断,是对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误读。  相似文献   

7.
丝绸之路文明是世界不同地域、文化、信仰、种族的人民相互碰撞的结晶,一些外来宗教沿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它们不同程度地与中国文化发生了互动。以伊斯兰教为例,在早期传入时期中国人对它无意识的误读,到明清时期回族思想家有意识地借用佛教用语来诠释伊斯兰教的有关概念,说明了在汉语文化语境下,伊斯兰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动适应。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某些言论致使许多人认为鲁迅彻底反对中国传统文化.文章选取儒家传统思维方式这一视角,从其终极目标(中庸)、对象化(仁义礼智)、实现途径(人道)三个方面剖析鲁迅对儒家传统文化的解构与建构的双重策略,以及对儒家传统文化的内心参与,并联系客观的历史文化背景与主观的鲁迅思想艺术特质剖析人们对鲁迅与儒家文化的复杂关系误读的因由.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处于反思传统、身份重建和进行国际定位的时期。应该对作为一种学科的比较文化作出时代的和哲学的阐释,提倡一种多元的、平等的民族文化关系观。中国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本民族的民族性,也就是与他者的共存与交流、对话关系。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必须克服文化殖民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正确地认识文化交流中的误读,以"中和"精神实现中国文化的重建。  相似文献   

10.
陈文新教授的新著《红楼梦的现代误读》(齐鲁书社2008年9月版,以下简称《误读》)是该社策划的“中国古典名著的现代误读”丛书之一,作为丛书主编,陈文新教授在总序中指出,古典名著的现代误读这一现象从文化上看,乃是因为自“五四”以来,在一波接一波的批判、蔑视传统的革命浪潮中,中国数千年的精英文化传统失去尊严,作为其主要载体的古典名著被重估价值,误读就不可能只是偶然现象。而另一方面,现代学术的负面后果也是造成名著被误读的原因,在治学方式上,更为强调叙述和论证的条理化、逻辑化,更为强调概念术语和观念的国际接轨,不惜以剪裁、扭曲古典的思想和形式为代价来获得学术增长点,误读就成为一种可操作性很强的学术产出方式。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缺乏“了解之同情”,最初反映的或许是一种学术态度,但后来,它还反映了一种学术能力。  相似文献   

11.
辜鸿铭是中国传统文化坚定的捍卫者,辜鸿铭通过中西文明的比较,坚定支持中国传统文化,并向西方世界积极宣扬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对推动中学西渐产生了有利的影响.批判性地接收辜鸿铭对中国传统文明的观点,对当今世界的价值取向仍然有其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强化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在校园活动中深化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营造凸显传统节日文化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13.
中医文化热是中国传统文化热的一个组成部分 ;将中医药学置入传统文化大背景下进行研究 ,探寻传统文化与中医药学的契合点 ,不仅可以丰富和深化传统文化研究的内涵 ,而且对于认识中医药学的文化本质 ,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中医文化研究不仅具有历史价值 ,而且也具有现实意义。近年来 ,中医文化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同时也暴露出研究力量分散、精品成果匮乏等不足。从儒释道与中医药学互动关系角度开展中医文化研究 ,不仅弥补了传统文化研究的一项空白 ,而且为阐释中医药学的文化属性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文化积淀的国家。因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社会中存在的同质性的不变因素,所以中国现代化每前进一步都要经过激烈的冲击和震荡,都要付出重大的代价。中国文化与现代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现代化的选择,现代化也面临着传统文化的选择。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推进现代化,我们应从二者的关系来思考。中国传统文化怎样调整才能适应现代化的生活,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国学作为大学德育重要的文化内核,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社会责任感培养等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应重视国学对大学德育的滋养,发挥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作用。高校德育课程应当增强国学教育内容,德育教师需要增强国学修养,从而实现国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还要发挥国学精神对社会多领域的涵养,注重在网络德育中传播国学精华。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来自全球化、高新科学技术、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部落主义的挑战,当代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也出现了一些不正确的倾向。新生代应该树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自觉增强文化认同,以开放的心态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不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广东省“九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的缩写。全文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回顾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论争的历史,作为处理传统文化与当代精神文明关系的借鉴;二是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及其体系,作为当代文化取舍的依据;三是研究传统文化与当代精神文明的关系,剖析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魂”。近年来,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上,出现了“以儒代马论”和“以马废儒论”的错误倾向。研究认为,“以儒代马论”企图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去“儒化”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倾向; “以马废儒论”认为马克思主义不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割断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脉; 两者都割裂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都是根本错误的。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对“中西文化”进行理性批判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创新,真正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对全球性的现代性文明危机提出得以解决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才能使中华文化实现现代化,真正复兴到世界文化的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9.
实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和现代社会之间的有效融合对于继承与创新传统节日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对"传统"的概念梳理入手,指出传统节日文化和大众文化相互融合存在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提出了运用现代科学的运作手段,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中国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从而探寻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和大众文化相互融合的三种具体路径.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为重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提出了一条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生产方式变革、社会、经济和政治不断发展的综合作用下,我国传统养生文化传承与发展也遇到了新的问题。文章着重从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起源与形成、呈现形式、传统养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和建议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对解决当代传统养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推进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发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