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术界对“鸳鸯蝴蝶派”的重新认识 ,为我们重新评价叶圣陶文言小说提供了新的学术背景。叶圣陶发表在《礼拜六》等刊物上的小说 ,所呈现的思想艺术特色与“鸳鸯蝴蝶—《礼拜六》派”的流派特征是很相似的。因此它并不是所谓鸳蝴派“逆流”的对立面 ,而是这个流派中格调较高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被文学史遗忘的《小说季报》集中彰显了民国初年鸳鸯蝴蝶派文学的嬗变.基于鸳鸯蝴蝶派作家的“共和”语境体验,他们将“导世牖民”作为办刊宗旨,与此同时,却又认同于传统小说观念和娱乐化的写作方式,这使其创作呈现出多元面相.《小说季报》中的老派鸳蝴作家在现代语境的压力下,悖论式地解构了他们营建的古典文学世界,而新生代鸳蝴作家则构建了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这些嬗变特征的发掘可以修正民国初年鸳鸯蝴蝶派唯娱乐化的笼统印象.  相似文献   

3.
近代“新体文言小说”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言小说发展到近代,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新体文言小说”.这些作品虽然仍用文言,但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面目一新.纵观“新体文言小说”的发展,林纾的翻译小说起了重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何诹的《碎琴楼》是今所见最早的此类作品.此后迅猛发展,苏曼殊的“衷情五记”,“鸳鸯蝴蝶派”的许多作品,尤其是徐枕亚的《玉梨魂》,堪称此类作品的...  相似文献   

4.
并不浪漫的“后期浪漫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徐訏、无名氏作品的剖析会使人发现关于“后期浪漫派”的命名是偏颇的。两者的作品都带有一种明显的混交与融合倾向:对“新感觉派”的感知方式、浪漫主义的手法、鸳鸯蝴蝶派小说的故事编织的综合运用。命名的偏颇在于对想象与理想的不完整理解。在某种意义上,徐訏、无名氏只是有着浓重浪漫倾向和现代色彩的通俗小说作家而已。  相似文献   

5.
鸳鸯蝴蝶派作为影响中国电影的重要流派,在电影音乐创作上同样值得重视。鸳鸯蝴蝶派是中国电影音乐创作的主力,但在电影音乐研究中,音乐的民族性与政治性的结合,成为新中国电影音乐研究的主调,鸳鸯蝴蝶派的电影音乐创作往往被忽视甚至批判。如果将电影音乐创作者、电影音乐作品和电影音乐观众置于中国音乐发展的整体环境中考虑,就能看出鸳鸯蝴蝶派对中国电影音乐的贡献所在。20世纪20年代通俗音乐与文学的双重影响,为后来电影音乐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鸳鸯蝴蝶派小说、电影中建构起来的通俗市民主义空间,是中国电影音乐发展的重要环境。鸳鸯蝴蝶派自身音乐素养的培养与诗词曲赋的创作、发表,亦成为20世纪40年代他们投身电影音乐创作的重要准备。  相似文献   

6.
鸳鸯蝴蝶派与近代小说观念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小说观念在清末民初经历了巨大变动 ,从“小说界革命”到鸳鸯蝴蝶派 ,小说观念由新民救国回到游戏消遣 ,这既有政治、文化等外部因素的作用 ,也缘于小说自身的发展规律。鸳蝴派小说观念在当时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7.
冷炒“鸳鸯蝴蝶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年 当年,也就是本世纪20年代前后,随着中国工业大都市上海的兴起,广大市民在文化上有了新的需求,鸳鸯蝴蝶派便应运而生。 平襟亚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关于“鸳鸯蝴蝶派”一词的来源,据我所知,有这样一段故事。……记得在1920年某日,松江杨了公作东,请好友在上海汉口路小有天酒店叙餐。……正欢笑间,忽来一少年闯席,即刘半侬也。……刘入席后,朱鸳雏道:“他们如今改行了,与我们道不同不相谋了。我们还是鸳鸯蝴蝶下去吧。”杨了公因此提议飞觞行令,各人背诵旧诗一句,要含有鸳鸯蝴蝶等字。逢此四字喝饮一杯,合座皆醉。不料隔墙有耳,“鸳鸯蝴蝶  相似文献   

8.
一民国通俗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科书中长时间以来没有地位,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以“鸳鸯蝴蝶—礼拜六派”为代表的通俗小说自“五四文学革命”以来便处于被遮蔽、被排斥甚至被否定的境遇。但是不容忽视的现象是“五四”新文学家们口诛笔伐的“鸳鸯蝴蝶派”在20世纪20年代却并  相似文献   

9.
明末是中国自身近代化的序幕,上海开埠则是中国“被现代化”的加速器.通俗文学的阶层依附应归属于市民大众,中下阶层市民是它的忠实读者,除娱乐功能外,它还是农本社会乡民转型为资本社会市民的形象化“启蒙教科书”,但这些有益于市民大众的文学却受到新文学家的猛烈抨击.当代一些历史学家和现代文学史研究专家对此类批判提出了异议,他们或认为清末民初的通俗文学流派——鸳鸯蝴蝶派是“乡民市民化”的引桥,是现代都市文学的滥觞;或认为在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的历史性转换中,鸳鸯蝴蝶派在平民化、世俗化和文学商品化等方面,以及在现代写作传播体制的建构中,扮演的是先行者的角色.的确,冯梦龙—鸳鸯蝴蝶派—网络类型文学,是一条从古至今的市民大众“文学链”.在这条“文学链”中,鸳鸯蝴蝶派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而要展望市民大众文学的未来,这与总结过去的通俗文学——鸳鸯蝴蝶派的经验教训也有相应的关系,特别是农民工大批进城,“乡民市民化”的问题又成为现实的重大课题,而昔日被称为这方面的形象化“启蒙教科书”的市民大众文学有哪些值得参考?在今天,有些地方“城乡一体化”的问题已提到议事或实践日程上来,那么昔日乡民步上都市文明“引桥”的通俗文学作品的经验是否值得学习?仅仅有一套精英文学的评价标准,已不够当代文学发展的运用,多元共生体系的评价标准又如何建构?凡此种种,都可以去作进一步的反思与探究.  相似文献   

10.
鸳鸯蝴蝶派的兴盛与近世大众传媒的发展密不可分。娱乐休闲性报刊杂志的大量涌现给予了鸳鸯蝴蝶派作家安身立命之处 ,促使他们由传统文人向新型市民作家转变 ,从事着小说创作、翻译、报人等与之相关的自由职业。同时大众传媒本身的媒介特色及鸳鸯蝴蝶派作家的传媒角色深深影响了他们的文学创作特点的形成 ,促使其小说创作在对传统的守陈中产生了新变  相似文献   

11.
鸳鸯蝴蝶派小说在民初成为小说的主流绝非偶然,除了一些作家作言情小说以排遗苦闷的情绪,借以表示对专制主义的不满以及其他一些社会原因之外,鸳鸯蝴蝶派小说家试图通过对爱情的歌颂来表达对个性的追求和对精神自由的强烈渴望,也使小说充分亲近平民,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唤起人们去认清社会现实,推动人们积极寻找精神出路,这才是其兴盛的根本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民初“鸳鸯蝴蝶派”是一种很有意味的“现象”。它产生于特定的时代和环境,在这种文化生态环境中,传统的文化积淀和渐进的西风相遇、冲撞、融合,由此产生了一大批新旧杂糅的读者。“鸳鸯蝴蝶”正是民初文人迎合读者的“期待视野”的轻松消遣之作。文人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试图有所超越,但又陷入了传统的伦理规劝中。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鸳鸯蝴蝶"派的发生发展概貌,以及新文学倡导者对其批评,考察这一曾在文学史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小说流派的历史、文化、命运,并对现代文学的批评心态问题提出疑问.  相似文献   

14.
鸳鸯蝴蝶派是始于清末,盛行于本世纪初的一个庞大的、以迎合市民审美趣味、欣赏习惯为宗旨的通俗性文学流派。本文试就鸳鸯蝴蝶派小说勃兴的历史必然性,时代决定的历史特征进行一些新的探讨,以有助于我们更好了解近年“通俗文学”崛起的历史传统继承性。鸳派小说产生的社会环境,传统观点认为它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有的弊端。我们认为它并非中国所独创的,也不是几个、几十个作家所能掀起的。趣味性,娱乐性文学的产生是文学在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中的产物,是世界性的文学现象。类似鸳派小说的爱情、侠义等故事的作品与西方早期  相似文献   

15.
学界所指的"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其主流是从清末民初产生蔓延整个民国时期,其称呼有"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民国旧派小说"、"鸳鸯蝴蝶——《礼拜六》派"、"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和"中国现代消遣小说"。前五种称谓都不够科学、不够合理。而从这类小说消遣娱乐的核心特征、自己的主张和新文学对其的批判来看,"中国现代消遣小说"的命名相对而言最为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6.
从文学流派的角度审视,旧说多认为包天笑为"鸳鸯蝴蝶派"作家.本文在搜集较多资料的基础上,首先界定"鸳鸯蝴蝶派"的基本概念,再从作家的译绎和写作实践、创作道路历程,结合作家的<回忆录>、自白及已有的不同看法,从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流派的总体倾向,做具体的分析研究,认为说包天笑是近现代"旧小说的押阵老将"、"白话通俗小说家"是合适的,而把他列为"鸳鸯蝴蝶派"作家,则不尽符合事实,未必妥当.  相似文献   

17.
有“哀情巨子”之称的南社作家徐枕亚,在“五四”以后被认为是“鸳鸯蝴蝶派”始基。以其身世为原型的开山作《玉梨魂》是南社文学创作中的代表性作品,以独异的体裁形式与语言结构呈现新旧交替的特点,辉映出近代文学的余彩。作品无论是形表外衣还是精神内核,均深钤社会转型期的真切印记,反映出那个时代人性与情爱的问题。把握影响徐枕亚创作思想的舛错恋情,有助于解析近代文学一大阵营——“鸳鸯蝴蝶派”最初发生的动因。  相似文献   

18.
晚清现代小说观念的萌动,晚于侠义公案小说潮,二者间的精神向度与价值选择存在着文化时差。“小说界革命”时期的“新小说”观念则直接促生了“新小说”潮,二者间相互声援,共同推动着中国小说理论批评与创作由古典向现代转型。晚清“小说游戏”观念及其“鸳鸯蝴蝶派”小说潮,在近现代启蒙主义思潮的两个高峰间,形成民间通俗文化的蓬勃景观,尴尬地成为“五四”新文学的制衡对象与起点。  相似文献   

19.
张恨水的小说创作最初走的是鸳鸯蝴蝶派的路子,但在五四的民族与国家精神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感的驱使下,他将情爱与国家相联系,以情爱承担民族国家内涵,并最终归附于国家话语。这使张恨水的小说不同于鸳鸯蝴蝶派,更使他因此而受到知识话语的肯定和认同。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哀情小说在文学主张、情感色调、创作方法上均受到18世纪欧洲感伤主义思潮的影响。欧洲感伤主义小说与浪漫主义诗歌随着清末民初翻译大潮传入中国,为鸳鸯蝴蝶派所接受。鸳鸯蝴蝶派翻译了大量带有感伤主义元素的作品,它们非常符合时代的感伤氛围和时人的情感需求,因而对文坛产生巨大冲击力。鸳鸯蝴蝶派在选择、借鉴、模仿的过程中,也创作了具有中国化背景的感伤主义作品,规模化地表现了对封建专制婚姻的不满与反抗,充满悲剧气氛,一些小说有意识地打破传统的连贯叙事框架,采用多种手法表达内心感受,促进了传统小说内容、形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