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发生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来,一系列国家(如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相继发生了产业革命,由此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但是,在同一时期的中国并没有发生产业革命。原因何在呢?弄清这一问题,对于搞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迎接新的技术革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冯若松 《南方论刊》2005,(11):26-28
人类历史上三次产业革命,中国错过了前两次,本文立足史实,主要从市场化制度、专业化分工、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以及技术进步激励制度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指出现今中国正积极参与第三次产业革命,中国应抓住机遇,努力实现经济的起飞,争取在第四次产业革命中充当引领者.  相似文献   

3.
人类历史上三次产业革命,中国错过了前两次,本文立足史实,主要从市场化制度、专业化分工、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以及技术进步激励制度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指出现今中国正积极参与第三次产业革命,中国应抓住机遇,努力实现经济的起飞,争取在第四次产业革命中充当引领者。  相似文献   

4.
若以一个社会的主导产业作为分类标准 ,则人类社会大致经历了采集—狩猎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以及正在到来的知识经济诸阶段。导致社会主导产业转换的 ,通常是技术—产业革命 ,即由技术革命所能发的产业革命。面对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 ,有必要对技术—产业革命作一个一般性的分析 ,以便加深对知识经济的起源、性质和趋向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日本的产业革命从1870年工部省建立开始,到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为止,进行了三十五年左右的时间。而甲午战争之后的十年,即产业革命的最后阶段,是其飞速发展时期。在这期间,日本国家政权不仅加紧了对国内人民的压迫和剥削,而且加紧了对外进行侵略扩张。以甲午战争为标志,日本开始大踏步地走向了侵略战争的道路。实质上,日本资本主义就是靠剥削、战争和掠夺才发展起来的。_甲午战争是日本产业革命,也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因为战争给日本D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有利条件。概括地说:第一,侵占了中国台湾及澎湖列岛,强迫…  相似文献   

6.
旧中国有没有发生过产业革命?过去曾有人认为:中国的产业革命,是在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国机器工业的出现,特别是洋务派官僚兴办军用工业时,就已经开始了,不过尚未完成产业革命;又说中国的产业革命是由于受外力的压迫,从世界渗入国内,因此中国的产业革命是被动的;甚至还有人认为中国的工业发展是从重工业开始的。把这些问题搞清楚,对于研究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我认为旧中国不曾发生过产业革命,因为产业革命是具有特定内容的社会革命;旧中国虽然出现了近代机器工业,但并没有具备产业革命的各项前提条件,无由进行产业革命。现在把我一些不成熟的意见提出来,请大家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耕文化形成试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的中心立一。为此,探索中国农业起源的著述可谓不少。但是,将中国农耕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事象,运用文化学理论从更广阔的视野内考察中国农耕文化的起源和形成的文章却未曾多见。或许,将文化学理论引入中国农耕文化起源研究,能够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方  相似文献   

8.
在农耕文化的传统中,土地是要紧的,实在的,是"命根"。这是哲学中对生命理解、体验的至高境界。农耕文明的哲学是务实的,这是因为生命、生产、生计、生活、生态、生业之六生皆与土地有涉。在现代,"农耕"的一个形象表述就是"乡土"。中国农耕文明的"单位"背景是"家国","家"是最为低层的社会单位,也是构成乡土社会的基础。从中国古代的"家国社稷"转化为现代的"乡土中国"不啻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演化过程。中华文明"社稷"家国的道理皆寓于田地之中,是不折不扣的土地哲学。  相似文献   

9.
以农业生产为主干的生存条件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农业民族文化,由于中国农耕文明的早熟性及其发展途径有不同于其他文明实体的区域特色,很早就滋生出带有君主专制集权倾向的政治文化,于是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形成就在这种积淀的文化传统与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中确立起来.  相似文献   

10.
人类近代史上的产业革命可区分为“西方型”与“东方型”两大类.英国是西方产业革命的典型,而日本则是东方型产业革命的突出代表.这两种类型的产业革命,都是从棉纺织业开始的,不同之处在于,西方型产业革命的直接导因是近代技术与棉纺织业的结合,而东方型产业革命的直接导因则是技术与棉纺织业、技术与民族私人资本的结合.造成这一区别的历史根源在于:西方产业革命时期,正处于资本主义形成与确立阶段,其棉纺织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部门,为单一的民族资产阶级的资本;而东方产业革命时期,则是处在半殖民地  相似文献   

11.
在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之前漫长的人类历史上,由于人们“完全不知道在物质生产方面运用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第619页》,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物质生活资料贫乏,医疗卫生事业落后,因此人口死亡率很高。人们不得不用高出生率来弥补高死亡率,世界人口增长十分缓慢。 十八世纪的产业革命,使得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全部生产力还要大,这样就扩大了人口的扶养能力,改善了医疗卫生,结果死亡率迅速下降。迎合资本积累的需要,世界人口空前大发展。用马克思的话来说,迎来了“仿佛用法术从地下  相似文献   

12.
新的工业革命包括微电子技术、光导纤维、生物工程、新型材料、多元化能源、宇航技术和海洋工程。首先是电脑,尤其是微型电脑的广泛应用。电脑技术发展很快,自1943年在美国宾文法尼亚大学诞生第一代电子计算机以来,已经经历了四代。第五代的电脑,将具有人工智能。这种智能电脑,预计90年代将会问世。电脑的用途很广,可以用它对生产实行自动控制,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加产品的数量,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可以用它作经济计量,进行科技决策;可以用它来辅助设计和管理,以适应市场对生产的小批量和多样化的需;可要以用它来促进银行职能的社会化,减少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可以用于医疗信息化,向您提供最佳的处方;可以用于科研和教育,  相似文献   

13.
农耕与游牧交汇下中国古典戏剧的文类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异质文明之间的影响为视域,以希腊悲剧"苦尾"为比较点,发现有两个重要原因导致中国悲剧出现"乐尾"现象。农耕文明中的乐感情结与苦难情结之间的内在张力为"悲身乐尾"的艺术结构提供了植生的土壤;农耕文明在游牧文明的强力作用下,原来的文艺在结构、秩序与功能上发生了变异。在文类形态上,中国出现了戏剧的"二度诞生",并产生了普世性的悲剧形态;在文类功能上,悲剧与哲学(宗教)共时地肩负起诠释与化解"人役"苦难的历史重任,哲学(宗教)与悲剧的"共时同台",化生出"悲身乐尾"的艺术式样。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耕文化的优良传统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以"重农"思想和"三才"思想为理论依据,重视农业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轮作倒茬、多熟种植、用养结合、多种经营、综合防治等经验和技术,多层次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并注重农业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传统农耕文化对今天实现农业生态平衡、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工业经济的发展历史表明,每一次产业革命都会带来技术、生产组织形式和市场需求等的深刻变化,由此引发产业组织的根本性变革。前三次产业革命的发生及作用使社会生产由工业经济时代迈向信息经济时代,产业组织形态也经历了由分散手工工场、机器大工业、纵向一体化到纵向解体和网络组织大量出现的动态变革,并导致产业市场结构和空间分布及企业竞合关系等发生多维变化。以可再生能源、互联网通信、智能化和数字化制造为主要内容的新产业革命的到来,将引发产业组织的新一轮深刻变革,促使产业组织进一步趋于结构扁平化和网络化,企业将呈现边界模糊化、规模两极化和合作全面化的特征。我国应顺应新产业革命发展趋势,加强互联网和能源网络的改造和建设,积极建立新的产业标准、加快企业生产的智能化和信息化,以应对新产业革命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中共二十大发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召,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手段和载体。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历程的成功经验来看,其产业发展具有产业革命叠加、以实体经济为中心、保持相对完备的产业体系等特征,突显了产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意义。当前,新产业革命是解决中国主要矛盾的关键所在。但是,新产业革命与以往历次产业革命不同,具有双重效应:即新产业革命本身在推进可持续发展、增加新创产业、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等的同时,也具有削弱传统资源地位、排出劳动力、产业体系“瘦身”、增长区域窄化等负面效应;且在其技术创新过程中既有加速城市现代化、提高知识尊重度的积极作用,也有扩大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削弱传统人力资本培育效果的消极作用。这些负面效应将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推进。为此,我们应以人民需要为导向,以技术创新重构产业技术体系,以都市圈建设优化产业空间体系加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许丙泉 《天府新论》2012,(1):157-160
意境是中国传统文论的重要概念,是中国古代各种艺术创造的最高追求.意境的创造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种植庄稼、呵护禾苗的农业活动决定了中国古人的生存方式,也决定了他们建构精神世界的方式.他们的思想情感中饱含着生命的意识,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草木鸟兽、日月山川、雨雪风霜,感受富有生命意味的宇宙自然,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意味深远的精神世界——意境.  相似文献   

18.
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三次产业革命。第一次是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在英国发生。第二次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十九世纪末以来自然科学的飞跃发展,特别是物理学的革命,为第三次产业革命开辟了道路,而原子能的利用则揭开了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序幕。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以及它广泛应用,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是这次产业革命最杰出的成就。近年来,人们纷纷谈论第四次产业革命即将来临的问题,预测一场以微电子、生物工程和新型材料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将在本世纪末或下世纪初蓬勃兴起。面临新产业革命的到来,为了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新潮流,许多省、市、自治区已经闻风  相似文献   

19.
《学术月刊》1962年第11期,发表了李湘同志“旧中国是否发生过产业革命”一文,他认为:旧中国不曾发生过产业革命,因为产业革命是具有特定内容的社会革命;中国虽然出现了近代机器工业,但并没有具备产业革命的各项前提条件,无由进行产业革命。究竟旧中国曾经发生过产业革命没有?是值得讨论的问题。现在我提出一些很不成熟的意见与李湘同志商榷,并希望同志们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20.
与原生形态的欧美产业革命不同,后发国日本的产业革命具有轻重工业两次"革命"在难以分割的一个过程中完成的复合型特性,它实际上提供了一种"后发型"资本主义国家产业革命的范式。若从依赖的角度做更为深入的考察,则可指出日本的产业革命具有如下六大特征:通过制度环境创造、国家资本的投入与转移等实现的国家主导;产业技术层面上齐头并进式而非线型追赶的水平移植;始终确保军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优势地位;扶植财阀,支持私人资本垄断;在产业技术引进和资金供给上严重依赖强者;在获取市场和资源上疯狂打压弱者。如此实现的产业革命所积累的各种矛盾,又成为近代日本国家发展方向选择的重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