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量解雇将导致经济停滞、社会动荡,但解雇对提高企业生产力没有太大影响。,政府一般以法制手段进行裁员保护。我国经济性裁员与台湾《大量解雇劳工保护法》在适用条件、程序、预警、法律后果等方面规定不一。经济性裁员存在法条含义模糊且意向不明、预警报告制度虚泛、救济方法软弱、劳资协商机制缺失等制度漏洞。  相似文献   

2.
大量解雇将导致经济停滞、社会动荡,但解雇对提高企业生产力没有太大影响.政府一般以法制手段进行裁员保护.我国经济性裁员与台湾<大量解雇劳工保护法>在适用条件、程序、预警、法律后果等方面规定不一.经济性裁员存在法条含义模糊且意向不明、预警报告制度虚泛、救济方法软弱、劳资协商机制缺失等制度漏洞.  相似文献   

3.
刘畅  崔晓枫  杨杰 《中国劳动》2007,(12):36-37
与《劳动法》相比,《劳动合同法》对企业裁员作出了许多特别规定。《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用人单位行使裁员权利是更容易了,还是更难了?用人单位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规范处理裁员,以减少法律风险?本期圆桌我们将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劳动部1994年11月14日以劳部发〔1994〕447号公布了《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规定》的通知。其中规定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时,有这样几种人是不能裁减的:患职业病或者因公负伤并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按规定,用人单位濒于破产,被人民法院宣告进入法定整顿期间或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达到当地政府规定的严重困难企业标准,确需裁减人员的,可以裁员。而用人单位有条件的,应为被裁减的人员提供培训和就业帮助。用人单位从裁减人员之日起,6个月内需要新招工人的,必须优先从本单位裁减的人员中录用,并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录用人员的教量、时间、条件以及优先录用人员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经济新常态下,企业裁员同样成为常态。2008年实施的《劳动合同法》从裁员条件、裁员程序、裁员保护三个方面对经济性裁员进行规范,但该规范在不同地方和不同部门存在理解偏差。制度落实乱象进一步导致更多的裁员争议。通过实务观察发现,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裁员情形设置严苛、裁员方式要求单一、民主程序未完全落实、政府职责界定不清及优先留用和优先招用制度设计的不合理等。改良裁员制度的前提是将其置于整个劳动法体系中进行考量。  相似文献   

6.
游清富 《劳动世界》2009,(12):42-43
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横扫全球,我国企业也难独善其身。作为用人单位的企业往往将"调岗调薪"作为重新分配企业人力资源、裁员节流的手段。但这种手段如果运用不当,很容易引起劳动争议。本文着重分析了"调岗调薪"的性质、法律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对用人单位该如何设计一套合法有效的"调岗调薪"制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近日,网上流传着一份某全球企业离职高管揭秘的企业变相裁员10招,其实这10招并非此企业一家所为,在不景气的经济大气候下,部分企业会采取一些类似于此的方法,进行变相裁员。下面的提示希望能给劳动者合理合法维权带来些许帮助。但法律毕竟是把双刃剑,如果遭遇裁员还需冷静对待。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裁员、员工离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使得劳动关系的矛盾逐步显露出来。如何处理好员工离职时的一些工作交接问题,用人单位和员工都应该多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办事。在与单位正式签订了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员工提前离职的方式有三种。一、与单位协商解除合同  相似文献   

9.
《劳动法》第27条规定,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的,可以裁减人员。这一规定宣告在我国允许经济性裁员,毫无疑义是一个重大的改革。近年来,我们力求破除固定工制度,实行了过失性辞退职工和非过失性辞退职工制度。辞退不符合录用条件、严重违纪、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和被追究刑事责任的职工,属于过失性辞退;辞退医疗期满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另行安排的工作的职工,辞退不能胜任工作且培训、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  相似文献   

10.
减员增效是国有企业扭亏为盈,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也是国有企业增强实力,迎接加入WTO后激烈的国际竞争所必须采取的断然措施.自1995年上海市因产业结构调整而在全国率先开展富余职工下岗并实施再就业工程以来,迄今为止,减员增效工作已走过了6个年头,其间的主要措施包括:下岗、离岗休养、(内退)提前退休、经济性裁员等.最近,一些用人单位正在进行着的集中协议解除劳动合同,使减员增效措施又添"新族".  相似文献   

11.
关于劳动合同的解除与终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劳动》2006,(5):20-27
“解除条件问题在劳动合同的解除方面,草案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都分别加以明确。与《劳动法》原有的规定相比,较为显著的变化是,对用人单位的解除权加以严格限制,同时增加了劳动者适用即时解除权的情形。在征求意见时,许多人认为这些内容是对劳动者权益进行了更加有力的保护,也有利于监督用人单位的诚信合法经营;但也有不少人提出,劳动合同法应当力求在劳工权益和企业责任之间寻求平衡,而对企业包括解雇在内的用人自主权的过多限制,不仅会影响人力资源的优化配制,而且会进一步加深原有的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2.
席卷全球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中国企业也受到很大的影响,裁员成为很多企业迫于无奈的选择。裁员对组织承诺、工作流程和员工心理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裁员顺利结束并不意味着裁员成功,留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决定裁员的成败。因此,研究裁员后  相似文献   

13.
白永亮 《劳动世界》2016,(25):60-60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尤其是产能冗余行业的调整,裁减人员成为诸多企业直接面临的问题。在纷纷扰扰的所谓“企业裁员”报道中,我们能看到企业实际做法上的区别。许多民企采取的是无期限放无薪长假,迫使员工苦于生计自动辞职,以避免主动裁员经济补偿成本。而不少国企从维持企业内部和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给职工多种选择,比如拿经济补偿金离职,或者待岗、内退、转岗就业等,统一冠之为“裁员”是不客观的。对于企业的违法行为,对于法律上真正意义的“裁员”,对于企业主动对冗余职工的安置,应当予以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4.
陈某在某企业上班.该单位实行法定标准工时制度。不久前,企业为了赶生产订单安排职工加班,陈某分别在法定工作日当天加班2小时,周六与星期天分别加班2小时.未安排补休。陈某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其这三天的加班工资,遭到用人单位断然拒绝后,遂到县劳动保障局进行投诉。  相似文献   

15.
企业因经济困难等原因做出裁员决定无可厚非,但如果裁员中操作不规范,不仅无法减负还易引发纠纷.近来,不时有媒体报道有公司裁员的新闻,其中不乏一些知名公司.企业裁员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基于法定事由依法定程序而裁减人员的行为.实践中常见的裁员类型多为结构性裁员、经济型裁员.在裁员中,极易出现下列四类不规范行为.  相似文献   

16.
[案例]: 2008年2月,北京某广告公司完成了一次外部招聘,经过层层筛选,某高校应届毕业生王某成为他们的录用对象之一.录用名单确定后,公司按照内部招聘程序向王某发出了录用通知书,其中标注了他的工作岗位、工资报酬等.王某接到通知书后便到公司办理了入职手续.双方没有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2008年12月26日.公司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决定实行经济性裁员,王某不幸被列入裁员名单.  相似文献   

17.
近一个时期.一些地方反映部分用人单位招用劳动不签订劳动合同.发生劳动争议时因双方劳动关系难以确定,致使劳动合法权益难以维护.对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带来不利影响。为规范用人单位用工行为,保护劳动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现就用人单位与劳动确立劳动关系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企业战略的调整也会越来越快。计划永远跟不上市场的变化,公司可能去年在A城设分公司,今年却要对其进行解散,再到B城设分公司。这样一散一设,伴随的则是人员的裁减与异地新增。无论是新增还是裁员,对于HR工作者来说,都是分内之事。  相似文献   

19.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走向市场,提高竞争力,走高效率、低成本的道路,必然要加快结构调整和分流富余人员的步伐。所以,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实施再就业工程,降低产品成本,是企业扭亏增盈,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但下岗分流不能完全等同于裁员,国有企业不能简单地把下岗人员推入社会。促使下岗人员重新就业同样是国有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我认为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20.
点卡目 《新劳动》2002,(24):6-8
早在今年年初,跻身《财富》500强第58位的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就已表示,今年计划裁减2万名员工.作为该公司2005年前裁员10万人的一部分。该集团公司总经理李毅中表示,中国即将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内地企业要加强竞争实力。尽快扩大利润收入空间.大批裁员或者说分流下岗是免不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