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文章试图借助“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区分,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进行重新定位,并以此为基础对“劳动教育”进行理论反思。通过再三梳理马克思的相关论述,文章确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主要是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的结合,并称其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内部结合”。由于这种现代生产劳动主要不依赖刻苦耐劳与体力活动,又在一个意义更为深远的层次参与物质财富的生产,文章在凡勃伦的意义上称之为“非生产性的‘生产劳动’”。文章强调,唯有这样一种“非生产性的‘生产劳动’”才有教益,才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真正基础。当然文章认可,在存在合理的劳动报酬的条件下,教育可以与非现代生产劳动进行“外部结合”。但文章不认为,这样一种外部结合是在对人进行劳动教育。文章承认,在自由自觉的条件下,劳动可能在教育中无处不在。但这种劳动也不属于我们这里所说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范畴,而属于通识教育的范畴。  相似文献   

2.
劳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当前应用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劳动教育实施过程存在混同化、简单化等问题。文章对应用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劳动教育实施模式进行探索,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构建劳动教育“1+6”模式。文章以九江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阐释了该模式实施的关键环节。该模式不仅可以端正学生劳动观念、丰富学生劳动经验、提高学生专业劳动技能,而且可以训练学生系统思维,提升学生工程素养,培养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3.
知识、人才都是教育劳动的产品。非直接劳动方式是知识经济时代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财富创造方式。正像大工业把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一样 ,知识经济也把教育并入生产过程 ,“生产人的社会生产综合生产线”——社会教育 ,成为知识产业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是知识经济时代最基础、最重要的产业。强调教育产业化的目的在于强调教育也必须遵循市场运作规律 ,变“供给型”教育体制为“需求导向型”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4.
在非形式化教育阶段,教育与劳动的边界是模糊的,教育就在生产生活中。随着形式化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学校教育产生后,劳动才从教育中“出走”。有关劳动及劳动教育的思想理论千百年来则不绝如缕,要而言之,一方面传统劳动教育重悯农惜物、贵修身养性、崇智慧贯通,另一方面也存在劳动符号化、人劳己劳区别化表现,需要一分为二、批判地继承。  相似文献   

5.
劳动教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20世纪5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的劳动教育由最初的注重“生产技能”训练,逐步开始关注“生活知能”的培养.在不断推进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台湾地区的劳动教育也从开设独立课程,逐步转化为与各领域课程相融合,并且在理念、目标、内容、校内外活动方面,其劳动教育都呈现出了生活化取向.以生活化为目标,大陆的劳动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建立“小初高”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展主题教育;充分利用学校区域特色及社会资源,建立劳动教育基地;注重生涯教育与服务性劳动,着重劳动价值观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是毛泽东教育思想最成熟最核心的内容,这一思想的形成有两个来源,一是他早年的经历和当时一些社会名流及其社会思潮的影响;二是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从而使“工读并行”合乎逻辑地升华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含义、内容、形式等方面,有其合理的现实的一面,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从而导致实践中出现一定的偏差。最突出的问题是对这种结合定位在体力劳动上,而不是劳动过程中的智力、科技要素上,这是与马克思主义的本意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趋势不完全一致的。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在理论上不断总结和反思的。  相似文献   

7.
一纵观教育发展的历史,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分工、阶级的出现和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与对立,教育与生产劳动也分离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被说成是天下之“通义”。随着生产的现代化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要求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特别是消灭了剥削,消灭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对立的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劳动将成为教育过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社会要求儿童从小就通过自我服务  相似文献   

8.
具身认知是近年来新兴起的认知理论的研究范式。从具身视角出发,能够弥补幼儿劳动教育现实样态的困境。在具身 视角下,幼儿劳动教育存在扬心抑身的割裂化劳动教育信念、祛情境性与整合性的浅表化劳动教育内容、重结果轻过程的功利 化劳动评价体系等弊端。文章从劳动教育信念、劳动教育情境、劳动教育内容、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等方面来构建解蔽路径。在 幼儿劳动教育具身化实践案例的推广方面,提出确立多元活动主题、创设多维度的互动活动情境、整合多种类型的具身活动内 容、形成“学”、“做”、“评”相结合的核心活动流程,真正实现劳动教育从“离身”向“具身”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教育劳动是不是生产劳动?教育投资是不是生产性投资?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争论不休。它不仅是教育学的理论问题,也是经济学的理论问题。它涉及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劳动的学说,关于社会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学说。这里我只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马克思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曾给予了明确的定义,他说:“因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固有的产物是剩余价值,所以只有直接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只有直接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能力使用者是生产的劳动者,就是说,只有直接在生产过程中为了资本的价值增殖而消费的劳动才是  相似文献   

10.
一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加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各级  相似文献   

11.
从新中国诞生之日起,我们的党和政府就特别重视对青少年进行劳动教育,曾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定为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一项重要内容。1957年《人民日报》曾发表《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的社论,从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出发,指出让广大中小学毕业生参加生产劳动是一条根本措施。除“文革”期间中断外,这个传统一直得到继承和发扬。但是,反思以往,我们不难发现:这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的教育工作一直遵循着马克思主义有关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思想 ,保持了重视劳动教育的好传统。但是 ,近年来由于受社会上鄙视体力劳动的影响 ,部分学校及家长放松了劳动教育 ,在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不愿参加体力劳动、不注重卫生等不良现象。本文从控制住“非典”为切入口 ,再次分析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在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过程中,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也发生过多次“左”右摆摇的偏差。1989年的政治风波,不但暴露了思想政治教育薄弱这个最大的失误,而且也暴露了学校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工农、脱离劳动、脱离实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促进人身心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实现劳动教育的价值是新时代赋予各级各类学校的崇高使命,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题中应有之义。文章在辨析劳动概念、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关联的基础上,解读劳动教育的本质及其实践性特征。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课内课外衔接,学校社会结合,不断开发、创新劳动教育的新形态,以此促进劳动教育价值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之后,教育部召开了全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申在新的历史时期,各级学校都要加强劳动教育,指出这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一代新人的重要原则.去年八月教育部又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会议,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充分肯定了勤工俭学的重要意义,指出勤工俭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进行劳动教育.但由于十年动乱期间,林彪、“四人帮”把劳动教育纳入他们同“走资派”斗争的轨道,从极左的方面分割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败坏了劳动教育的声誉,破坏了已经形成的物质基础,延缓了劳动教育的进程,毁坏了教育,搞乱了思想,致使许多人至今还是非不清,不敢迈步.本文拟就当前中小学加强劳动教育的有关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
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党的培养 目标的需要。对大学生要进行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劳动强度的教育,应有与专业学习有关的、自我服务 性质和社会服务性质的劳动内容,并指出五个方面的教育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七月从湖南韶山归来,到过韶山灌区与主席故居,心潮澎湃。毛泽东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教育思想亦是其中奇葩,认真学习领会仍深觉于今日教育极有启发。一、关于教育方针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恩格斯则在《反杜林论》中称“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将和教育相结合,从而保证多方面的技术训练和科学教育的实践基础”;列宁也强调“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  相似文献   

18.
开展劳动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是党在新时代培养人才的要求,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坚持“五育”并举育人的重要抓手。劳动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具有深刻的关联性,二者融合是主流趋势。为助力高校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提出了以下建议:构建“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深化融合育人理念;建设“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提升融合育人效果;加大“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投入,改善融合育人条件;实施“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提供融合育人设施。  相似文献   

19.
人类的自身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三种生产活动。三者相互依存、互为作用,协同发展,共创人类历史和文明。人类自身生产是物质和精神生产劳动的原始动力;物质生产是人类自身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物质基础、决定因素;精神生产是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内在精神文化力量。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社会,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承担者,生产劳动的主体。劳动也创造了教育,教育的全部作用又集中于人,不断地“再生产”人类,再生产劳动力和生产力。教育就是通过培养人而作用于社会、全面渗透到人类社会三种生产劳动之中。这种作用是巨大的、与日俱增的、永恒的,它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共存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之中。从有人类社会起,就有教育。教育的性质,由政治、经济所决定,又给予政治、经济以巨大作用和影响。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面发展,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中,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不同,教育就具有不同性质和特点。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为了延续生命、维持生活和生存,就把积累起来的生产经验,传授给下一代。有的向年轻人传授饲养牲畜、种植庄稼的经验,有的传授居住、狩猎、采果、捕鱼等技术,这便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产生和起源。人类发展到奴隶社会,出现了阶级。一部分专门管理国事和生产劳动——奴隶主;另一部分专门从事劳役和体力劳动——奴隶。便产生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教育和生产劳动分离,专门办教育的学校相应兴起。但是,“学在官府”,学校教育权被奴隶主所独占,奴隶阶级子弟只能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学习生产斗争的技能。尤其是“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影响深远,致使人们在脑子里鄙薄职业技术教育,根深蒂固。《论语·子罕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吾不试,故艺”。(这里“试”字作“用”字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