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解组论     
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一直是社会学的主题之一。社会解组论就是从传统的功能主义的角度来考察社会问题的一种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社会之所以能够有秩序地运转,是因为有一系列的规范、规则在起着制约的作用。广泛的社会规范规定着人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会受到赞许,什么会遭到反对。这些规范,准则控制着个人和群体的行为,使社会呈现出有序的状态。而当社会发生急剧变迁时,旧的行为规范受到人们的怀疑或不再适用了,而新的规范尚未建立或尚未被人们普遍接受,这样,  相似文献   

2.
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的右倾化现象越来越受到关注,相关讨论集中于政治右倾化和社会右倾化。学术界多认可日本政治右倾化这一事实,但对于日本社会是否已经右倾化却存在不同认知。究其原因,既跟日本社会所呈现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关,也跟衡量社会右倾化标准的模糊性和隐蔽性有关。日本政治右倾化以“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两种形式影响着日本社会右倾化。第一,右倾化的政界人士和政党以政策结果影响日本社会各行为主体,这直接导致了日本社会右倾化;第二,社会各行为主体的“无意识的右倾化”客观上掩盖了日本社会右倾化的现实;第三,民众的“偏好伪装”行为主观上否定了日本社会右倾化的现实。随着政治右倾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外部因素的影响,日本社会的右倾化或将以更加显见的方式呈现。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下半叶英国的新教伦理规范受到了冲击。美国的社会学家和伦理学专家当时曾不厌其烦地谈论美国社会特有的旧道德价值不复存在,出现了“道德真空”或“理想真空”,说什么“美国处在已经不起作用的旧价值体系与尚未诞生的新价值体系之间的阶段上”。在这种背景下,自60年代起开始了一场青年一代的“道德革命”。青年人不了解自己希望什么,却十分清楚知道自己不希望什么。在众多促使青年起来“斗争”的“不要”当中就有其父辈的伦理和道德。  相似文献   

4.
戚攻 《社会》2004,(2):50-52
无论是把网络社会视为“现实社会的延伸”(戚攻,2001)、或一种“全新的社会存在方式”(童星等,2002)、一种“我们潜在的家”(埃瑟·戴森,1998),还是视为一种“流动空间”、“另类空间”(M.卡斯特尔,2001;胡泳,1999)等等,都表明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作为一种社会实存已为学界认同。然而,关于网络社会的已有研究,主要在于探讨它的虚拟性特征,以及“人在两种互动环境中”的活动及方式的差异性;而对于网络社会这种“实存”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以及它与现实社会结构的关系的研究,却是较为薄弱的,笔者拟从这一方面解析网络社会。  相似文献   

5.
吸烟,作为人们生活中一种特殊的行为方式,早已为社会所普遍接受和认可。但是,面对当今日趋纷繁复杂的诸多社会现象,恐怕再也难以找到一种比吸烟更令人困惑和忧虑的现象了。一方面,随着有关吸烟对人体有害的研究报告的大量问世,吸烟正日益受到社会舆论的指责;但另一方面,吸烟却象一种顽强的流行病,不仅未能得到应有的控制,反而正在日趋盛行和蔓延,“烟疫”的“病毒”——烟草或香烟,不但未被消灭或取缔,反而受到社会的宽容和人们的普遍喜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反常”情况?人们究竟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吸烟?在我们看来,今天,人类在对待吸烟这个问题上,也正面临着对自身“恶习”的挑战。“要吸烟,还是要健康?”人类已到了必须在吸烟和健康之间做出明智抉择的时刻了。一、吸烟,一种不可思议的“瘟疫”  相似文献   

6.
现代通讯、传媒技术的发展使公众日益拥有更充分的条件获取国际形势变化发展的信息 ,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又使国际利益的变动与公众个人利益变得日益相关 ,因而促使公众对国际事务、国家对外行为日益关注 ,公众也因此会萌发各种各样情绪。公众情绪在根本上是对现实的一种反应 ,是某种刺激的结果 ,它会影响国家的对外行为 ;其中居于主导性的情感孕育着国家对外行为的基本趋向。公众情绪所显示的力量丰富了人们对国家意志的认识 ,增进了对公众情绪的重视。操作公众情绪已成为国家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领域 ,“公众外交”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 ,但对国际社会中恶意炒作公众情绪的现象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7.
违法性论是刑法理论的试金石,研究违法性判断的基准问题,对于形成学派论争,全面推进中国刑法学的发展有重大意义。结果无价值论和行为无价值论思考违法性问题的路径不同,由此导致犯罪成立范围、认定犯罪过程、犯罪和刑罚的关系、刑法和社会的关联性都不相同。(二元的)行为无价值论充分考虑特定时期的社会现实、规范期待,注重刑法的行为引导功能,是合理的理论。根据这种违法性论,违法性判断的核心是行为,法益侵害只是决定“行为性质”的要素;刑法不是单纯为了弥补损害,而要着眼于让国民养成规范意识,防止损害再次发生。当代中国刑法学应当以(二元的)行为无价值论为基点来建构,以回应社会需要,促进公众的规范认同。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不是社会常态之下缓慢的自然更替,而是有计划的社会变迁的推进和加速。因此,人的行为状态也会表现出相应的特征。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政治行为、经济行为、消费行为、职业行为、道德行为、交往行为等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原有的行为准则与规范还能用来作为衡量和评价的尺度吗?在多大程度上,人们行为的偏离能被社会认可与接受,而不致于走得太远,失控在正常的社会秩序之外?透过社会现象的遮掩,我们发现,人们的行为在变迁的社会环境中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1)行为的短期化正从消费的偏向中蔓延到行为过程的其它领地。短期行为不仅是经济生活的主要特征,在生产、经营、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中追求眼前利益和直接效果,而且在社会生活的其它方面,行为也同样呈现出短期化的势态,与此相应的是公众心理在社会承受力上的日益下降。这种状态是否为发展  相似文献   

9.
继第一届探索网络社会国际大会之后 ,北翁布里亚大学将于 2 0 0 1年 7月召开第二届大会 ,主题为“信息时代的异议和偏差”。本次大会将视角集中于网络社会中分裂和对抗的趋势。兴趣在于如下现象 :电脑黑客、逻辑炸弹和病毒的发送、犯罪资料的流传和相关的现实世界中的行为 (例如有组织的犯罪 )。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各异 ,但它们却有共同之处 ,即反对有关“网络化社会”的观点和试图探索电脑网络所带来的非正当行为的机会。大会的目标是探寻这种思想将会为未来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因为人类社会正越来越多地依靠不断发展的电脑网络。对论文…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及个案研究等方法对发生于个体层面的职工“跳槽”,即企业劳动制度改革而致的劳动者自由流动现象进行探讨。文章首先界定“跳槽者”概念,并依其不同的行为结果将跳槽行为分为A、B、C三种类型,即具有一般社会意义、具有特殊社会意义、具有特定社会批判倾向的职业流动行为。对“跳槽行为”的社会效应分析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对已有劳资关系的挑战,对“劳动者是什么”的重新认识,以及“跳槽者”以职业边缘形态构筑的私人生活领域  相似文献   

11.
当代,冲击世界的又一大浪潮是社会改革。社会改革不但在所有社会主义国家蓬勃兴起,而且也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整个发达资本主义世界进行着。在世界革命高潮到来之前,除个别国家外,可以说改革是当今世界的主要潮流。顺着这个潮流上溯整个人类历史,我们发现:社会改革是人类各个社会所共有的普遍历史现象。恩格斯早就指出过这一点,他说:“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历史唯物主义应该概括和反映社会改革这种普遍历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立和阐述“社会改革”范畴。这既是现实问题的研究带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探讨的结果,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指导现实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宗亲(Lineage),亦称“宗族”,通常是指源于同一父系祖先的若干直、旁系后嗣所结成的亲属关系或群体,国外文化人类学家常把这种亲属群体类比为较一般扩大家庭(extended family)更大的群体现象,比如1877年摩根(L.H.Morgan)就曾用“姓族”(Gens)一词来指代这种群体现象,认为它是出自于同一姓氏祖先的后嗣,摩根的这种对“姓族”的界说除了强调同一祖先的血亲关系之外,更突出了这个群体内部成员具有同一姓族名(a gentile name)。因此,宗亲关系的内核是基于遗传学上的血缘关系,而其外在界定标志则是姓氏和族谱。 由姓氏和族谱所规范的宗亲关系网,自古以来在维系社会尤其是社会结构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姓氏在古代中国社会就起着别婚姻、明世系  相似文献   

13.
我国1978年有28.5万对夫妻离婚,1992年达到了85万对,离婚数在十余年间增加了3倍。据各地对法院离婚诉讼案的抽样调查,在离婚案中女性原告一般占70%左右。人们把女性起诉离婚多的这种现象称作与“休妻”相对立的“休夫”现象。我们就有必要从诸多角度对其原因加以探讨。“休夫”现象的出现除了与现代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经济的相对独立及其自主意识的提高密切相关之外,“休夫”现象出现的更深层的社会心理原因又是什么呢?在我看来,主要有如下几点:当代女性的社会角色期待在家庭实现过程中的受挫相对于男性而雪,交往的社会自己期待…  相似文献   

14.
人和人道主义问题历来是一个论战题目,是当代思想交锋的中心主题。在当代一些直接或间接为大资本效劳的思想家的思想“战略”中,歪曲人权问题,把它同现实的、具体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割裂开来的作法占着特殊地位。而这种作法的出发点,往往是典型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它把着重点放在形式上的、次要的侧面,从而转移了人们对严重影响资本主义社会人  相似文献   

15.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中国终于有了一席之地。并且展示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这当然是十分可喜的。但是也确有不如人意、令人遗憾的地方。比如对“逆反心理”的滥用就是一个方面。先举两个例子:一是蒋佩玲、徐根宝包庇案公布于世之后,社会上有不少人非但不憎恨蒋、徐二人,反而十分同情他们,甚至说什么“找老婆就要找蒋佩玲、交朋友就要交徐根宝”,于是有人把这种现象归于一种“逆反心理”再一例子是:《步鑫生沉浮录》发表之后,不少人写信给步鑫生,希望他振作精神,东山再起;一个出差在外地的海盐人说:“以前到这里,听到说步鑫生不好的多,这次来反倒好话多了”于是又有人把这种情绪归到“逆反心理”一边。事实上,在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中,一些人喜欢劝不动就把某些事、某种现象归为“逆反心理”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这就有必要作一番分析  相似文献   

16.
道德的滑坡似乎是近年来呼吁得较多的社会焦点问题之一,有人将这种现象归于“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其主要的根据有两点:其一是“利”、“欲”的过度膨胀导致唯利主义和拜金主义,其二是个体原则的过度膨胀导致极端个人主义和唯我主义。这些根据似乎也能在现实中找到印证:为了一个钱字,许多平常的事如公共汽车上让坐,扶老携幼,见义勇为等等变得稀奇起来;而许多不平常的事如假冒伪劣产品横行,行贿受贿,人情冷漠等等反而变得“流行起来”。不过,这里也有一个问题,怎么衡量“利”、“欲”以及“个体原则”膨胀的度?因为“利”、“…  相似文献   

17.
第一个问题是通货膨胀问题。物价上涨的速度令人吃惊。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抢购风潮。囤积不仅是居民的行为,还是许多企业的行为。不少企业在通货膨胀中把原材料囤积起来转手卖高价获利,而不愿意去投资生产。毫无疑问,这样发展下去就有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局面。第二个问题是政府机构的贪污腐败。前些年说的“不正之风”,已完全不足以用来描绘今天的现实。报上已有了广泛的关于“官倒爷”的报道。“官倒爷”的现象所反映的是什么?它说明了现在政府机构中的贪污腐败现象已不是个别人的行为,而是从上至下、或部门、或系统的贪污腐败。政府机构犯罪、社会团体犯罪,这些现象越来越普遍。它比个人犯罪更为可怕,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社会失范的类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程 《社会》2002,(12):12-14
“失范”(anomie)是由法国社会学家E·涂尔干最早提出的 ,其字面上的意思是“缺少规范” ,但涂尔干所指的主要是一种对个人的欲望和行为的调节缺少规范、制度化程度差而丧失整合的混乱无序的社会状态。他认为失范是病态的 ,是外在的和约束性的道德控制的离散。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进一步发展了失范理论 ,他把失范看成是“规范的缺席” ,即人们对现存的社会规范缺乏广泛的认同 ,从而使社会规范丧失了控制人们行为的权威和效力。他认为 ,社会失范是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的不平衡。简而言之 ,当人们能够用社会所…  相似文献   

19.
社会科学和权力之间的关系仍然带有它们的起源的痕迹。社会科学在已建立起来的或正在建立的权力机构遇到一些具体问题的时候迈出了第一步。这些新的知识虽然不是权力的直接副产品,却由于某种意味深长的默契而与权力机构联系在一起。这种知识既不否认个人的特殊性,也不否认各地文化的特殊性,而是把这些特殊性包括在一种自称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表达方式中,而且最终在一种只存在某些可比较的差别的普遍一致方面反映出那种不可比较性和根本差异。这便是在启蒙运动时期出现的社会科学的“设想”:建立一种普遍的表达方式,在这种表达方式中,“真理”不会因人或因地而异。  相似文献   

20.
韩馥羽 《东西南北》2013,(18):34-35
(接上期)三是法令条款很具体易于执行。“秦律”在规定“取钱”法以奖励捕者的同时,对于“取钱”的范围还作了限制:“所捕的人在耐罪以上可以取钱”,以防止执法中出现偏激。汉朝时规定:追捕盗贼或罪犯,如果盗贼拒捕,双方发生格斗,因此而杀伤盗贼、罪犯,或盗贼、罪犯自杀,追捕者免除刑事责任。若法律规定对于追捕者给予奖赏,则给予一半的奖励(据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的汉简)。《唐律疏议》在“被殴击奸盗捕法”条款中,对见义勇为者给予了宽泛的权利,以利于其维护自身及他人的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