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3 毫秒
1.
林森,原名天波,字长仁,号子超,晚年别署青芝老人。1868年2月11日(清同治七年正月十八日)出生于福建闽县尚干凤港乡(今闽侯县祥谦乡凤港村)。1943年8月1日病逝于重庆国民政府主席任上,终年七十六岁。林森早年积极参加辛亥革命,晚年坚持团结抗战,逝世后中共中央发了“领导抗战,功在国家”的唁电,重庆《新华日报》特发《为元首逝世致哀》的社论,可谓晚节颇佳。但由于1925年参加并主持过谢持、邹鲁主谋纠集的北京“西山会议”,对其参加辛亥革命及坚持抗战的业绩,多年来被忽视了。我们今天有必要也有条件,对林森的一生加以实事求是的评述。本文拟较为系  相似文献   

2.
赵宝煦当初进入西南联大,读的是化工系这个贫弱的中国所需要的专业。就读后,他不满于国府的抗战不力,深感人民生活之疾苦,积极投入民主爱国的学生运动,对政治产生了  相似文献   

3.
有为与无为之争,是汉晋政治哲学的重要问题.文章通过三个方面加以说明:一,王充以黄老为先导,以"疾虚妄"为宗旨,以天道自然无为为思想武器,对汉代谶纬之学的种种神秘附加施以总攻击,以期返回到"恬淡无欲,无为无事"的本来面目.二,魏晋玄学中名教与自然的斗争.郭象在贵无与崇有基础上实现了两者的调和:身在魏阙之上,心在山林之中;游外以弘内,齐一而逍遥.一切皆自然,自然的就是必然的,必然的就是当然的.无为哲学可以起到"有为"的作用.三,东晋时鲍敬言与葛洪关于有君无君的辩论.这场政治理论交锋,反映了当时君主骄奢淫逸,大量靡费社会财富;官吏加收赋税,百姓不堪重负的社会现实.无君论幻想至德之世,实际上是表达对当时政治的不满.葛洪对它的反击,发抒了儒家政治哲学的根本观点.  相似文献   

4.
政治派系是国民党政治的一大特色.伴随着各派系对权力的渴望和权力分配的无序,必然导致南京国民政府派系之间的激烈争夺,使国民党永远陷在派系纷争的沼泽中而不能自拔,由此造成了国民党政权极大的"内耗"."内耗"又使国民党的派系斗争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5.
"无为"与"不争"是<老子>一书中的两个重要范畴,探讨其含义应与老子书中其他相关范畴结合起来分析,在范畴间的关系中加以把握.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仅与其伦理、政治思想有关,还与其本体思想、认识论有关."无为"的含义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因其自然又不违万物之自然,二是"同于道"."不争"范畴也可从两方面分析:一是"善下之"、"后其身"等,二是"少私"、"寡欲"、"知足"等."无为"与"不争"两个范畴有区别也有关系,在老子思想中"无为"可视作高于"不争"的范畴.  相似文献   

6.
抗战期间海外华侨对国共两党政治态度的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七七事变"以后,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以真诚的团结和坚决的抗战赢得了海外华侨的理解和信赖,并促成了海外华侨对国共两党政治态度的转换.海外华侨从"拥蒋"逐渐转向"拥共",并最终抛弃蒋介石国民党,投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的建立过程.海外华侨对国共两党政治态度的转换,当在八年抗战期间;量变到质变的转折,则应在"皖南事变"前后.  相似文献   

7.
先秦时期,"为"一词常有"谋求"之义.以郭店楚简为依托,通过文本内外的语境分析,可知<老子>中"无为"之"为"应该采取这一含义;"为无为"意指执政者"爱民治国"而不谋私利,这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在春秋时期土地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转化过程中,从上到下各级宗法封建执政者往往贪取无厌,加剧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使社会陷入混乱当中.而子产、晏子、叔向等有识之士针对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都提出了不与民争利的主张.老子的政治理想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和社会思潮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8.
林森对宣扬孙中山精神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森提议尊称孙中山先生为国父 ,认真阐释“总理遗教”,弘扬孙中山的崇高人格风范 ,推崇他的矢志不移奋斗救国的精神 ,并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方面宣扬孙中山的思想 ,作为当时抗战建国的旗帜 ,这是正确而又明智的举措。虽然林森对“总理遗教”的宣传有所取舍 ,但也有所发展 ,亦有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道教"无为"管理思想在具体运用时,往往走向无所作为或者激进有为,而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以宋元时期的宋徽宗、王安石、丘处机为例,分析不同的管理模式,归纳出以"无为"之心行"有为"之事的观点,它不但切合"无为"思想的本意,也符合"无不为"的基本行事原则.  相似文献   

10.
老子"无为而治"的当代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老子>以"道"为核心,阐述了关于宇宙之起源、世界存在方式、事物的发展规律,以及人类社会中的种种矛盾与其解决方式,充满辩证逻辑体系和智慧的光芒."无为而治"是老子社会政治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主要有两层意义:首先它是道法自然的引申,认为天道与人道相殊而相通,主张以天道统摄人道,既可使天道与人道统一,又可使社会关系和谐.第二,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求在客观中显现主体的能动性,通过柔弱胜强之途,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目的,这正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体现."无为而无不为"是一种理性自觉的思维方法,自古以来便深受重视,其"无为而治"被喻为"南面之术"而宝之,是很自然的.当今人类面临着天道与人道关系的种种问题,自可从中受到启迪,寻求借鉴."无为"、"不治"的主张,开启了"治"与"为"的另一扇大门,使管理者入乎其内,又出乎其上.  相似文献   

11.
赵世炎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他在党成立初期就对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关系、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权、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作了比较充分的阐述.特别是在党的组织建设上,他响亮提出了"一切工作归支部"的口号.为党制定革命总路线提供了一定的方法论和理论基础,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2.
张太雷是新文化运动中成长的五四运动精英和中共创建人之一,受陈独秀的影响很大。当他完成中共最早派往共产国际使者的使命归来时,已成为此期党内马列主义水平的代表。在当时中共作出加入共产国际这个必要也是必然的抉择时,又给予陈独秀以热忱的帮助和影响,着力协调陈独秀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关系,陈独秀也很看重张太雷,他们为完成党的创建工作而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3.
赵世炎与旅欧党团组织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世炎是中共一大以前的党员 ,于 192 0年 5月在上海由陈独秀介绍入党。他肩负着党组织的重托 ,在留法勤工俭学生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活动 ,实际开展了留法共产主义小组的工作。赵世炎为旅欧党团组织的建立付出了大量心血 ,并当选为旅欧共青团和中共旅欧支部法国组的第一任负责人  相似文献   

14.
张治中屡次参与国共和谈,在国共和谈中张治中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他对蒋介石国民党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对中共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对国民党背离三民主义表示愤慨。促使张治中立场最后转变的原因是中共长期实行统一战线政策的结果,是张治中对中共了解和认识进一步加深的结果,是因为他对蒋介石国民党失望,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所致。张治中为国内的和平停战做出了贡献,重庆谈判期间他为协议达成和毛泽东的安全防卫尽心尽力,解放战争期间他为新疆的和平解放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张申府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之一。他前半生徘徊于政治和学术之间,积极活跃于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后半生却默默无闻,被历史遗忘。文章认为他的人生轨迹既受到儒家传统入世思想的影响,又与西方自由思想密切相关。他的悲剧人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知识分子在政治和学术之间的矛盾困境。  相似文献   

16.
回族在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形成过程中的参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独立的民族理论和具体的、符合中国民族实际的民族政策是在 2 0世纪 3 0年代红军长征开始后逐渐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西北地区回族独特的文化和宗教信仰及社会状况为党最初的一系列民族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主要依据 ,为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积累了经验 ,并为党在民族问题上进一步探讨提供了空间 ,对回族的研究是我党民族理论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探讨“国父”孙中山先生的中华民族主义观与国情观在民主革命时期的转换。百年来,人们总是从阶级和阶级斗争方向去评估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和国情观。读一读孙先生的原著,我们蓦然发现孙先生的民族主义和国情观,比如核心问题“恢复中华”、“五族共和”、“西体中用”、“一律平等”、“国共合作”等。首先是从中华爱国主义的基础——中华民族主义及民族使命去认识和实践的。从而使我们终于明白,虽然孙中山自嘲“不值一文”和“无拳无勇”,却能主导海内外华人合力推翻满清帝国、继而倡导国共合作以推翻北洋军阀的革命。  相似文献   

18.
蔡和森不仅是我党早期杰出的政论家、宣传家和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战略家。他在短暂的革命生涯中,对中国革命的战略策略思想作了可贵的探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对我党革命战略策略思想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张闻天是《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人之一。由于他有较高的理论修养,较强的理论分析能力,经历并参与过党内的许多重大事件,虽然曾经是教条宗派的重要成员,但对过去的“左”倾错误认识深刻,所以他受到党中央的信任参与到历史决议的起草工作中。他的修改稿成为后来通过的历史决议的基础。毛泽东对历史决议的修改,是在张闻天的修改稿上进行的。张闻天通过梳理中国共产党1927—1937年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确立了对毛泽东的至诚拥护,并对“左”的东西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20.
论延安时期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安时期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作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和科学的分析。他在党内首先同时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两个概念并科学地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他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他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作出了总结,强调党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强调党的自身建设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高度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