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陀思妥耶夫斯基继承了俄罗斯文化中既有的宗教人本主义观念,并遵循这一理念解析人的奥秘,因此其创作的基本原则是肯定人的神性,并通过对“自由”概念的解读说明人的形而上存在状态,并试图提出一个最终解决现世之恶的拯救方案。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庾信入北以后,常作“乡关之思”。这不是一种简单的现实欲念,而是类似于形而上的宗教情感。它固然寄托了庾信对故国的真挚爱恋,但它更表达了庾信对梁朝的一种赎罪心理。诗人把关之思作为自己以梁朝旧人仕奉魏周的一种补偿,来维系心理的平衡。同时它也是庾信在前踬后的人生旅途中,喇喇将倾的精神大厦的有力支柱。  相似文献   

3.
对小说创作动机和小说功能的新认识,对人的此生存在的形而上思考,对人的灵魂存在的追问,使得阿来小说充溢着对人生与艺术的存在之思,也使得阿来小说在当代少数民族小说中独树一帜,带给读者别开生面的审美感觉。追根溯源,阿来小说的存在之思源于阿来深度思考文学和人生的思维倾向与职业习惯、藏传佛教的影响以及现代理性精神的塑造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把人对世界的把握分为四种基本方式:科学的、艺术的、实践——精神的和宗教的,据之可以把人的精神划分为知、情、意、信四种社会意识形式,由之而形成的则是真、善、美、仰四种思想境界。而信仰乃是人的最高境界,是人的生命的着落处。中国社会当代信仰的迷失是迷于形而下,失于形而上,即沉迷于形而下的意义,热衷于相对和有限的存在,而丢掉了对形而上的信仰,失去了对绝对和无限的兴趣。由之而导致的是生存的悖论:自我和真我的分离,存在和意义对立。在许多学者情钟于后现代的境况下,笔者却愿去从传统中寻找失去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徐怀 《社区》2012,(35):19-19
静默常常引起人的宗教之思、出世之思,这是无足奇怪的。因为人们的世俗生活是如此喧嚣.属于他们的静默时刻是如此短暂。所以当静默来临。当然渴望超脱,渴望出世。  相似文献   

6.
通过简要梳理了海德格尔存在之思与艺术之思互释的思路历程,指出“转向”时期的重要著作《艺术作品的本源》和对荷尔德林诗的阐释,是海德格尔从存在去规定艺术和用艺术来阐释存在的尝试,体现了海德格尔存在论的艺术本质观和文艺批评观。海德格尔对艺术的形而上沉思,虽然没有给我们提供最终的答案,但他富于启发性的思考和追问,已将艺术哲学引领到了一个崭新的理论境界。  相似文献   

7.
中国玉器负载了极为深刻的形而上意义。上古,其形而上意义首先体现于宗教巫术活动。周玉由宗教意义转而服务于礼乐制度。儒家延伸了玉器在礼乐制度中的作用,“以玉比德”成为广泛认同的社会观念。近古,“玉”走进世俗生活,成为怡情审美的玩好。神化,礼乐化,道德化,审美化,是中国玉器形而上意义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结者,王船山对于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的区分作出了不同于宋明儒家的理解.他的理解主要从两个前提出发:第一,之谓与谓之之辨,通过这两个语词的区分,王船山明确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分不是世界固有区域的客观划分,而是根据主体的存在方式才作出的主观性划分;第二,有无与隐显之辨,通过这个讨论,王船山告诉我们,形而上与形而下之别是隐显之别,而不是有无之辨.王船山对形上、形下的如上解读意味着把哲学之思从形而上学框架内解放出来的努力,意味着后形而上学视域的开启.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女作家徐小斌的小说中,逃离是女主人公在现实社会受挫后最重要的行为方式,而那些蒙着神秘文化面纱的宗教神话世界、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化外之境"和摆脱了历史束缚的自然爱欲世界,则成为对主人公进行精神救赎的皈依之地。从心理学的意义看,这种奇特的逃离方式具有对病态现代人进行精神疗救的形而上色彩。然而,拨去神秘的面纱后我们发现,现代人始终无法抵达真正的灵魂栖息地,获得心的归属与庇护。  相似文献   

10.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壮丽的长篇小说”,而其中的“宗教大法官”一章涵盖了作家最主要的创作思想和宗教意识,是他所有作品的内涵升华。因此,弄清“宗教大法官”的象征意义所在,就成为解读作家本人宗教思想矛盾的捷径。通过分析主人公伊万的精神信仰或许能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部封笔之作中留给我们的问题与答案。  相似文献   

11.
《近思录》是朱熹通过道统谱系以建构道学体系的尝试。《近思录》由两部分构成:道之体与道之用,合起来就是所谓“内圣外王之道”的道学体系。《近思录》首篇“道体”是形而上意义的哲学思辨,终篇“圣贤气象”是得道的形而上精神境界,首尾均以“道体”呼应贯通,体现出道学的学术旨趣与思想特色。《近思录》中间的十多篇均是“道之用”,即是形而下意义的行道工夫与礼乐刑政,可以详细了解道学之大用。《近思录》确立的道学体系,在道学建构有重要开拓意义,对后学编辑《朱子语类》《性理大全》《朱子大全》产生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2.
基督教神学所阐释的上帝之形而上属性展现了生态思维。卡明斯视觉诗中自然主体叙事所蕴含的生态理想构式高度契合了基督教神学之生态旨意,其生态自然观无不凸显了宗教文化于人类意识形态的约定俗成,吻合了基督教神学教义之生态价值理念,彰显了宗教文化于文学创作无法分割的链接与无处不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观照自身,思考存在,是古今思想者一直在努力的事情,形而上思考的文学家也在努力澄清人之存在的维度。在中国当代作家中,史铁生对人之存在的阐释具有罕见的形而上深度。史铁生的散文是来自心魂深处之感悟的倾诉,以平易从容的语言,呈现思想的精奥和感情的挚诚,内容和形式上的完美结合对当代文学创作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阎真作品因反映知识分子的生存状况引起广泛关注,但少有人注意到其作品所蕴含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实际上,阎真创作与存在主义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体现为三个维度:一是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呈现;二是对"荒诞"的"孤独"存在的敞显;三是表达向死而在的存在之思。在对生活原生态刻写的基础上,作家对个体生存境遇的深描与对个体生存价值的追求,都彰显存在主义内涵,把其作品从人的生存推向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以为 ,现代人被形而上学支解完毕 ,日益成为“技术人”,这一困境是存在的意义被遗忘的必然结果。以伦理学来补偏救弊 ,尽管可收一时维系人的本质于当下之效 ,但却反而遮蔽了困境之根源 ,仍然是在形而上学中打转。要紧的是唤回尚未被逻辑所坏之“思”。这种“思”比形而上学思得更原始。但伦理学不是这种原始的“思”,因为它思而不听从存在 ,即不从存在对人的本质的关联来思。海氏要求“思”须在思一切之前先思存在的真理。存在的真理作为生存着的人的一个原始的基本成分 ,是“思”所从出的本质根据。然而 ,“思”从来不创造“存在的家”。思存在的真理的“思”只有抓住逻各斯的原始本质 ,反对着“逻辑”来思 ,才能真正揭示现代人的困境 ,为“技术人”的脱胎换骨寻找到一条通达存在之路。现代人的拯救之道正在此“思”所开启的境域之中。  相似文献   

16.
终其一生,海德格尔都是行走在通往形而上学本质的存在之"思"路中,对他来说,这一思之路乃是通往存在的现象学之路:通过现象学还原,返回到存在的源初含义未曾被遮蔽的古希腊思想的开端;通过现象学解构,重新阐释由柏拉图发端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史,以获得关于存在问题的源始经验;通过现象学建构,在新的地基上寻求一种解说存在意义的新境域,从而为我们开启一条通达形而上学本质的"林中路"。  相似文献   

17.
理性具有超越性,它总是力图超越经验世界,追求更为理想、更为合理的理念世界。这是因为形而上的理想深深地置身于人之存在中,人本身就是形而上的动物,就具有超越性,人通过超越自身有限生命的追求,来展示其作为万物之灵的尊严和价值。正是这些因素,造就了理性独特的个性和哲学对理性之谜的无尽探讨。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解构在其存在之思中具有重要地位,而这种解构工作与基督教神学之间至少存在着三重密切关系.就形而上学之解构的神学来源而言,弗莱堡早期海德格尔的“宗教课程”对基督教神学的批判已经预示了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不断解构;就形而上学之解构的神学向度而言,尽管解构工作的神学指向并不完全清晰、始终一致,但是透显出要求由某种“宗教诗学”代替传统宗教神学和宗教哲学的趋向;就形而上学之解构的神学意义而言,虽然它对20世纪西方基督教神学产生了无可匹敌的广泛影响,但是对这种解构工作的神学运用仍然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挑战.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对宗教与艺术超越人生所达到的永恒无限之境的具体描述为基点,比较了宗教超越与艺术超越的生成方式、对现实世界的关系以及与人生的关联程度。宗教的超越之境以汇集一切真善美的方式生成,它是对人生的覆盖与遮蔽;艺术超越则是审美者由现实的具体事物与自身的审美情感相契合印证而进入一种迷狂状态,达到超越之境;它根源于人的自由本性,是对生命的颂扬,对自由的礼赞。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的Ereignis之思作为诗意的哲思深刻地批判了西方传统思维的方式,但从入思方式上仍然是西方式的,可是同样感受到了"天—人"的人生境界,在思之结果上显现了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相似性,因此,在根本上体现了东西方思维的巨大差异与中西传统文化的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