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康德而言,道德与宗教的关系不仅是一个道德哲学问题,也是一个宗教哲学问题。至善是联结道德与宗教的桥梁,至善不蔑视幸福,但在至善中,配享幸福的德性具有优先性;而德性只有在预设自由的情况下才是可能的,因此,在本质上则是自由具有优先性。自由作为康德之道德与宗教的最高精神,实则完成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在伦理学中,自律伦理学取代了他律伦理学;在宗教哲学中,一种理性的、给予人自由和尊严的道德宗教取代了传统启示的宗教。 相似文献
2.
陈霞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
宗教包含信仰、皈依、体验和实践等方面,主要探讨世界的起源和目的、生命和死亡的意义等问题,涉及人与超自然物之间的关系。而道德是调节群体中的个人行为,使人与人之间关系得以维持的方式。但宗教和道德并非毫不相干,它们之间有相互交织的部分。宗教和道德有三个不同结构的层次,第一层次是神与人之间神本性的伦理关系,第二层次是人与人之间人本性的伦理关系,第三层次是人与自然之间生态性的伦理关系。这三者之间的主次关系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提高而变化,在古代人类自我意识较薄弱的时代,神本性的伦理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在现代人类自我意识较… 相似文献
3.
姚重军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1997,(3)
关于体育与宗教关系的探讨姚重军任何民族的一切活动均摆脱不了历史文化的影响。作为最古老、最深层的历史文化形态宗教,不仅在过去,而且在当今都给各民族留下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我国既有从远古遗存下来的原始宗教,又有从近代西方传入的人为宗教,有些民族对宗教几乎... 相似文献
4.
王宏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6)
吴宓认为政治的根本在于道德,欲救世救国,就必须解决人的问题,而人的根本在其精神与道德;要改善人性、培植道德,当重视和发挥宗教的德化功能.吴宓在参酌白璧德新人文主义关于宗教认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诠释了宗教的本质及社会功用,厘清了宗教与道德的关系,并以此来链结中国传统儒家思想,阐释其宗教性,从而为弘扬传统伦理道德、重塑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一份终极力量. 相似文献
5.
张葆君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3)
宗教,人们曾对其一直充满着虔诚而神秘的信仰。然而,当历史进入20世纪80年代,现代人信仰宗教,已不再是原始人跪倒在星辰日月之下对肉体保存的祈求,也不是近代天堂地狱说之类的训戒所能锁住的情感,而是企求用一种内在的信念来平衡心理宇宙的空虚和孤独,来填补高技术与低情感之间的落差。在今天的中国,宗教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表现的协调性越来越显露出来了。从社会调查结果看,近年来信教人数直线上升,特别是年轻人对宗教的兴趣日益浓厚,他们把宗教道德视为约束行为的准则, 相似文献
6.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宗教关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祖新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3):124-126
为使学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作全面了解 ,特别是提高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宗教关系研究重要性的认识 ,概述了两者关系的主要线索 ,以及在教学中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方法论 ,并在提高学生能力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徐其清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4):5-7
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宗教与道德特别是与社会主义道德有着不同质的规定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但宗教文化和宗教道德的某些内容与社会主义道德并不矛盾,在一定条件下还能发挥有益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何劲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7(2):83-84
世俗伦理与宗教道德是两个各具独立特色的道德规范体系。随着宗教世俗化现象的出现,两者的关系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世俗伦理与宗教道德的相互关系的分析,来探讨宗教道德对现代社会伦理发展的影响及作用。 相似文献
9.
毕丽君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2,(3)
宗教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宗教与道德密切结合、相互渗透的产物,其根本目的是服务于神学教义。它与世俗道德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宗教道德的社会功能具有双重性,即:神力制裁功能与自我制裁功能;调节功能与抗争功能;杀戮功能与补偿功能。在人类历史上,宗教道:德也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自身的形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10.
毕传平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0(4):38-39
宗教与道德,特别是社会主义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不同形式,他们相互区别,相互对立,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从总体上说宗教不是一种道德的力量,但宗教道德的某些内容与社会主义道德并不矛盾,在一定条件下还能发挥有益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宗教伦理是宗教学与伦理学之间的一个边缘交叉研究对象,但有人认为,“宗教无道德”,本文从宗教、伦理的本义及人的神性与人性来讨论宗教伦理与世俗道德之间的辩证互动关系,认为宗教伦理是我们当今进行现代世俗道德建构时必须加以活化的一个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2.
文艺与宗教关系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景山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
宗教是人类文化现象之一。马克思曾把宗教看作是人类头脑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这说明在宗教的产生与发展的历程中,反映着人类精神对外在世界的异常复杂关系,可以构成对人类文化精神本质的某种说明,而在人类思维史上这种说明并非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在宗教的发展过程中,从形态上我们可以看到:原始宗教、中世纪的道德宗教和十九世纪末出现于自然科学中的宇宙宗教。这三种宗教形态的存在方式,可以归结为两种,一是以主体感觉(宗教观念、态度和情感)的方式存在;二是以教义(信条、规范)、教会(社会关系实体)的形式存在;而“万物有灵 相似文献
13.
关于道德失范与道德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春林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经济变革必然引起人们对传统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的重新审视与抉择;要重视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过程对道德建设的影响;新生一代道德下降的直接原因在于教育的失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础课是社会公德教育 相似文献
14.
15.
江畅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在道德与幸福这两大伦理学问题上,一些伦理学家强调道德,把道德作为个人和社会的终极追求目标。本文认为,道德不是幸福,不能把道德作为个人和社会追求的终极目标。个人和社会的终极目标只能是幸福。以幸福为终极目标,更符合人的本性,更符合人的整体需要,更符合社会的使命。道德是人们追求幸福的社会条件,对于幸福来说只具有工具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宋华锋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3):32-34
任何执政者都要与宗教打交道,世界上许多事都与宗教相关。新时期,我们需要以新型的执政意识审视宗教功能,以现代的思想观念去研究科学合理的政教关系。当代,社会转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社会转型带来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转变,造成了激烈的价值矛盾、冲突和现实失范等。当今,培育人文精神是调适价值观念冲突的有效武器。宗教属于信仰范畴,回答人们用理性无法解释的人生根本问题。在转型时代的欧洲,康德的宗教哲学思想对欧洲大陆有着积极的建树,探讨其人文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孙英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3)
关于宗教的几个问题孙英(中央民族大学德育教研室)一、宗教概念西文宗教“religion”一词,源自拉丁文“religare”或“religio”:前者意为“联系”,指人与神的联系;后者意为“敬重”,指人对神的敬重。①中文“宗”,本意为尊崇祖先神灵:“... 相似文献
18.
聚焦“科学与宗教关系”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于祺明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11-14
近年来"科学与宗教关系"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这本是件有意义的事情。但是,其中却表现出一种不容忽视的倾向:回避科学与宗教的本质区别,扭曲科学蓬勃发展迫使宗教不得不改变教义内容的事实,反而大谈寻求科学与宗教的互补与融合,甚至吹嘘宗教可以指导科学的发展。本文指出了这种倾向的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19.
孙振玉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1992,(2)
王岱舆所处的明朝末年,正是我国回回民族发展史上发生若干重大变化时期,其中,包括民族意识形态方面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毫无疑问,王岱舆作为一位回族群众中少有的经儒兼通的知识分子,曾以推动这一变化为自己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20.
李东清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4):26-31
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一种古老而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宗教的起源和发展不仅与社会政治问题密不可分,而且对社会政治问题也具有重要影响。二者在长期的合作与共同发展过程中,既形成了特定的结合形式,也体现出了一定特点。学者们对此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