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素德  张倩 《理论界》2011,(5):56-57
群体性事件频发,现有的调控手段失效,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为此,笔者在文中分析群体性事件形成的法律原因,反思群体性事件的法律定位,探寻群体性事件的法律规制之路,以期对相关部门防范和处置群体性事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转型期,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凸显,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治安秩序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群体性事件的成因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众多方面。而法治因素则是诸多成因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主要体现在:公民权利的法律保障机制不健全、法治的社会基础薄弱。  相似文献   

3.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把"双刃剑",既可能引发破坏社会秩序的集体行动,也可能成为网民和政府沟通的桥梁。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不应带有贬义,笔者客观界定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说明其宏观意义上的本质是社会监督形式,微观意义上则是公民表达权的形式。网络群体性事件在参与主体、关注事件、参与方式、产生影响等方面具有特殊性。所以,网络群体性事件应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途径加以疏导。在此重点探讨疏导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法律路径。  相似文献   

4.
段惠方  焦辉 《南方论刊》2011,(12):64-65,56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是影响校园正常的教育、管理、生活秩序的破坏性事件,其不仅具有群体性事件的一般特点,还有着组织性、冲动性、传播性更强的特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也有能力预防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文章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导向、凝聚、保证、调节等功能,提出了依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预防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在公法学视野中,群体性事件的有效化解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但又是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难点和突破121。在公法学视野下寻求善治之策主要包括:科学权力观是消解群体性事件的思想基础,公共决策民主是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制度保障,信息公开是化解群体性事件的关键之策,创新基层经常性社会管理是防范群体性事件的长效机制,社会预警机制是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必建机制,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化解群体性事件的有效举措,培育和谐法治文化是遏制群体性事件的基础工程。此外,成功解决群体性事件痼疾还涉及多部法律的制定和修改问题。  相似文献   

6.
全球金融危机加剧了我国固有的风险和矛盾,群体性事件将在今后在一段时间内呈多发和频发之势.法治是防范和化解群体性事件的根本途径,而实践中的主导思维和很多做法却偏离于法治之外.为此应加强相关法律机制的建立,尽快将群体性事件的治理纳入法治轨道.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处于高发态势,由于群体性事件的防控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针对表象研究所采取的措施不足以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深入分析产生的根源才能有效遏制群体性事件的发展势头。在此从群体性事件的外部特征入手,层层分析,揭示了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本质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措施,它对缓解社会矛盾,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转型社会的过渡性、阶段性和不稳定性特征导致了群体性事件的频频发生。从法社会学的视角来看,群体性事件的本质是发生在风险社会中的一种集群行为。风险社会是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根源,集群行为是群体性事件的本质特征。我们应当明确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和特点,从而确定群体性事件的应对原则和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9.
"小事件演化成大危机"是目前我国很多群体性事件发生和演化的共同特征,这一现象在表明群体性事件具有特定的发展演化机理的同时,也反映了政府部门在应对群体性事件过程中存在明显缺陷和不足。在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可揭示出群体性事件的链式演化特征,并构建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价群体性事件应急能力和提升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水平提供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农村群体性事件原因分析及处理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群体性事件是我国农村现阶段利益冲突、矛盾激化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法律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并且与农民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密切相关。辨证地认识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功能,是正确处理农村群体性事件的一个重要条件。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处理在坚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和"稳定压倒一切"的总原则的前提下,还应当遵循积极预防、及时化解矛盾,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依法处理,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等原则。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3,(11):137-142
近年来,我国频发的反对垃圾焚烧厂、PX工厂建设引起的邻避冲突类环境群体性事件,印证了风险社会理论的一些重要论断。从社会学角度观察,民众的风险认知受到了风险认知规律的影响,垃圾焚烧厂和PX工厂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中均遭遇了社会学中"风险的社会放大"、"污名化"的过程,而群体性事件本身也吻合了"乌合之众"的群体行为特征,民众借助群体性事件表达得更多的是政治意愿,而非法律上的权利诉求。政府应树立风险管理思维,注重风险决策中的信息公开、信息交流与信息传播,妥善解决利益冲突,树立政府权威,并促进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法治化解决。  相似文献   

12.
目前,对于涉农群体性事件的多数研究是从经济、政治、文化层面进行的,而从法治角度进行全面分析的较少.以法治为视角,可以诠释涉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法律缺失和不完善,农民权利意识的增强和法律知识的不足,行政机关不依法行政,司法救济渠道不畅是涉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法治原因.化解涉农性事件的法治路径应从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制定和完善涉农法律法规、畅通司法救济途径、严格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如何有效地应对和处置群体性事件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群体性事件的实质是多元利益群体间利益矛盾和冲突的一种表达,要想从源头上阻断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必须实行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4.
张倩 《理论界》2013,(12):105-107
当下,群体性事件的频发表明我国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已进入高危时期,现在的调控手段已经不能够应对当前的群体性事件,必须设置相关的法律程序和相应的制度保障,才能满足日趋多元和开放的利益诉求。因此,厘清多元利益诉求的正当性,阐明“群体性事件”本身的常态性,进而界定非暴力表达方式的合法性,便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更为有效和现实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5.
对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是正确处理民主与专政的关系问题的具体体现。作为人民民主专政工具的公安机关认真研究和准确掌握群体性事件的成因、特点、规律以及对策,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正确区分群体性事件的性质种类是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前提 根据目前对发生在吉林省群体性事件的调查统计分析,我们可将群体性事件划分为两种类型:即群体性事件和群体性突发事件。1.群体性事件 凡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不带有任何政治目的的,为了谋求部分人或集体的权益…  相似文献   

16.
谣言在群体性事件中的生成和消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性事件中往往会充斥某种谣言,谣言是一种未加证实的传闻,它对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起到了激化和点燃效用。谣言之所以能在群体性事件中盛行,主要源于转型期间特殊的社会情势激发了民众对政府和社会的不满、民众的从众心理以及事件本身的起因,深究之,民众不加辩解地选择相信谣言并参与到群体性事件中主要是为了实现某种利益诉求的表达。要想消解群体性事件中的谣言,除了及时客观全面公布真相和排除涉事一方对群体性事件的调查和公布权利之外,还要对造谣者和恶意传播者给予法律手段上的规制,更要依赖于社会公平环境的形成和公权力运行的规范。  相似文献   

17.
群体性事件发生之前没有经历一个司法控制的过程,是当前的一个普遍现象。这种司法闲置现象的产生,既在于法院难以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的目标而功利地拒绝受理复杂的群体性纠纷,也在于群体行动者对司法公正失去信任而理性地选择放弃司法。消解司法闲置、阻止一般纠纷向群体性事件发展,需要支持司法的自主性运作、完善群体性诉讼和公益诉讼制度、强化司法终结纠纷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群体性事件是一个全球性难题,西方学术界已有100多年的研究历史,形成了以Le Bon为代表的心理学传统和以Olson为代表的经济理性人传统。文章对过去10年西方学术界关于此一主题的研究作了细致梳理,分析了西方群体性事件的三种主要类型和区分标准,对西方群体性事件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的发展脉络作了简要回顾,探讨了西方学术界关于群体性事件的测量方法和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群体性事件报道是我国新闻界近年来展开的一个新兴报道领域。本文主要对2008年以来的群体性事件报道作了回顾与反思,分析了群体性事件报道存在的局限及其原因,提出了改进与完善群体性事件报道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20.
群体性事件概念之名实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群体性事件是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产物,这一概念已经不能反映事件本身的真实内容。绝大多数群体性事件实质是维权事件,反映了人们对宪政的诉求。把群体性事件改称群体性维权事件有利于解决公民与现政权的矛盾、维护宪法权威、促进社会和谐、顺应时代潮流和充分总结以往社会主义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