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接上期)赴西藏作调研西藏是我国的一个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都有很大特点的民族自治区,与印度、尼泊尔等4国接壤。做好西藏工作,对维护国家统一,保卫祖国西南边疆,实现国家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重要意义。1965年10月1日西藏自治区成立。党中央和国务院特派中央代表团前往参加庆祝活动。10月初在拉萨地区的活动基本结束后,我受中央代表团的委托,以分团秘书长的身份前往阿里参加慰问活动。阿里是西藏海拔最高的地区,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候寒冷,全地区3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3…  相似文献   

2.
十世班禅转世灵童在拉萨掣出据新华社认定十世班禅大师转世灵童的金瓶掣签仪式,1995年11月29日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大昭寺释迦牟尼像前,严格按照藏传佛教仪轨和历史定制举行。西藏那曲地区嘉黎县6岁男童坚赞诺布中签,被认定为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转世真身。国务院...  相似文献   

3.
2010年1月18日,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了对口支援西藏建设延长到2020年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党中央、国务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西藏发展,维护西藏稳定采取的重大战略举措,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边疆地区稳定发展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2009年4月20日,西藏墨脱公路正式开工建设。墨脱,这朵"隐藏在喜马拉雅山脉东端的莲花",将在3年后正式结束其"全国唯一不正式通公路的县"的历史。正式开工的墨脱公路,从西藏波密县扎木镇直达墨  相似文献   

5.
全国支援西藏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1994年7月中央召开了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福建、广东对口支援西藏林芝地区。1996年11月,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安排,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回族自治区。支援西藏福建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和部署,把支援西藏作为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不折不扣地完成中央交给的各项工作。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福建省第一期援藏工作成效显著,各项工作走在援藏各省市前列,并树立了朗县这面援藏红旗。第二期援藏工作正在全面展开。福建省委、省政府从…  相似文献   

6.
<正> 湖南省教育援藏工作是从1974年开始的。当时,只是选派优秀教师赴西藏支教,主要担负中学教育教学工作和培训西藏教师。1985年后,遵照国务院指示精神,又在岳阳市一中开办了西藏初中班。1987年国务院召开了第二次援藏工作会议,明确湖南对口支援西藏林芝地区。随着援藏工作的不断深入,我省援藏范围扩大,项目增多,目前已涉及到经济、科技、教育、卫生等各个领域。教育战线主要有四个项目。  相似文献   

7.
郭军宁 《民族研究》2001,(3):104-105
20 0 1年 3月 1 6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研究》编辑部和民族历史研究室共同举办了庆祝西藏和平解放 5 0周年专题学术座谈会。中共中央党校、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等长期从事藏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共 2 0余人 ,畅谈了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意义、西藏 5 0年来各方面建设的成就及经验教训 ,庆祝西藏和平解放 5 0周年。民族研究所所长、《民族研究》主编郝时远研究员主持会议并说明了举办这次座谈会的必要性。他说 ,1 95 1年 5月 2 3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正式签订了《关于…  相似文献   

8.
《民族大家庭》2020,(5):5-5
2020年9月1日,湖北省民宗委党组书记、主任马萍主持召开省民宗委党组(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研究贯彻落实举措。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全面总结了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的工作成绩和经验,深入分析了西藏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深刻阐明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和方针举措,是指导新时代西藏工作的纲领性文献。  相似文献   

9.
同志们:庆祝和平解放西藏协议签订30周年大会,现在开始。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原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到现在已经30年了。30年来,西藏的社会面貌、政治面貌和人民的精神面貌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天,我们在祖国首都隆重集会,同西藏人民一起纪念西藏和平解放这个美好的节日,是很有意义的。我代表中共中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向西藏人民和在京的藏族同胞致以热烈的祝贺和慰问!向同西藏人民一道艰苦奋斗,努力工作,  相似文献   

10.
2009年1月18日至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西藏跨越式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会议全面总结西藏发展稳定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深刻分析西藏工作面临  相似文献   

11.
廖杨  杨志群  张木明 《民族学刊》2021,12(1):73-82, 92
2019年至2020年初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造成了重要影响。在这场"大灾大难"面前和持久的防疫、抗疫、战疫实践中,全国各族人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文化认同意识得到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在中华传统文化和新媒体、自媒体和融媒体的作用下辐射汇聚,形成合力,使得中华民族向心力、聚合力、凝聚力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党和国家在这场防疫、抗疫、战疫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营造健康和美世界的实践中向全世界提供了"中国声音""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强音,为民族精神的时代性和时代精神的民族特征赋予了全球化时代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12.
试论杨再思其人及其信仰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湘、黔、桂、渝、鄂相连地带侗族、苗族、土家族等民族的部分群体中,杨再思被当作杨姓祖先加以崇奉,称为飞山圣公。本文考查和对比有关资料,论证以十峒首领和诚州刺史形象出现的杨再思史无其人,他只是宋代以来飞山地区杨氏在家族传说中首先创造出来的精神领袖和宗教形象,这个形象后来又被历代地方官员加以利用并不断粉饰,最终演化成我们今天知道的飞山圣公。  相似文献   

13.
崔榕  赵智娜 《民族学刊》2021,12(8):1-8, 120
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华文化认同是整合、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力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程中,各民族文化认同得以萌发并日益浓厚,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主线。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守望和传承中华文化,中华文化认同得到了巩固和增强,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整合机制。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应当紧紧围绕增强各民族中华文化认同来展开,促进各民族强化中华文化符号认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中华民族历史记忆,促进中华文化仪式的传承与创新,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团结的强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华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公共记忆,是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重要基础。文章通过分析相关个案,阐述了从个体记忆到各民族集体记忆与各民族共同体认同,再到现代中国社会的公共记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路径与机制。从公共记忆的视角出发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形成过程与机制,可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和中国的民族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西方族性与多元文化主义原理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族性理论是民族理论的外延性概念,与以往西方民族理论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显著的不同点。批判种族主义和同化主义对族性所强加的片面性,同时以生物学原理去思考它所包含的本质特征,诠释人们对它执着性的自然原理,并将其视为可变的概念来置于多元文化主义原理中,试图揭示其合理性和适用性内涵。进而对多元文化主义原理的普遍性和合理性作为伸展理由,又以实证的办法对它的可能性和限界性较为详述的同时,罗列出多元文化主义制度的各种模式,并把它们视之为解决种族、民族、族性问题的理想方案。  相似文献   

16.
张瓅尹  何嘉豪 《民族学刊》2021,12(8):19-27, 122
新媒体生态颠覆了人们媒介接触的方式并继而影响其现实认知的建构。具体到民族认同,基于新媒体产生的云族群已经呈现出和原生族群产生发展完全不同的建构逻辑,且这种逻辑可以为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所用。对两大央媒新媒体平台相关内容的框架分析显示,现有内容在价值引导、制作质量上有较大优势,但在内容数量、跨平台适应性和内容多元吸取与传播上尚待加强。需具备基本的在场意识和把握有效浸润的人文核心及传播架构。  相似文献   

17.
18.
花儿作为一种民间文艺,也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花儿产生于西北高原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是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本文试图通过对花儿民歌的缘起进行民俗学、人类学层面的解析,进而展示花儿民歌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美国联邦政府以及其他相关部门为改善黑人等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状况提出的平权措施的起源、发展、效果以及社会对实施平权措施的反应.由于此项措施基本是以对公共教育的民主设想为基础的,所以其取得较明显效果是顺理成章的.  相似文献   

20.
杨胜才  余凤 《民族学刊》2021,12(4):10-17, 11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认清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机遇期、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命担当的大局大势,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华优秀文化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独特优势,以“中华民族一家亲”立标,以“两个共同”筑梦,以“三个离不开”聚力,以“四个自信”强基,以“五个认同”凝心,形成常态长效的发展定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