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乾嘉时期著名诗人和诗歌理论家张问陶,写诗论诗皆主性灵。张问陶无论诗专著,其诗学思想主要通过以诗论诗予以反映。他的论诗诗弘扬光大了戴复古开创的论诗诗重阐释理论的传统,揭橥其性灵诗学观,又兼及衡量历代作家。考察张问陶的论诗诗,可整体把握其诗学理论,也有助于对清代性灵派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王世懋名列明代后七子复古格调派,因此一直被视为"宗格调"或曰"格调派的转变者".但细究其<艺圃撷余>所反映的主性情、求发展变化、倡独创、重神韵等诗学主旨,表明他是格调派的蜕变者,其诗学观不属于复古格调派观点,而是与其后的明代公安派及清代性灵派的性灵说思想相通,亦是明代神韵思想向清代王士禛神韵说过渡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3.
清代性灵派人数众多,诗人身份、阅历、才情乃至性别都有差异,但既然归属为同一诗歌流派,其主要成员或多数成员在创作上必然具有共同之处。表现在内容方面则有抒写风雅之怀、狂放之性与真挚之情、闲适之趣等共同意旨。本文专论抒写真挚之情与用适之趣两方面,这是性天派诗内容意旨最重要的部分。这两个方面与性灵诗人的诗学观以及生活方式、生活地位等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袁枚性灵派在国内正负面影响之大,是清代其他诗歌流派所无法比拟的。而且其影响远达海外,至少在日本产生广泛的反应。当然这主要表现在袁枚、赵翼等少数性灵派代表人物身上。虽然限于各种条件,尚无法全面系统地描述性灵派在日本的反响。但就笔者所见的资料,及中日学者有关论文中提供的资料,(参见王晓平《江户折衷诗派的论诗诗》,《中国诗学》第四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竹村则行《袁枚论诗绝句与赖山阳绝句》,《中国典籍与文化》1992年第二期。本文引证日人资料多见此二文,谨表谢意。)ill以梳理阐释,亦可管中窥豹,见袁、…  相似文献   

5.
清代性灵派殿军张问陶,其性灵诗既继承了性灵派前辈袁枚性灵诗之精髓,又因身处衰世及独具个性而使其诗作具有新的意蕴与特色。张问陶性灵诗以表现其狂放的个性、忧时伤世的忧患意识,以及抒发伉俪情、手足情、朋友情.还有描写寄寓性情的山本诗为主要内容,显示出沉郁、空灵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6.
袁进 《社会科学》2003,(4):100-107
清代中期的“神韵”、“格调、”“性灵、”“肌理”代表了清代具有自己调和特点的诗学理论,其中显示了清代诗学的文学史观。道义格调、个性才情、学问修养大致是清代学人思考诗学的三个主要方面,这也形成了他们对诗史的观照特点。“唐宋之争”、“古今之争”等一系列对文学史看法的争论,往往都源于他们各自不同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7.
清代中期诗坛袁枚等人倡导的性灵说是以强调人的“情欲”为主要内容、以“生趣”为特征的。这不仅与晚明的性灵说一脉相承,也与以王阳明哲学思想为基础的李贽的童心说一致。性灵派把诗人看作是领悟宇宙万物与“神”相通的圣者、智者,他们轻视“六经”,重视创作的主观精神,此乃轻视知识的王学传统在文学领域中的折射。“性灵说”的出现是王学在清代诗坛的复苏。  相似文献   

8.
岳进 《北方论丛》2012,(3):16-20
从格调派独尊盛唐、推崇格调到性灵派倡导性灵、打破格套,在性灵与格调对抗的诗学语境下,明代诗选作为重要的批评方式和传播媒介,也参与不同流派与观念间的诗学论争,并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古今诗删》、《诗归》等具代表性的选本进行分析,发现它们之间既有对抗性,在才情与气格、大家正宗与无名之家等方面的评选差异,同时又存在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3,(9):86-91
明代中后期诗学思潮此起彼伏,各种诗学流派党同伐异,迭相更替。作为一种易于传播和接受的诗学批评方式,唐诗选本大行,成为各派借以标榜自我、攻击异己的诗学实践。与前代唐诗选本相比,李、杜在明代唐诗选本中得到空前的重视。选家对于李、杜各体诗歌的选录与评点,可以说是明代各诗学流派,尤其是格调派与性灵派审美思想、诗体观念的碰撞。  相似文献   

10.
性灵诗歌是近年清代诗歌研究领域的热点。文章通过分析性灵派谱系的理论缺陷指出袁枚诗派影响力被高估的现状,继而从如何处理文学史上个人与宗派关系的角度提出:在清代性灵诗人个案研究尚不充分的情况下贸然就宗派立论,容易陷入认识上的误区。鉴于此,建议将这一时期提倡自由抒写,反对形式主义诗风的诗人统称为性灵诗人。至于他们各自的流派归属,可以存而不论以待来者。  相似文献   

11.
作为乾隆末、嘉庆前期诗坛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的诗歌批评家,法式善诗学对袁枚性灵诗学的修正,对当代诗歌历史的记录及对女性诗歌的观照,代表着当时诗学的主流倾向.在这个意义上,法式善的诗学可以说是体现了乾隆诗学向嘉、道诗学过渡和转型的典型个案,在清代中叶的诗学转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袁宏道“性灵”诗学的核心是对“新声”的标举,前后经历了由魏晋“新声”向时兴“新曲”的转变。袁宏道早期作品《敝箧集》接武魏晋“新声”,反映出以折衷、调和的方式改良复古派流弊的积极尝试。其取径虽不出复古派畛域,却力图弥补其取“格调”不取“声情”之失,以及由此造成的诗歌“性灵”不足之弊。入吴后,袁宏道对“新声”的关注由魏晋转向今人时曲,选择以《劈破玉》《打枣竿》等闾巷新声作为取法对象,以“今”驳“古”,却不可避免地出现“泥今之过”。袁宏道诗学策略的前后调整,与其吴中经历的赏曲经验密切相关,既是应对复古诗学话语权力的求变之策,也是晚明宗尚“新声”文人趣味的典型体现。  相似文献   

13.
在有清一代近三百年的时间内,其诗歌成就可谓引人瞩目。具体说来,诗人灿若群星,各呈长才;流派继起更迭,左右诗风尚于一时;作品卷峡浩繁,惠泽后世者多多。显而易见,对清代的诗坛状况进行研究探讨,将生发出重大而又深远的当代意义。但是,长期以来的情诗研究,虽然取得了较大成就,却在某些地方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甚至是空白之处。这和清代诗歌在整个古典文学史上的地位极不相称。具体到声名最为卓著的清诗流派性灵派而言,就基本属于这种情况。值得欣慰的是,王英志著《性灵派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一书出版行世,大大弥…  相似文献   

14.
格调作为中国诗学重要的术语被明代复古派发挥使用,本身与文体关系密切,不仅是体的特征,而且也是体发展变化的表现,通过还可以辨析体之间的差别。同时代的另一重要诗学概念性灵却与体无关而与心学思想有关,比较二者差异,可以看出诗学术语的选用与特定文化精神内在的一致性。同样,与格调比照,诗学概念神韵与体关系也不大,却因而摆脱了诗体的束缚,成为更高位的诗学概念。  相似文献   

15.
<正>竟陵派是根据其代表人物——钟惺和谭元春的籍贯而命名的一个诗学流派。它源出于"性灵派",但由于对后期公安派的矫枉过正是不认同的,便独树一帜,以纠正公安派的流弊,调和七子与公安派。竟陵派大约兴起于万历的最后十年间,影响则延及明末甚至是清初的文坛,主  相似文献   

16.
移晚明诗学之风气的竞陵派选本《唐诗归》对李白诗作出了“于雄快中察其静远精出处”的重新解读:对其雄快风格加以辨证品评,独取其“雄”、“厚’’兼备之作;从调“厚”、情“深”、境“幽”、法“严”等方面阐释其静远幽微之境;反映了李白诗在晚明“复古”与“性灵’’两大诗学潮流之论争及汇融中,继续经典化的特殊表现;促成了李白诗的丰富内涵、风格及体裁在清代的全面接受,对深入认识明清之际唐诗学的转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杨万里不仅是南宋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理学家。其创作中所体现的“性灵”文学思想是宋代理学向心学转化过程中的产物,因而既具有“性灵”诗学理论的一般特征,同时又有着独特的诗学内涵及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沈德潜、袁枚都是一代诗家,他们作为清代诗界四大派中格调派和性灵派的代表人物,有着众所周知的重大分歧和对立。但是,作为真正的诗人和诗评家,沈袁在诗学观念上的分歧并没有抹杀他们在内在层面上的某种一致性或契合。笔者认为,能够从相互争论的诗论中找到一种彼此双方都倡导的东西或隐含的观念将是十分有意义的,从差异中寻求趋同,这种共同往往具有特殊的深刻性和普遍性。笔者经过考察,在沈袁诗论中找出他们在诗歌艺术情感的倡导上归于一致的结论。拈出情感这一概念,看来过于一般,无甚新意,但对沈袁二家诗论的分析,我们却可以见到诗歌艺术的情感以一种整体结构的形式  相似文献   

19.
朱学东 《云梦学刊》2005,26(6):82-86
唐代丰富和发展六朝性灵说,构建起以性灵为本体的诗学理论,极大地丰富并深化了唐代美学范畴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20.
晚清四大词人之一的况周颐承继了常州词派比兴寄托的传统,提出了"身世之感通于性灵"的寄托理论。他强调性灵与寄托的浑融合一,提倡来自性灵,不能自已,自然流露的寄托。况周颐寄托论是以性灵为本的,它与常州词派寄托理论同形异质,是对常州词派寄托理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