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彩题目]你足不出户,就可以徜徉名山大川,漫步小桥流水,欣赏大漠风光;你可以穿越时空,和李白举杯邀明月,与李商隐共剪西窗烛,和李清照泛舟西湖……,你可以手执一杯香茗,品味诗经的飘逸,汉赋的凝重,唐诗的瑰丽,宋词的婉约,元曲的细腻婉转……你足不出户,就可以放眼纷繁的社会,关注多彩的人生,沉醉于精彩的影视作品,与书中的人物共欢乐,和观实生活同甘苦,……你观察,你思考,你体验,你欣赏。语文就是那“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时时可以学语文,可以说生活就是一部大写的“语文书”。可以说,正是有了阅读,有…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这段话明确指出了中学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教学目的。 语文课中的“文道统一”是指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二者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根据语文课具有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完美统一的特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以下八种方法进行思想教育。 (一)范文朗读感染法。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广泛,知识丰富,体裁多样。书中典雅的诗句,脍炙人口,使人赏心悦目;清新的散文,沁人心脾,使人心旷神怡;优美的小说,扣人心弦,使人如醉如痴。教师以情感人的朗读能收到使学生艺术上受感染、思想上受教育的效果。尤其对一些抒情色彩浓厚的散文和诗歌,从不放弃用朗读教学感化学生的良机。如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教师一开始朗读时就用悲恸、敬仰的语调把学生引入一种思念、缅怀总理的意境。而当读到“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呀,你在哪里?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你的人民想念你!”时,教师的感情达到顶峰,眼泪止不住流下来,此时学生也动了情感  相似文献   

3.
大礼谨悉。您的尖锐的质疑——关干中学语文教材中反映大跃进时期(即三年困难时期)的一批散文是否是真实,即是否是“瞒和骗”的问题,使我们思忖良久。您说,你是一位刚走上中学讲坛的青年教师,又喜爱文学、善于思考,当你读过《初恋的回声》、《心曲》,读过张贤亮的《绿化树》,这些小说反映的生活同是大跃进时期的生活,为何与中学语文教材里的散文描写甘苦迥异、完全两个样?《初恋的回声》里的周冰要向别人借四两饭票,还踌躇再三不敢启齿,借多了担心还不起;《绿化树》里的章  相似文献   

4.
能写合格的记叙文是新课标对高中生写作的一项基本要求,那么,学生如何才能提高记叙文的艺术性呢?一、剪下鲜活的“绿枝”记叙过程中,如果面对话题,能从自己的生活丛林中敏锐地剪下根根“绿枝”,呈现在阅卷教师面前,必将让教师眼前一亮。话题“家居”要求大家捡拾家庭中令人回味的生活“枝叶”,展现家居的情趣,从而体悟父母的情怀。可有的同学说:“在家,我就是喝奶、吃饭、写作业、睡觉。我写什么?”有的说:“我父母整天唠唠叨叨的,烦人!”家居生活难道就那么单调乏味?父母真的总是以对立的姿态出现在你面前的?不妨这样思考:当你回家,父母接…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源自生活.语文课程改革离不开对语文知识的梳理与实践,而在语文课程科学化进程中,其理论与实践又面临诸多问题.现象学作为审视语文课程的思维手段,在“还源”语文生活中又建立了新的语文知识观.首先从“自我与生活”范畴来解读语文的生命性,再次从语文的“语与文”关系中指出“道”就是开口讲话;再次从“世界与生活”的意境中来构建语文世界中的意向性;最后从“境界”中来指明语文的纯粹意义在于构成“域”,正所谓“象外无象”,才是语文生活的全部.  相似文献   

6.
创新教育为新世纪的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气象,也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它要求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抓住中学生思维活跃、敏捷、表现欲强,以及喜欢标新立异等特点,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就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谈谈个人的观点。(1)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起主导作用,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的导入课文,使…  相似文献   

7.
一、作文试题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独木不成林/只有千树万树齿相依,才有那阵阵松涛/一花不成春/只有千朵万朵压枝低,才有那满园春色/滴水不成流/只有千点万点长聚首,才有那万顷碧波/亲爱的同学,生活又何曾不是如此/生活正是因为有了你,有了我,有了他/有了你、我、他的和谐相处,才五彩斑斓。要求:(1)根据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拟题目写作;(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字数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二、试题解说题干中明确要求“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所以文中“我”的地位必须突出,即使写…  相似文献   

8.
(1)社会生活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既是目标之一,又是途径之一 《语文教学大纲》(高中部分)指出,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现有的语文教学较为重视教授学生知识,相对而言,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及对生活的品评能力则略显不足。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语文教学不仅仅去把握“文学是人学”的含义,更应尽力克服教学中往往内容单一、视野狭窄、就事论事、远离社会时代、不食人间烟火的现象。 由于最具生命力的语言来自现实社会生活,文学又是现  相似文献   

9.
小朋友,你听说过题目中的这句话吗?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的记性再好也要经常动笔。那么,我们在学习中该动笔做什么呢?我们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除了用心记忆,还应该抄一抄,这样可以加深理解,使记忆更深刻(kè)。背诵(sòng)过的诗文,学过的成语,如果能动笔写一写,就会记得更牢(láo)固,当然就可以做“语文竞技场”中的闯关小主人了。无论在什么时候,都留意记一些对联(lián)、歇(xiē)后语、谚(yàn)语等,把这些归类抄写在本子上,天长日久,你会拥有一个丰富的资料(zīliào)库。生活中看到了感人的场面,读到了动人的故事,产生了新鲜(xīn xi…  相似文献   

10.
《温暖》(五年制语文小学第三册第2课)一课中,最后一句是:“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为什么“深秋的清晨”会有“春天般的温暖”呢?这是因为清洁工人在“天快亮”的时候,看到“敬爱的周总理走出人民大会堂。”知道他“又工作了整整一夜”,在寒冷的夜晚,和自己一样,在为人民辛劳,心里感到“热乎乎”的。他更为感动的是,敬爱的周总理“紧紧握住”他的手,对他表示“亲切”的慰(wèi)问:“同志,你辛苦了,人民感谢你。”这真诚的感谢像一股(gǔ)暖流,使清洁工人“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这是领…  相似文献   

11.
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基本尺度。在中考语文试题中,作文占有40%的大比例分数;按素质教育的要求,作文素质更是语文素质的重要体现。然而,作文教学的现状却令人忧虑。在作文教学中还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一些误区。如只看重作文方法的指导而淡化生活的积累;只专一练“写”而忽视“听”“说”“读”的训练;只偏重谋篇布局的指导而弱化语言训练……诸如此类的做法束缚了学生作文的手脚,从而导致:一写作文学生就叫苦连天,抓耳挠腮、绞尽脑汁也无济于事,勉强挤出来的文章:  相似文献   

12.
语言史资料表明:“尢”为同形字:一音读“you”,为“尤”的异体字;一音读“wang”,为“尢”的异体字。姓名“尢列”中姓氏“尢”,依照“名从主人”的原则当读“you”,而只根据语文辞书和文字自身的音义状况则无法确定其音读。对“尢列”之“尢”音读的探讨表明,适当关注语用规律、原则,可以提升文字、辞书知识在日常语言生活中的作用与效度。  相似文献   

13.
吕叔湘先生在他的《语文常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里提出了“汉字、音节、语素形成三位一体的‘字’”的理论。这个理论侧重谈“字”(汉字),本文侧重谈谈汉语语素问题。  相似文献   

14.
作文试题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个做人处世的问题,这就是“自我与他人”“。自我”与“他人”之间演绎出多姿多彩的生活;它展现的是交往的过程、情感的聚焦、利益的取舍、思想的撞击……面对这一人生课题,你或许有过切身的体验,领略过其中的幸福与欢乐、苦闷与彷徨,而产生心灵的冲动与震撼;你或许有过思索与探究,迸发出洞察的火花,形成独有的见解和发现;你或许有过情感与理智的交汇,酿成富有诗意的憧憬和遐想,引发许多的感慨……请你打开思路,从生活和思想的积淀中,撷取有意义的题材,以“自我与他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  相似文献   

15.
【作文试题】 日历是生活忠实的记录,我们的每一天都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日历具有生命感,当你翻过一页时,你是否已将难忘的昨日珍藏于你的生命史?当你翻过一页时,你是否明白鲜活的今日需要你去填补?当你翻过一页时,你是否意识到,美好的明日等待着你去创造?让我们伴随“日历”将人生岁月谱写成水存的诗篇。  相似文献   

16.
光和影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一位外国摄影家说:“生活中的一切,无非是光和影,当你看到一束光线从窗户射进,你要立即想到其阴影,两者不是独立存在的。”一位中国诗人说:“有人在阳光下/低着头只看见阴影/有人在阴影里/往远看全是阳光。”看来,“光和影”跟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而不同的人对此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你对这个问题又是怎么认识的?有什么富于个性的体验?请以“光和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600字。…  相似文献   

17.
思维力乃语文能力之母,是出之于先天(先验)的,而语文的研究是成之于后天(后验)的。通常,语文的能力,含“一般能力”、“特殊能力”与“综合能力”等;而语文的研究,则含意象(狭义)学、词汇学、修辞学、文(语)法学、章法学、主题学、文体学、风格学等。它们经由“形象”、“逻辑”与“综合”三种思维之牵合,使得先天的语文能力得以因与后天的语文研究接轨而一一确认,而后天的语文研究也得以因与先天的语文能力接轨而归根于生命。由此可证明两者离不开“思维力,”始终是顺逆对应、融贯为一,而形成“多”、“二”、“一(0)”的螺旋结构的。  相似文献   

18.
杨泉 《社区》2013,(21):25-25
当你为社区中老人吃饭难的问题犯愁时,“快乐老饭桌”项目可能会让你茅塞顿开;当你为暑期中小学生社区实践的事情烦恼的时候,“小小义工队’项目一定会带给你灵感;当你想为社区中爱唱戏的居民创遗条件的时候,“百姓剧场”项目也许会给你一些点子;  相似文献   

19.
宋朝著名的大慧禅(chán)师,门下有位弟子道谦(qiān)参禅多年,却始终无法开悟,为此他感到非常苦恼。有一天晚上,道谦诚恳地向师兄宗元诉说自己不能悟道的苦恼,并且请求宗元帮忙。宗元说“:我能帮你的,当然乐意之至。不过有三件事我无能为力,你必须自己去做!”道谦连忙问:“是哪三件?”宗元说:“当你肚饿口渴时,我的饮食不能填饱你的肚子,我不能帮你吃喝,你必须自己亲自去完成;当你想大便时,你必须亲自解决,我一点也帮不上忙;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除了你自己之外,谁也不能驮(tuó)着你的身子在路上走。”道谦听罢,心扉(fēi)豁(huò)然…  相似文献   

20.
大纲这样表述: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从“初步”到“基本”、从“培养”到“养成”,其中显示了初中语文教学在九年制义务教育这一整体中的“终端”目的,也蕴含着初中语文教学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通过量上的变化从而实现质上的飞跃.与其相适应,初中语文教材安排为“综合(初步)——分解——综合”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综合(初步),为实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过渡衔接提供了时间上和教材上的保证.这阶段的教学,应在启发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的同时,显示中小学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