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在近代世界历史上,俄国由封建专制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中,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一系列改革,对其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的发展,乃至于社会政治制度的演变,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这种作用的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尚有深究的必要。它可以使我们加深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把握住俄国资产阶级和沙俄帝国主义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一八六一年,俄国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由农奴制的封建社会开始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因此,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成了近代俄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当前我们探讨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问题,从中取得些借鉴和启示也不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针对俄国民粹派的"非资本主义道路"理论,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先后给予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论证了俄国资本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普列汉诺夫在与西欧资本主义社会的比较中,通过例举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论证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有力批判了民粹主义;列宁则从具体研究俄国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其特点出发,揭示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进步性,从而彻底粉碎了民粹主义的理论基础。列宁认为,俄国资本主义有不同于西欧资本主义的特殊性,只有具体分析,才能说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可能性和必然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在俄国革命道路问题上有着不同的思考。恩格斯一直认为推翻专制主义制度的革命不会成为俄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序幕 ,而认为俄国革命的重要性在于 ,俄国推翻专制主义革命的胜利仅仅是欧洲无产阶级普遍解放的一个不可缺乏的先决条件 ;俄国沿着资本主义道路的发展乃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俄国社会发展的前景只能是发展资本主义。马克思坚决反对将西欧的社会发展模式搬到俄国 ,认为俄国的村社完全可能走一条不同于西欧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斯托雷平的改革正值沿袭三百多年的俄国罗曼诺夫王朝倾覆前的最后十年,是革命民主与君主专制针锋相对的关键时期。斯托雷平虔诚地维护专制制度,希冀通过改革来维护沙皇专制统治,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斯托雷平改革客观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俄国近代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村社问题是俄国民粹派的理论核心。跨越好本主义阶段,以现有的农村公社为基础,直接实现社会主义,是“村社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俄国民粹派“村社社会主义”的设想尽管有理论上的局限性.但单就对俄国社会历史发展道路的探索上来讲,是极富创见的。事实上,其“健全而宝贵的内核”对马克思晚年的思想.特别是对马克思的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的形成也是产生了积极影响的.  相似文献   

7.
日本的近代教育改革,自一八六八年的明治维新始。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一次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意义并带有近代民族民主运动鲜明特点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日本经过明治维新的改革,摆脱了半殖民地化危机,形成独立自主的近代民族,发展资本主义,比较顺利地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建成为东方唯一一个现代化的资产阶级国家。明治维新问题,说到底,就是日本进入近代伊始的社会变革问题。从世界史来看,日本明治维新正是发生在马克思所说的世界资产阶级“建立世界市场”“这个过程看来已完成了”的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与欧美国家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改革的历史过程相比较,日本可以说是近代世界最后一个经过资产阶级改革运动而踏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日本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起点极低,比任何一个西方资产阶级国家都差得很远。明治维新前夕,国民经济中工场手工业都还不占统治地位,新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尚处在幼苗阶段。而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又是在明治维新实行改革后才正式开始的。但是,如此落后的底子,经过明治维新到明治末年(一九一二)前后不足半个世纪时间,便建成了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8.
俄国十月革命后,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提出来一个新课题,即象俄国这样一个资本主义不甚发达的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问题,它尖锐地提到列宁和俄国共产党人面前。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曾提出过许多光辉的论述,对社会主义社会也有过许多设想。但是,他们当时是处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并以无产阶级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为前提的。然而,由于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新特征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殊条件,社会主义革命首先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取得胜利。象这样的国家,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怎样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以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同时,由于苏维埃俄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又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因此,俄国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只能靠俄国人民在自己的实践中去探索。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创造性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历史的马克思主义式的考察与分析,早期的列宁阐述了资本主义在俄国发展的必然性和历史进步性的思想,即:俄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是一种历史进步,它极其有力地推动了俄国社会的前进.今天重温列宁这一思想,对于深化认识列宁资本主义发展观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对待资本主义的应有态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恩格斯晚年对近代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思考吕世荣马克思晚年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思考,近年来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兴趣,并开展了深入的讨论,但对恩格斯晚年的理论思考没有给予足够的注意。实际上,恩格斯同样为俄国社会发展道路作出了理论探索。当然,怎样评价恩格斯的...  相似文献   

11.
如何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制度国家间关系 ,是列宁当时面临的一个全新问题。对这一问题马克思没有提出更多的建议 ,因为他始终认为未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将在几个或多数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 ,社会主义很快取代资本主义 ,不存在两种制度长期共存的情况。列宁从俄国的实际和当时的国际形势出发 ,开创性地提出以和平的方式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并逐步形成了其处理国际关系的和平共处思想。  相似文献   

12.
1956年日苏关系正常化后,双方为渔业、领土等问题继续争执。1960年苏联宣布,只有美军及其基地撤出日本、日苏和约缔结后,才能将齿舞群岛等移交日本。1962年起,苏联政府又宣称,日苏之间的领土问题已经解决。但日本却坚持“北方领土”是日本固有领土。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改变中国的贫穷落后面貌,实现工业化目标;纠正党内"民粹主义"倾向,澄清党内思想;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反对独裁统治;反对封锁包围,发展边区经济等不同侧面来阐述抗战中后期毛泽东大力提倡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的现实目的性.这对我们正确认识新时期私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休克疗法"与俄罗斯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用"休克疗法"来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的过渡."休克疗法"不适合俄罗斯的国情,实施"休克疗法"后的俄罗斯,不仅没有实现经济的稳定,反而使经济遭受了强烈的震动和严重的破坏."休克疗法"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显然违背了经济转轨规律.对俄罗斯所采取的"休克疗法"进行评价,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民俗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发端于19世纪初期的德国,之后分别在德国、英国、美国、俄罗斯、日本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中国民俗学产生于20世纪初叶新文化运动时期,几经演进与波折,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走向了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50~70年代,马克思尝试用“亚细亚生产方式”来表述东方社会特殊的历史环境和发展道路,并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大胆假设。列宁在继承马克思这一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长期的斗争实践,逐步建立起落后国家、尤其是俄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崭新构想。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呈间歇性发展趋势。与此相应 ,童工的数量也呈增长趋势 ,全国各地的纺织行业中使用童工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使用童工带来诸多危害 ,为此各地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限制使用童工 ,以免丧失社会自身赖以发展、繁荣的大批合格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8.
从 1992年初始 ,俄罗斯以激进改革方式向市场经济过渡。其中激进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私有化。通过大规模的私有化 ,俄罗斯已初步建立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它从根本上决定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据此 ,我们认为俄罗斯的社会性质是国家资本主义 ,并通过对俄罗斯的新企业制度的分析探索俄罗斯的社会制度属性  相似文献   

19.
东北地区现代工业起步的基础是雄厚而独特的.东北在全球的地理位置及其地质构造与成矿过程,是其自然基础;丰厚的自然环境,长时期为渔猎游牧经济,封建社会时期很短且不典型,从而为跳跃式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现代产业提供了历史基础;东北地区的农业实质上是移民农业,家庭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发展得很不充分,主要是在外力的作用下,发展起现代工业,这即是其产业基础;沙俄和日本对东北地区现代工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始终给予重要影响,是东北地区现代工业起步的地缘环境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近年来发生在墨西哥、泰国、俄罗斯、日本的重大金融危机,指出了其对中国金融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