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直以来,青少年的攻击行为都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校园暴力、低龄犯罪等一系列事件屡增不减,更引发了对青少年心理发展问题的研究讨论。本文将就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展开研究,通过介绍攻击理论、分析攻击行为成因,总结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减少类似情况的产生,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已有对攻击的研究常常将攻击分为工具型和情感型两种,前者指将攻击作为一种获得现实报偿的手段,后者强调攻击伴随强烈情感,并希望被攻击方遭受痛苦。但是上述两类都忽略了攻击的社会意涵,难以解释基于价值规范展现的攻击行为,这类攻击行为既没有明确的报偿,也不必然伴随强烈的情感。基于对寄读学校学生的实证研究,发现表达型攻击类型的存在。对表达型攻击的讨论有助于更好地类型化青少年攻击的类型,从而提供更为有效的攻击行为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社会排斥是指个体被某一社会团体或他人排斥或拒绝,个体的归属需求和关系需求受到阻碍的现象和过程。已有研究表明,社会排斥会引发多种不良效应,如诱发个体的攻击行为。然而对社会排斥是否是因为引发情绪悲观而产生攻击行为的理论目前仍存在着争议。心理学者普遍将竞争态度分为良性竞争和过度竞争,并且认为过度竞争的个体存在着攻击他人的倾向。  相似文献   

4.
多种媒体形式广泛拓展了青少年获取信息的渠道、丰富了他们休闲娱乐的方式,但媒体中所包含的暴力内容也广为传播,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调查研究发现:总体上青少年进行休闲性阅读的时间相对较少,对于电视节目、电影和视频电子游戏三类媒体,青少年普遍存在低到中等程度的暴力偏好。男生媒体接触频次、接触时间、暴力偏好以及暴力媒体接触量普遍高于女生。青少年暴力媒体接触量与攻击行为呈正相关,接触时间、频率和暴力偏好与总体攻击倾向、躯体攻击呈正相关。为改善青少年的媒体使用习惯,提出了重视阅读的作用、采用技术手段对含有暴力内容的媒体节目进行规范,青少年需要不断丰富学习和娱乐方式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60年代,实验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对人类认知过程的研究取得巨大进展,以认知过程为基础解释人类行为的产生已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攻击行为这一人类最古老的侵犯行为也受到这一研究趋势的影响,涌现出以认知解释攻击行为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其中尤以社会信息加工理论的研究最为突出,它提出了攻击行为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式.  相似文献   

6.
同伴侵害是青少年阶段普遍存在的现象,对青少年有多方面的消极影响和危害,因此,对其重要后果机制进行研究对于同伴侵害干预工作非常重要。对764名初中生的外显侵害、关系侵害、内化问题、外化问题及学校参与情况的调查发现,有约一半的初中生报告曾经受到同伴的关系攻击和外显攻击;在控制了性别及外显侵害的影响之后,关系侵害正向预测青少年的内化问题,进而影响其学校参与情况;在控制了性别与关系侵害的影响之后,外显侵害正向预测了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进而影响其学校参与情况;初中男生比女生显著受到同伴更多的外显攻击;但男生与女生在受到同伴关系攻击的频率上可能相似。  相似文献   

7.
社会排斥是个体被他人或团体拒绝或排斥的现象。在社会排斥中,被排斥者的归属感与关系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排斥者会出现敌意、攻击行为。社会排斥是影响青少年认知、情绪及行为积极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实施排斥角度,现实排斥从拒绝、中伤和差别对待三维度结构转向网络排斥中的中伤和忽视两维度结构。而基于遭受排斥角度,现实排斥从拒绝、忽视、中伤和差别对待四维度结构转向网络排斥的中伤和忽视两维度结构。现实排斥结构向网络排斥结构演变的根源是青少年在不同情境中的人际交往特点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有神经系统发育迅速、性意识建立、心身发育不协调、自我意识发生冲突、兴趣广泛、情绪易失衡以及个体认知能力发生质的变化;青少年的心理保健应从促进自我意识的健全发展、科学地认识和对待性意识、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以及妥善处理好人际关系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期,快速成长、朝气蓬勃、风华正茂,但是,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讲,此时的心理活动逐渐复杂,青少年开始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对自我和社会充满了困惑,且对于外部环境变化较为敏感,情绪较易起伏,容易冲动。激情犯罪在未成年人犯罪中较为普遍。已有的研究,主要倾向于从社会支持、父母教养方式等外部环境因素来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因素以及有效地预防控制手段,而较少直接探讨在青少年犯罪中情绪情感调节策略匮乏或选择不当等内部因素带来的影响。本文基于对Gross情绪调节过程模型,从情境选择、情境调节、注意分配、改变认知、反应调节整个过程,初步探讨情绪调节策略选择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以及情绪调节时机选择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及其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厌学,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不是特定学生所有的,而是所有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共同潜在的问题.厌学学生绝大多数是成绩不好,但也有些品学兼优的学生,由于心理素质差,特别是学业负扫太重,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厌学会直接危害青少年的自身成长.由厌学引起的弃学,更是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预防和矫治学生的厌学行为是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