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尹西农的报告文学《中国魂》以久经战争考验,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军师的将士在对越作战中的英雄事迹为描写对象,切入对战争的描写。以上至师长,下到普通战士在战争面前表现出的大智大勇,无所畏惧的牺牲精神,谱写了一曲革命英雄主义的颂歌。  相似文献   

2.
最近,尹西农的中篇报告文学《中国魂》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张爱萍同志题写书名,杨得志同志挥笔作序。这部作品以高昂激荡韵旋律、豪迈奔放的气势,高度典型的艺术概括、细腻生动的细节描绘强烈地震撼了读者的心,发人深省,催人泪下。它标志着宝鸡的报告文学创作开始冲出潼关,走向全国。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宝鸡文学界出现了一批引人注目的文学新人,他们无论在创作观念上,还是在表现手法上,较之前辈作家均有所超越。可以说,他们是以一种新的姿态跃上文坛的,从初始创作就显示出良好的创作状态和带有一定冲击力的创作势头。在这其中,就有尹西农。我觉得,宝鸡的报告文学创作,一直是远远落后于全国报告文学  相似文献   

4.
古镇国魂     
衍荣 《中国农村》2007,(9):39-40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为了寻找放翁这两句古诗的最佳理解感觉,内心深处,就像寻找其他千古名句的感觉一样,我不知留意了多少年。这种留意找“感觉”,其实是一种心灵的寻找,一种灵感的捕捉,一种精神的呼唤,一种境界的渴求。它不同于拍电影找外景地,既没有周密的计划,也没有既定的行程,更没有某个特定的目标,完全是一种潜意识行为,其特征是常怀心中,不期而遇。  相似文献   

5.
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于1942年借在成都金陵大学举办讨论之机,系统阐释中华复兴问题,正式提出恢复国魂的主张。他从忠、孝、信义、勇侠、气节等方面阐释中国国魂的内涵,认为当时中国国魂已处半丧失状态,强调以国民个体自我提升为主要途径来恢复国魂,力图通过恢复国魂激发国民精神、提高民族自信、实现中华复兴。其国魂观具有战时色彩与实用主义的特点,呈现出超阶级、超意识形态的倾向,其中也有纠结于中西文化选择的困惑。  相似文献   

6.
人们常说,诗主情,诗缘情,诗尚抒情。就此推论,诗与爱国主义有着血缘关系。因为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意识、一种实践,更是一种赤子对母亲的情感。恰如列宁所说,它是一种“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  相似文献   

7.
太行山位于山西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北起北京西山,南至黄河北涯,纵贯北京、河北、河南、山西四省市,绵延600多公里,被称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它和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片英雄的土地,是无数中华儿女守土抗敌的铜墙铁壁。这也是一片美丽的土地,是画家、作家、摄影家们开展文学艺术创作不歇的生活源泉,是人民大众休闲度假亲近大自然的旅游胜地。近几年来,我先后三上太行山,游览参观,拜谒民族精魂,留下许多珍贵的记忆。  相似文献   

8.
十九世纪蒙古文学的杰出代表,蒙古长篇叙事散文的创立者旺亲巴勒。尹湛纳希(1837—1892),以其杰出的诗歌创作而著称。尹湛纳希的全部诗作,除一小部分之外,全部收入他创作的两部长篇小说中。这是很自然的。因为散文与诗歌相结合乃是蒙古首批风俗人情小说的最重要特点之一;而中世纪历史散文和口头故事的许多特点正是通过这些风俗人情小说保存下来的。  相似文献   

9.
春雨秋风二十年,赢来沧海变桑田。 大车滚滚循新輙,和乐洲渊易旧统。 唐史续编千万代,友情突破九重天。 黄河之水通江户,珠穆峰连富土山。  相似文献   

10.
刘章 《中华魂》2011,(3):71-71
毛泽东 高树拂乾坤,立根百姓心。 恶风吹不动,青史一昆仑。  相似文献   

11.
1976年9月9日,正是中秋节的夜晚,一代伟人毛泽东与世长辞,撒手人寰。整整30年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世界的格局也早已今非昔比,但历史并没有淡化毛泽东,人民也没有忘记毛泽东,事实还在继续证明毛泽东。毛泽东逝世以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的发展之快,变化之大,影响之巨,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但是人们不会忘记:中国的改革是在毛泽东留下的基业上开始的,是在毛泽东培养的一大批领导干部的组织下进行的,是在毛泽东建立的各项政治制度的支撑下展开的,又是在毛泽东坚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主流意识形态的拱卫下行进的。假…  相似文献   

12.
从《简·爱》中的伯莎到《雷雨》里的繁漪,疯女人逐渐走下了紧锁的阁楼,在窒息的男权社会里争取话语的主动权。相同的命运遭际,不同的反抗形式,历经一个世纪后的疯女人,在夹缝中蜕变,在蜕变中成长。她们的蜕变,揭示了女性意识由"他者"到"自我",从蒙昧到觉醒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3.
《萨迦格言》和《丹珠尔》中格言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族历史上有名的学者萨班·贡噶坚赞(1182—1251)大师的名著《萨迦格言》是一部在藏族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学名著。它不仅在藏族社会上有着极大的声望,而且蜚声中外,为国内外研究藏族文化的人们所熟知,研究介绍它的文章也不少。在不少文章中都提到萨班的《萨迦格言》和印度  相似文献   

14.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分别在他们的代表作<邯郸记>和<麦克白>中塑造了两个极有权欲和手段的女性形象.她们在作品中的合理性和现实意义以及她们的形象与"人性"大主题的联系是我们探讨这两部作品的伟大意义时必然无法忽视的一个方面.西苏等女性主义学者提出的"双性同体"理论为我们把握这两个女性角色提供了全新的理论依据和视角.  相似文献   

15.
《镜花缘》是就《山海经》所记海外人光怪陆离的形体特征 ,进行荒诞文学性的演绎。写作方式有解说式、映照式两类。旨意都是嘲谑现实社会中的丑陋习俗 ,但艺术性却有高低差异。博学家作小说 ,赖博学以成 ,又受博学之害。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和《史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史记》的可比性《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它的艺术成就是惊人的。数百年来一直烩炙人口,为百姓所喜闻乐见。其中一些主要故事和主要人物,几乎家喻户晓,尽人皆知。在中国文学史上那些数不胜数的历史演义小说中,《三国志演义》可谓出类拔萃,风格独异。何以会如此呢?对这一艺术现象,作何解释、如何认识呢?前人也曾震惊于《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觉得并非一般稗乘可比,并试图从历史上探求这一艺术巨著的成因,罗绎某些迹象以揭示《三国志演义》这一艺术之宫的奥秘。有的认为民间艺匠的艺术编构影响了罗贯中;有的认为《三国志》等丰富的史料成就了罗贯中;也有的认为元末动乱的现实促进了罗贯中,如此等等,尽管这些看法亦不无道理,但却没有揭  相似文献   

17.
《俄狄浦斯》和《麦克白》两部悲剧,虽然在产生年代上相距久远,但两剧在悲剧的人物、主题、语言和细节描写上有共同之处。同时又在人物性格的塑造、对命运观念的深刻理解、悲剧的结构及悲剧精神方面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分析宗教题材在《大师和玛格丽特》、《断头台》中的运用为切入口 ,探讨两部作品在反映现实、表现主题方面的异同 ,并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了两位作家各具特征的宗教观。宗教题材的运用 ,为两位作家开拓了新的创作领域  相似文献   

19.
李准的《李双双小传》和毕飞宇的《玉米》产生于不同的历史语境当中。两者均以女性人生为主要言说对象。对女性命运的书写表现了两位作家对现实的某种关注。前者反映了大跃进时期在“妇女解放”的呼声中农村劳动妇女的新貌,后者以“文化大革命”为背景对中国女性命运进行历史的反思。尽管他们都站在男性性别立场,但在不同审美观、女性观的规约下,其笔下的女性形象和女性命运呈现出不同的风采。  相似文献   

20.
自先秦时候起,祭祀和丧葬礼仪便成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孔子对此就相当重视,有“祭如在”“事死如事生”的领悟.纳西族的《东巴经》在祭祀,特别是丧葬仪式上与《论语》有着同样的内涵,他们通过“祭如在”的仪式,表达着积极乐观看待死亡的态度,渗透着对生命本质意义的领悟和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