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生殿》与《桃花扇》具有互补性 ,在题材选择上 ,前者偏于虚 ,后者重于实 ;情政选择上 ,前者偏于情 ,后者重于政 ;悲剧成因上 ,前者偏于内因 ,后者重于外因 ;哲理命意上 ,前者是悲怆 ,后者是悖论。《长生殿》与《桃花扇》各以其独特风姿 ,共同丰满了中国古典传奇剧坛  相似文献   

2.
明代后期,文坛重爱崇情,浪漫思潮一时颇为盛行。许多文学作品将写情放在了首位,《长生殿》和《桃花扇》亦是如此。《长生殿》对李、杨的爱情悲剧给予了无限同情,不但对李、杨两人的爱情加以美化和净化,而且特别宣扬一种“一悔能教万孽清”的思想;《桃花扇》以侯朝宗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反映了南明弘光王朝从建立到亡国的短暂历史过程,描绘出明清易代时的广阔社会生活画卷。言情谈爱之余,二剧均表现出浓厚的兴亡意识和民族情绪,这也正是明末清初那个复杂历史时期时人情感心绪的艺术展现。  相似文献   

3.
《长生殿》与《桃花扇》在处理历史素材时所遵循的主导原则是不同的,前者是史为戏用,以剧统史;而后者是以史统戏,以剧述史。不过虽然两剧作者对待史实的态度即曲史观有异,但是他们都追求历史真实感和艺术真实感的交融统一。作为历史剧,《长生殿》与《桃花扇》的创作模式明显好于有违史实的翻案戏,这两部剧作代表了我国古代历史剧创作的两种主导范式。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眼中的《桃花扇》的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在《桃花扇》与《红楼梦》的悲剧比较中,指出了《桃花扇》的悲剧特征,认为《桃花扇》虽与《红楼梦》同为悲剧,但其悲剧性则大异其趣。如果说《红楼梦》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普遍而必然的人生哲学悲剧,那么《桃花扇》只能属于借“风花雪月”及“人生之事”以写“故国之戚”的、偶然而“例外”的、“他律的”社会政治历史悲剧。《桃花扇》的悲剧性亦体现于此。  相似文献   

5.
0世纪百年内文艺思潮的演变,深刻地影响了对历史悲剧《桃花扇》的评价。1903年,梁启超从振兴“国民精神”的思想认识出发,打出了《桃花扇》的民族主义旗帜,并于1925年完成了注释《桃》剧的工作。他以治史的方法来研究历史剧,“史识”多,但“艺识”少。新中国成立后,学者们运用历史唯物论来评价《桃花扇》,肯定了作者孔尚任的爱国主义思想,评析了《桃》剧的艺术成就,对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讨论。但自1962年9月以后,意识形态领域里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极“左”思潮泛滥,孔尚任和《桃花扇》遭到了批判,“文革”中被彻底否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术思想活跃,孔尚任《桃花扇》的研究得以回到正常的学术轨道上,涌现了一批新成果  相似文献   

6.
洪升在《长生殿》“自序”中说:“从来传奇家非言情之文,不能擅场”。在“例言”中说,他对二稿《舞霓裳》进行修改的原因,是因为“后又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马嵬之变,已违夙誓”,所以他便在三稿《长生殿》中“专写钗合情缘”了。《长生殿》第一出“传概”说得更明确:“先帝不曾删郑卫,吾侪取义翻宫徵。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这里作者一再表明,《长生殿》是部“言情”之作。除作者声明外,时人也把这部作品视为“言情”之  相似文献   

7.
黄庶,是黄庭坚的父亲。历代评述黄庭坚的家学渊源,有云:“庶为山谷之父,江西诗派之所从出,读山谷诗者,不可不溯其先河也。”(李之鼎跋《伐檀集》)又有云:“公,山谷公父,今读其诗文,雄奇峭拔,令人意境一新”,“愈识渊源之有自”。(胡镌德《伐檀集》跋)但黄庶宋史无传,仅《艺文志·集类》书目中载,“黄庶集六卷。”而元、明以后,公私藏书都无此书目,可见早佚。今只有他的《伐檀集》二卷传  相似文献   

8.
严中 《金陵瞭望》2006,(11):52-53
在我国古典戏曲的百花园中,继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高则诚《琵琶记》和明代汤显祖《牡丹亭》之后,到了清代又产生了洪口《长生殿》与孔尚任《桃花扇》。而《桃花扇》的故事就发生在南京。如今,江苏省昆剧院将《1699·桃花扇》原汁原味地推出,乃南京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喜事。  相似文献   

9.
一孔尚任的名著《桃花扇》中,第二十三出《寄扇》点明“桃花扇”的来历,李香君唱了一套哀婉动人、酸心刺骨的北曲。续四十出《余韵》是全剧的总收场,苏昆生以弋阳腔演唱的《哀江南》套曲发抒了强烈的亡国之痛,是全剧的主题所在;文辞艳绝,色彩凄迷,音节哀响,三百多年来传诵人口。然而,这两套在全剧总体构思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北曲,其作者仍有争议。三十年代,卢冀野首先发现孔尚任的友人徐旭旦的《世经堂诗词抄》卷三十有《北双调新水令·旧院有感》一套,与《桃花扇·余韵》中的《哀江南》套曲只在某些字句上稍有差异。十年后,他撰写了《〈桃花扇·余韵〉出哀江南曲之本来面目》一文,肯定《哀江南》是孔尚任借用徐旭旦的《旧院有感》点染而成。此文发表在上海铁路系统办的  相似文献   

10.
孔尚任在石门山隐居期间创作了《桃花扇》初稿,他在《桃花扇本末》中说:正是有感于李香君的故事“新奇可传”,才产生了创作《桃花扇》的动机。可见,他创作《桃花扇》首先是出于一种“传奇”的心理。孔尚任积极入世,1678~1681年三年之间,两次求取清廷功名,这期间的创作根本不可能抒发兴亡之感。事实上,他隐居期间创作的诸多作品也没有任何一篇与抒发兴亡之感有关。由此可以看出:《桃花扇》最初并非为表达兴亡之感而作。  相似文献   

11.
《桃花扇》作为一出意在思考“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桃花扇小引》)的历史剧,以其“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桃花扇》试一出“先声”)的写实性特点,寄寓了作者深刻的黍离之悲,及对明末清初这一“天崩地解”的巨大历史变...  相似文献   

12.
孔尚任在《桃花扇·本末》中说:“楚地之容美,在万山中,阻绝入境,即古桃源也,其洞主田舜年,颇嗜诗书,予友顾天石,有刘子骥之愿,竟入洞访之,盘桓数月,甚被崇礼,每宴必命家姬奏《桃花扇》,亦复旖旎可赏,盖不知何人传入,或有鸡林之贾耶!”《桃花扇》进容美,是国内民族文化交流长河中,一簇美丽耀目的浪花,文学界的论述颇多,由于没有找到“鸡林之贾”,总觉美中不足,又由于对田舜年每宴必奏《桃花扇》的认识,多限于“故明恩德—家学渊源—颇嗜诗书—恒演《桃花扇》一怀念”这样二条轨迹,  相似文献   

13.
清代孔尚任的传奇名剧《桃花扇》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影响深远.后世《桃花扇》的多种艺术形式的改编之作,却多赋予男女主角侯方域和李香君以不同的结局,这反映了改编者对原作第四十出《入道》的不同认识.本文结合中国戏曲史的发展和《桃花扇》的创作背景,通过对其主题思想、结构模式及两者关系的探讨,来重新认识《入道》的意义和价值.侯方域、李香君入道,既是剧作“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主题中儿女私情与家国公义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由剧作主题决定的复杂、完整的情节结构的必然收束.  相似文献   

14.
《桃花扇》是我们民族的故事。《桃花扇》凝聚着传统文化的因子。《桃花扇》传播着中国历史文化的信息,堪称是中国历史剧的典范。《桃花扇》还渗透着家国文化的因子。这种家国文化中的去国之悲也形成为浓重的文化心理,根植于国人的内心深处。《桃花扇》还打上消费文化的印记,传奇《桃花扇》记述的晚明的故事,同时记述晚明的时尚生活。《桃花扇》描述的是发生在南京的故事。《桃花扇》艺术是南京城市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  相似文献   

15.
洪升在《长生殿》的《自序》和《例言》中一再申明:“是书义取崇雅,情在写真”。“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借天宝遗事,缀成此剧”,“专写钗合情缘”,“以《长生殿》题名”。“棠村相国尝称予是剧乃一部闹热《牡丹亭》,世以为知言”。作者明白道出创作意图是以历史上的“天宝遗事”为题材,通过唐明皇扬贵妃“钗盒情缘”由生入死,由死而生的故事情节,来展示“在帝王家罕有”,“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第一出·传慨》)的不渝的爱情。  相似文献   

16.
细读王毅先生的《小忽雷》校注本(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以下简称“王注本”)之后,不难发现一个事实:孔尚任与顾彩合撰的这部历史剧和孔尚任独立完成的代表作《桃花扇》,就其思想,艺术的精华而言,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一定程度上堪称姊妹篇。 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小忽雷》评价都偏低。有的说:《忽雷》描写了文士与宦官的斗争,主题结构和《桃花扇》类似,但它的现实意义和艺术成就都远不及《桃花扇》;还有的认为:《小忽雷》头绪纷繁,人物众杂,主题也不明确。王注本以严谨的治学态度,  相似文献   

17.
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它在中国的大地上生长、繁衍,和中国人的生活紧密地结合着。曾几何时,宋元的勾栏瓦肆,酒楼茶坊,到处可见轻歌曼舞,粉墨登场。一曲《桃花扇》顿令洛阳纸贵,演出岁无虚日;一出《长生殿》使缠头为之增价。  相似文献   

18.
汤显祖的浪漫主义戏剧派一直延续并发展到近百年后洪升的《长生殿》。洪升把李、杨的爱情理想化为生死不谕的真正爱情,演出了一部“热闹的《牡丹亭》”。《长生殿》的第一出开场[满江红]不仅为该剧的主旨,而且总结了从《牡丹亭》以来近百年的浪漫主义传奇剧的特点。洪升明确地标举汤显祖的“至情”旗帜,是“玉茗堂派”的翘楚;其剧作中“情缘总归虚幻”的虚无思想也来自于汤氏。他写李、杨月宫重圆的虚幻,无疑寄托了自己人生失意的空幻之感。  相似文献   

19.
令侯方域和李香君双双人道的结局安排是孔尚任作《桃花扇》的最得意处之一.孔尚任自称:“有始有卒,气足神完,且脱去悲欢离合之熟径,谓之戏文,不亦可乎?”并且对顾天石之改写为《南桃花扇》“令生旦当场团圆,以快观者之目”表示不满,“未免形予伧父,予敢不避席乎?”梁廷 在《曲话》中也认为:“《桃花扇》以‘余韵’折作结,曲终人杏,江上青峰,留有余不尽之意于烟波缥缈间,脱尽团圆俗套;乃顾天石改作《南桃花扇》使生旦当场团圆,虽其排场可快一时之耳目,然较之原作孰优孰劣,识者自能辨之.”  相似文献   

20.
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问世一百年以后,清初洪升创作了《长生殿》.因为该剧也有女主人公梦境的描写和鬼魂游踪的情节,故当时便有人称《长生殿》是一部“闹热《牡丹亭》”,洪升颇为高兴,“世以为知言”。由于这两部剧作都申明是以言情为宗旨,也有某些类似的情节,所以一些文学史著作和研究文章,常把它们相提并论。如,有的文章认为“《长主殿》的主题是歌颂李、杨的真挚爱情”,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