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李锡海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4):73-80
人性是一切人生而固有的普遍本性,具有动物性和文化性的两重性。从人起源于动物来看,人性起初充满着动物性,没有文化性,所以,人性是本恶的。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应当采取措施加以防治的行为。犯罪人既有人的一般属性,又有反社会性的特殊属性。犯罪作为人本身的一种行为,必然与人性是相互影响的。人性之需要、人性之趋乐避苦、人性之个性等,都是影响犯罪发生的重要因素。当然,犯罪亦影响人性,具体表现在犯罪摧残人性,刑罚要求关照人性。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性假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卞凤玲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33-3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把“经济人”作为它的人性选择。“经济人”具有两层内涵 :一是指受人类利己主义支配的追求、自身物质利益最大化的人 ;二是指把对物质利益、金钱的追求作为自己的人生目的而非手段 ,并把其看作是为满足自身自我实现需要的人。当前 ,明确经济人的两层内涵对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太福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6):32-36
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货币经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丰富多彩的需要是通过货币符号这个“万能之物”实现的。这就有可能使一些意志薄弱者拜倒在货币符号下而形成货币拜物教,导致人性的扭曲甚至异化。由于过去受“左”的思想影响,一些人不能客观、公正地对待货币,形成了在经济活动中既离不开它、思想上又害怕它的矛盾心理。因此,从经济哲学视角探究货币与人性及其相互关系,客观、辩证地分析和对待货币,充分发挥货币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积极功能,限制和克服其负面影响,防止人性异化,树立正确的货币观,是很有理论与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曾小五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6(5):38-41
从人性的角度看,道德根源于作为理性动物和社会动物的人的内在需要体系协调统一与全面实现的必然要求.纯粹道德是在抽去了各种个体差异的"普遍人"概念的基础上得出的.它是道德普遍性的依据,也是衡量各种社会道德合理性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6.
朱晨静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4):4-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离不开人性的关照。马克思的人性思想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需要人性论,其"需要即人性"的思想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人性基础。坚持马克思的人性分析方法,就要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在需要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立足点,尊重主体的差异性、多样性,正确处理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关系,把崇高的精神追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归宿。 相似文献
7.
王一多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2)
通过对马斯洛人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人的基本需要的考察分析,指出马斯洛的人性理论存在着以下基本错误:一方面,他力图严格区分出人性的本质方面与非本质方面,强调人性在其本质上是由生物学基础决定的,而不是由社会学基础决定的;另一方面,他又将人性中由这两种因素决定的内容混淆起来,简单地用生物机体或遗传天性去解释人性中许多极其复杂的需要,从而忽视了复杂的社会和文化因素对人性的重大影响以及人性的变化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8.
论人性的系统结构及其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性是人的需要本质在人与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属性。人性是一个结构复杂的系统,它包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三个子系统:自然属性系统、社会属性系统、精神属性系统。人性系统主要具有客观存在性、系统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9.
理性不经济行为的人性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正军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认为同管理学、经济学的理论分析离不开人性假设一样,对于理性不经济行为的理解也离不开从人性方面进行探究。生存欠缺、需要及其之上派生的行为动机是这种探究中必须重视的几个因素。动机是理性不经济行为发生的内在驱力。产生理性不经济行为的动机是多元的,资源占有与支配倾向、损人利己倾向、小成本大逐利倾向、公平倾向、竞争心理倾向是其中的主要方面。这些动机部分是为经营者的生理心理特点所决定的,部分则是为环境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兰蓉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4):72-74
美国实用主义代表人物杜威把人的本能、欲望、需要说成是不变的人性,虽然看到了人性中包含着求生存的自然属性,但是没有指出人之所以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更没有看到人的本性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因此有其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王凤岗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7(4):6-9,11
有关人性假设理论和以人为主的几种管理理论都是"以人为手段"的理论。"人"成了管理者提高产量、增加利润的工具,"人"无论被管理者放在什么地位,享受什么待遇,都没有也不可能从本质上摆脱被雇佣的地位。只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把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全面完善作为社会的最高目标,才能建立"以人为目的"的管理理论,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能量。笔者从分析中国封建文化对人性的压抑和破坏入手,从文化环境与人力资源能量释放度的关系,论证"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全面完善"为目的的管理理论对挖掘人的潜力,发挥人的能量,最大限度地释放人力资源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人性假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敦耀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现实的人性是人的各种本质属性交互规定的表现 ;人性假设就是以一定价值取向对这种规定体的表现有选择地抽象、摄映。一般说来 ,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往往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公设”,并以此推导和构建它的理论系统。人性善或人性恶是推断未来的理想社会的人性预设前提。孟子、卢梭可以说是性善说的代表。他们以人性善为依据来论证人类历史的向善主义。荀子、霍布斯是性恶说的代表 ,他们以人性恶为由论证人性改造和人性控制的必要。亚当·斯密的人性自利的市场经济人的假设 ,可以说是现今市场经济理论的公设。它比较系统地解释了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 ,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缺陷。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蕴含有人性假设 ;这一人性假设是否可以说即是历史的具体的“共富”新人和“先富”经济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章海山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本文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视角去研究人性。从社会经济结构研究人性的历史的和逻辑的起点是劳动,从一般抽象意义上说,劳动是主体同化客体的唯一手段,使人成为有本质规定的自为的人。人类的劳动必须通过一定经济关系才能实现,人性随社会经济形态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人性在追求物质利益和追求精神完善的矛盾过程中,逐步达到自主性、主动性和自我意识的充分发挥,总的发展趋向为自由个性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从一般和特殊两个方面理解人性,前者处于整个人生之中,后者处于从事职业的状态之中;在市场经济中,除了一般人性之外,还有一种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人在职业中合乎逻辑地形成并且始终受到一般人性影响的特殊的自利人性。若能正确理解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人之两种人性以及它们在市场经济活动的不同情景下发生作用的特点和相互关系,那么,我们就应该能够更好地避免市场经济社会中有关道德教育和道德规劝的无聊说教,从而更为有效地进行市场经济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5.
论人性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雄山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8(2):6-12
人性诸要素、诸层次是稳定的、永恒的和无差异的 ,但人性诸要素、诸层次的组合形式、运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相似文献
16.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55-66
席勒的美学体系是一个人性美学体系,即以人性为中心的美学体系。席勒人性美学体系的出发点是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性分裂的事实,最终目的是恢复古希腊时代的人性完整。恢复人性完整的必要途径是美和艺术的审美教育,其理论根据是席勒通过对人性的分析所得出的人性的三种形态:感性的人(自然的人)、审美的人(自由的人)、理性的人(道德的人或政治的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人生论美学与席勒人性美学体系是息息相通的。从王国维到蒋孔阳,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借鉴席勒人性美学思想体系,逐步完善了中国传统人生论美学。蒋孔阳先生则更进一步,在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新型的人生论美学。 相似文献
17.
论人性观与政治体制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荣华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7(2):254-259
人是社会活动最基本的要素 ,政府是治理社会的权威组织 ,因此政治体制的设计离不开对人性的认识 ,离不开政治思想的支持。纵观西方思想家关于人性的论述 ,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是在认定人性具有欲望、私念的前提下来对政治制度进行设计的。一方面 ,他们认为人性中有不完善的一面 ,因此在政治体制的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使政治体制能抑恶扬善 ;人性有弱点 ,为避免它对社会造成损害 ,必须对权力加以制约。另一方面 ,要充分利用人性的弱点 ,化害为利 ,使之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18.
李荣华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7(2):254-259
人是社会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政府是治理社会的权威组织,因此政治体制的设计离不开对人性的认识,离不开政治思想的支持。纵观西方思想家关于人性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是在认定人性具有欲望、私念的前提下来对政治制度进行设计的。一方面,他们认为人性中有不完善的一面,因此在政治体制的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使政治体制能抑恶扬善;人性有弱点,为避免它对社会造成损害,必须对权力加以制约。男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人性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作为作为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模式和价值追求,人性的发展与完善是其核心内容.以人性理论的学理分析为切入点,在梳理中西传统人性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基础上,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维度深入探析了和谐社会的人性坐标构建;以和谐社会的人性价值实现为归宿,分别从以人为本、人性的自我发展和完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三个层面,逐级论述了和谐社会建构的人性价值实现的实践依据、基本途径和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20.
从生理、精神、实践等层面固然可区别人与其他物种之不同,但皆未正确揭示人的内在本质;马克思站在社会性视域考察人,其突破性贡献不在于终结对人的本质问题的讨论,而旨在为人的现实发展寻求理论支撑。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历史事实使得人永远既包含人性又包含兽性;人性同人的本质一样具有稳定性特征,就具相而言,通常改变的只是积极因子和消极因子在人性中比例。从某种维度上可以认为,人的本质内涵于人性之中,而人性中并不是所有部分都隶属于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与人性之关键不同在于两者是从不同维度来考察人之存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