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陈鹏 《城市观察》2015,(6):107-137
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运动,业主维权的兴起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住房商品化改革的结构性产物.基于B市社区民族志调查,本文重点探讨和解析业主维权的抗争谱系及其对城市基层治理转型带来的制度影响和效果,认为业主维权的基本类型包括依法抗争、以法抗争、弈法抗争,这三种抗争类型不仅代表了业主面对法律时的三种不同位置和运用法律的三种不同方式和策略,而且也意味着三种不同的法与社会(行动者)之间的结构关系.这种坚持法律中心性的维权抗争实践的大量集聚和累积,不仅促进了公民知识的生产,而且有效推动了基层政府的治理转型.业主抗争模型的提出,有助于推进和深化对当代中国城市抗争政治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社会运动理论中的资源动员、政治过程理论和利益集团理论研究中国城市的业主维权运动。笔者将宏观的利益集团社会政治视角与中、微观的维权运动动员机制结合起来,考察影响业主维权运动的主要因素。笔者在北京市小区维权案例中发现,在房地产开发和物业管理领域,以开发商和物业公司为主体,包括房管局小区办、地方法院和街道办事处等相关政府部门和政府官员在内的、一个具有分利性质的房地产商利益集团已经形成。该集团的强势地位,使开发商和物业公司敢于普遍而广泛地侵害广大业主的合法权益,这正是业主维权运动兴起的深层原因。维权骨干和积极分子的领导、业委会的建立、业委会的有效动员、适当的策略、业主丰富的资源,是业主组织起来,击败房地产商利益集团,取得维权胜利的核心因素;这五个因素构成了业主成功维权的中、微观动员机制。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和住房商品化改革,城市业主维权冲突频发。本文基于社会整合理论,运用案例分析法,探究业主整合与冲突治理的关系。研究发现:业主整合与冲突治理之间并非遵循直接的因果逻辑,还需政府作为催生性因素的介入。这深刻反映了业主维权冲突治理对权威的高度依赖。政府有其利益动机,维稳压力差异下的政府对业主维权采取区分性的策略。业主整合的核心是个人利益驱动,离开利益驱动业主整合难以持续。私利驱动的业主,自治困境中的业委会,高度依赖权威的业主维权,无法代表"公民社会的先声"。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和新型小区的增加,业主与物管的纠纷不断增多并呈现复杂化的态势,业主维权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从权利贫困的视角探究业主维权面临的问题:包括经济权利贫困、政治权利贫困、社会权利贫困,建议通过赋权增能,提升业主的维权能力,更好地维护业主权益。  相似文献   

5.
业主集体维权存在的四大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社区业主维权是伴随我国住房商品化改革而出现的新兴社会现象。住房商品化改革使房产成为当前国内绝大多数城市居民的最大私有财产,大多还是老百姓倾其家庭所有,并依靠贷款购置。“成家立业”是中国人传统的人生理想,而“住房”就是“家”的具体物质形态。因此,作为房屋产权的拥有者,业主的维权意识十分强烈。业主维权的对象,往往是房地产开发商、物业服务公司、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居委会。现阶段,对房地产开发及其相关行业进行监管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而某些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受利益集团的影响,不能公正、有效地履行自己的监管职能。  相似文献   

6.
朱燕  朱光喜 《城市》2008,(9):44-48
一、业主维权的背景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货币分房政策逐渐取代了我国长期实行的福利分房政策:同时.为解决城市住宅小区中房产的日常管理和维护.深圳首先引进了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的物业管理模式.试图通过专业的物业服务企业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对小区的物业进行统一的维护和管理。  相似文献   

7.
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于当代中国农民维权活动的解释框架目前主要有两种,即斯科特的“日常抵抗”和李连江与欧博文提出的“依法抗争”。美国著名的农民研究专家詹姆斯·斯科特在《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抗与生存》中,从东南亚农民的反叛与起义问题入手,探究了市场资本主义的兴起对传统农业社会的冲击,用“生存伦理”这一重要概念来强调生存规则的道德涵义,并提出了农民“日常抵抗”这一重要概念。“依法抗争”则是李连  相似文献   

8.
围绕国家如何塑造抗争政治这一核心问题,本文对社会抗争研究领域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本文将抗争政治研究中的国家区分为稳定的政治结构、较为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变化的政治背景三个概念层次,这三个层次上的诸多要素都对社会抗争的兴起、形式和结果以及对抗争主体的身份认同和行动能力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进一步讨论了中国研究中所呈现出的国家与社会抗争的关系,并结合中国经验对抗争政治研究提出了反思。  相似文献   

9.
罗东 《城市观察》2015,(2):158-166
"中国研究"在西方学术界已走过六十年历史,期间经历了若干次的研究范式反思与重构。但关于中国常被集体性解读为单一性的"乡土中国"这一现象仍未提升到这些反思或重构的学术中心,城市或城市中国是不在场的。它的话语逻辑,仍是西方以及西方学术界对中国研究的霸权。当下,城市拆迁与业主维权等有关城市化运动的两幅图景正在重塑"国家—社会"关系,但遗憾的是,"国家—社会"这一理论框架在海外中国研究中又遭受到了质疑。相对于已形成研究路径依赖的西方学者来说,中国学者对于中国城市化运动在学术上更敏感,将是找回中国研究主体性的一次机遇。  相似文献   

10.
吴秉江  涂有胜 《职业》2011,(32):74-75
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决议》明确指出:坚持切实表达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之一。新形势下正确理解工会维权内涵、分析工会维权存在的困境并创新工会维权机制是工会在新时期工作的重点,建立和健全适合高校特点的维权机制,更是高校工会刻不容缓的一项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