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玉英副教授主编的《中国当代女博士》一书由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发行 ,这是我国第一部女博士专著。这部书收入 4 4位博士 ,全书共 33万字 ,每篇文章都较详细地记述了她们的理想、信念、报负、业绩及家庭事业之间的关系 ,对于开拓人的智慧、启迪人的理想、影响人的品格、熏陶人的情操、鼓舞人的斗志将起到重大的作用。《女博士》揭示了科学不是女性的“禁区”。本书从女博士成长的过程 ,阐述了她们在旧社会冲破封建枷锁的束缚 ,跳出了家庭的小天地 ,走向社会 ,活跃在文化教育和科技的舞台上。新中国成立后 ,她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科技活动 …  相似文献   

2.
论苏青作品中的女权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苏青作品中的女权意识宋彦尽管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氛围与历史渊源,世界妇女的地位却大体相同,她们共同处于“菲勒斯中心”文化中被压迫、被压抑、被言说的“他者”地位。作为与男权中心社会相对立而存在的一个群体,她们是“缺席与缄默”的。法国著名的女...  相似文献   

3.
(一)中国的农村是一个传统十分强大的乡土社会。在封建社会中,政权、族权和神权构成了对中国农民极端严酷的统治,而对中国农村的妇女来说,除了上述压迫之外,在相当长久的时间里,还要受到夫权的束缚和压制。在封建制度存在的几千年中,中国农村的妇女和其他阶层的妇女一样,在政治、经济、社会、家庭等各个方面都处在与男子不平等的地位。她们被完全排斥在社会政治生活之外.没有继承权和财产权,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她们被要求“三从四德”,被剥夺了接受文化教育和参加社会活动的权力,婚姻上必须听从“父母之命,媒加之言”,丈夫…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社会,社会文化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但总有一些群体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其中“同性恋”群体的衍生群体——“同妻”就属于这一类。由于遭到主流文化的排斥和歧视,同妻对特殊身份的认同和突如其来的生活变故难以适应。同妻的社会适应不仅意味着与同性恋者婚姻关系的结束,也涉及经济、交往方式、社会心理等各个方面的调试。社会层面对应的是循规性行动,主要探讨同妻交往方式和群体互动对其交往方式的影响等,使其能够达到心理层面的良好适应。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拉美女性导演作为一支重要的创作力量开始活跃在世界影坛,在创作取向和价值表达上,女性导演群体关注到了女同性恋群体在男权社会中的生存困境,并通过塑造同性之间的“姐妹情谊”来建构女同性恋群体的主体性。作为一种反抗男权的同盟关系——“姐妹情谊”能够大胆地冲破传统的性别角色禁忌,并颠覆异性恋对于同性恋群体的刻板印象。在聚焦性别问题同时,女性导演群体亦关注了在拉美历史和现实中少数族裔女性所遭受的来自种族、阶层等方面的压迫,并通过赋予少数族裔女性一种“对抗性凝视”能力,来抵抗白人话语权威,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认同。反映离散女性在跨国阈限空间的边缘状态,同样是当代拉美女性导演电影中常见的主题。在全球化语境中,身处他国的拉美女性往往面临双重边缘的处境,她们既被本国父权制所压制,又被他国的种族主义思想所剥削。在电影创作中,女性导演群体不仅还原了离散女性的边缘状态,也刻画了她们是如何积极构建自身主体价值的。此外,女性导演群体还强调了历史现场中女性的生存体验,她们以女性独有的世界观表达了自己对于拉美社会历史的见解,从而为观众还原了拉美历史叙述中缺席的女性记忆。  相似文献   

6.
弱势群体教育问题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一、弱势群体与弱势群体教育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中都存在着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弱势群体又被称为“处境不利群体”或“脆弱群体”“边缘群体”。是指由于种种原因,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保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困难和不利境地的人群。弱势群体的成员往往社会地位低下,处在社会的边缘;不掌握社会权力,处于被支配、被管理的地位;较少或无机会参加社会公共活动,不能及时、充分地向社会和政府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愿望;经济贫困,不具备抗拒灾害的能力和潜力;家庭成员受教育水平低,知识贫乏;社会关系单薄贫乏,其社会关系往往同样…  相似文献   

7.
非正式性、变动性、弱势性、经济性、行业性是困难职工群体的基本特征。困难职工群体这一社会现象,不利于党同职工群众的血肉联系,不利于政治和社会稳定,不利于工人阶级和中国工会运动的团结统一,不利于下一代健康成长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维护和保障困难职工群体的合法权益,除了通过深化改革、振兴经济、增加就业机会外,还应加大税收力度,设立扶困专项基金;将罚没腐败分子非法所得的一部分列为济贫基金;把“送温暖”和“再就业培训”工程纳入法制化轨道。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女性大多是柔顺于外而秀慧于中,其聪明才智并不输于男子。在中国历史上,从春秋时期起,女诗人就代有人出,绵延至清朝而达于极盛,如易顺鼎所言:“所传名媛,不少诗家,至于有清,遂臻极轨。”(《清代闺阁诗人征略序》)仅《清代闺阁诗人征略》一书就收录女诗人1262名,《历代妇女著作考》一书收录清代女作者多达3671人,其中绝大多数是诗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女诗人创作群体,并在清代诗坛上产生过一定影响。这是一个不应被忽视的文学现象。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她们之中除了寥寥数人尚被提及以外,绝大多数都早已悄然湮没于岁月的尘埃之中。这是一个被历史遗忘的角落。 本文主旨,不在于从理论上探讨这一创作群体产生及其被历史湮没的原因,也不在于评价这一创作群体的艺术成就,而是试图从文化史的角度,钩沉抉微,爬梳整理,对其加以整体描述,概括出它的若干特征,使清代女诗人群体的历史风貌得以重现。  相似文献   

9.
以“海滨故人”为标征的形象群体是庐隐在“社会问题型”小说中塑造的第一批觉醒了的中国现代知识女性形象,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是这个女性形象群体精神世界的共同特征。“海滨故人”女性群体的自我追求一方面体现在追求自主的爱情,一方面体现在追求事业上的价值实现。由于社会和自身的原因,她们在上述两方面的追求均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0.
亚当的悲哀     
在“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中,有为数不少的女人。她们往往有着坎坷的经历、顽强的意志、不凡的学识修养,人们不无戏谑地称她们为富婆、大姐大、女强人。在中国特有的男人习惯居高临下、主宰家庭、男强女弱的婚姻模式中,这些不让须眉的女性婚姻生活往往是“高处不胜寒”,感情的空白是其他非感情之物难以填充的。于是,一个新的鲜为人知的男性群体出现在都市。他们虽人高马大,却心甘情愿依傍在女人柔弱的肩膀上生活。人们套用“傍女”的叫法,称之为“傍男”。  相似文献   

11.
唐朝女冠诗人是唐朝社会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她们生活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环境中,但政治开明以及道教兴盛的特殊环境让她们获得了较多的自由,从而使她们创作出不同于男性诗人和一般女性诗人的诗作,在文学史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霸王道杂之”的宏观管理思想──先秦秦汉时期治道的理论与实践沈星棣人们提到管理学,往往只是联想到经济管理,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错觉。其实,管理是一个广义的名同,除了经济管理外,还包括政治管理、军事管理、文化管理以及人才管理等等。因为人生活在群体之中...  相似文献   

13.
无奇不有的西方社会,最近又有惊人之举:同性恋者组建家庭。女同性恋者要求“精子银行”向她们提供精液,以便她们人工受孕,繁殖子女。在男同性恋者家  相似文献   

14.
李长娟  于伟 《兰州学刊》2010,(9):134-138
在"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男教师霸权话语建构下,乡村女教师的主体性在呈现出在场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被压抑着。在乡村学校场域中,她们处于从属地位,属于"次属群体",她们的主体性实质上一直缺席着。作为乡村男教师霸权话语的权力者,校长及领导层继续构建着缺乏主体性的乡村女教师客体。而乡村女教师主体性的重构是改变乡村女教师地位的关键所在。如何实现乡村女教师自身话语基础上的主体性重构?那就是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从而在女性话语基础上重构乡村女教师的主体性,提高乡村女教师在学校场域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5.
女性的社会属性是被男权社会所规定的,这就造成了男女两性之间在正义方面的天然不公平性.现代女性文学书写具有两重属性,一方面她们利用男权社会的理论工具,另一方面她们又强调自身的特质.只有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女性文学中的叙事,才能对男权社会下女性的正义地位有清晰的认知.正义既关乎社会秩序,更牵涉女性权利.进入当代,女性的社会权利、经济地位有了很大改善,但女性文学在公共领域内的不在场导致其公共话语权的缺失.女性文学又过分强调自我而割裂同男性的联系,更加剧了社会伦理的二元对立.在社会思潮不断变幻的今天,女性只有书写自我、挖掘特质,同时善用人类价值体系进行宏大叙事,在公共领域内彰显自我并与男性一样“在场”,与男性构成“我们”的共同体一起对抗男权社会的侵袭,才能实现对女性正义观和正义地位的现实构建.  相似文献   

16.
魏涛 《兰州学刊》2011,(2):8-11
当下社会中普范意义上讲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注重对儒家“仁礼”观的吸收,重视公共性问题和群体意识,在实践层面往往以“一团和气”抑或“同而不和”为主要特征,忽视了基于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差异所引发的对和谐的异化作用。而传统道家所倡导的“真人意识”,因其以“返朴归真”“道法自然”为核心价值理念,对于当下社会发展扭结的解决大有裨益。激发传统道家的“真人意识”,实现“礼化”和谐向“真化”和谐的转型,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女人的魅力     
五一黄金周到五月十二日母亲节、护士节期间,我在反复研读本期推出的我国旅游高等院校著名女学者张俐俐博士的大作和她的相关材料,中间,翻阅了上期发表的女博士王(木丹)教授的华章和10年前海南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中外著名作家、学者的文选集——《名人谈女人》。一时间,古令中外的女性和母亲(也包括我自己的母亲)的遭遇涌上心头。我扪心自问:女人的魁力在哪里?在她们的  相似文献   

18.
两三年前 ,随着《上海宝贝》、《糖》等作品陆续出版 ,以卫慧、棉棉为代表的一批“美女作家”、“新新人类”的“另类写作” ,一度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 ,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她们的作品不仅拥有一定的读者 ,还被国外的好事者译成数种文字 ,广为传播 ;但同时在国内也招来了众多非议 ,有人说她们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反叛 ,走麦当娜路线 ,以脱衣为本色 ;有人说她们绝对否定理性、崇高 ;也有人说她们是对美国 6 0年代“跨掉的一代”的拙劣而贫困的模仿……今天 ,这股由作者与媒体共同炒起的“新”潮虽然已经退去 ,但其作品…  相似文献   

19.
弱势青少年生存状况与社会支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雄 《社会科学》2004,3(5):64-73
弱势群体 ,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 ,在英文中称socialvulnerablegroup s① 。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本研究运用社会学实证方法 ,通过对上海市弱势青少年群体中的 2 6 30位个体的生活来源、家庭状况、个人健康及就业、就学现状等调查 ,揭示与解释了弱势青少年之弱与“社会排斥”之间存在的显性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救助与社会支持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20.
历代女诗人都比男诗人更重视“怎么写”而非“写什么”的特点与女性的生态体戚相关。既是中国妇女“女红传统”的诗艺体现,也是女性“独守闺房”的封闭的生存方式的结果。女诗人的技艺性、技巧性创作丰富了汉语诗歌的职能,特别是使诗的游戏娱乐职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女诗人写作通常只有抒情和语言游戏两个目的,不像男诗人那样是为了“以诗取仕”,她们的诗歌写作几乎都是自娱性、自我宣泄性写作,写作的自发性远远大于自觉性。这种非功利写作生态有助于她们追求诗的形式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