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遇后的尴尬——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并不像一些人所认为的具有“相近”、“相通”的性质。从批判视角的指向上来看 ,资本主义在马克思的视野内属必然灭亡的历史现象 ,而在后现代主义的理解中 ,则是躺在手术台上有待诊治的“病夫”。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哲学虽然都有否决形而上学的立场 ,但在具体问题上 ,二者却有着承诺本体论与反本体论、追求确定性与反真理性、坚持历史进步观与断裂历史观的对立。虽然后现代哲学家对马克思发出一些廉价“赞词” ,但在其背后 ,却充斥着对马克思的肢解和误读。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遇之后 ,却面临着无尽的尴尬。  相似文献   

2.
王多吉 《兰州学刊》2008,(11):29-32
传统的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不仅缺乏系统的马克思哲学文本的支持,而且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遭到了后代主义思潮的猛烈解构。然而,作为一种富有批判精神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早期资本主义危机的深刻揭示蕴涵着强烈的后现代主义意味。邓小平站在当代高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读,既契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精神,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智慧,又体现出了反本质主义、反表象主义和反基础主义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倾向。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在与现代西方思想文化的对接、碰撞中奏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音符。  相似文献   

3.
胡建刚 《理论界》2010,(1):111-112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及生活和知识的态度,实质是对资本主义近现代工业文明以来的现代主义思潮的反叛和矫正。马克思思想具有后现代的意蕴,但马克思不是后现代主义者,马克思哲学也不是后现代主义哲学,二者存在着本质的差别。对现代性及其负面效应的批判即问题意识和危机意识等是马克思思想和后现代主义的通话。后现代性激活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但由此激活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显然又超越了后现代性的视界。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在当代的相遇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认为 ,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种统一的思想范式或流派 ,而是一种文化潮流以及知识态度和生活态度 ,是通过对现代主义、现代性的解构展现其基本脉络的。其实质就在于“重写现代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属于现代唯物主义 ,但它又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现代”中露出的“后现代主义”的端倪 ,并对其加以批判审视 ,因此后现代主义无法忽略、漠视马克思主义哲学 ,并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不可超越的视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在人和自然关系、东方和西方关系等一些重大问题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通性 ,二者在当代的相遇源于这样一个事实 ,即二者关注都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但二者关注的重心又不相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是西方经济与政治霸权的消除 ,并力图使“现存世界革命化” ;后现代主义关注的是西方文化霸权的“解码” ,并“沉溺与话语之中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讨论中,哲学界达到这样一种共识;实践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范畴,而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然而,稍把观点具体化,共识就转化为歧见。对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理解,就集中地反映了分歧所在。笔者虽然不同意“实践本体论”的观点,但又认为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中确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就这一问题略抒己见。在本体论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物质本体论。但是,旧唯物主义却不能对这一正确的结论做出科学的论证和说明。古代唯物主义对物质本体论缺乏基本的论证和说明,仅仅是一种素朴的猜测,因而,他们的物质本体论远不是科学的形态。近代唯物主义继承了古代唯物主义物质本体论的传统,在以往本体论研究的基础上,把认识论问题上升到哲学的主要中心地位,并试图从认识论角度、从感觉出发确证物质是世界的本体、本原。从培根、洛克开始的经验论唯物主义尤其是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思潮,关于它的著述可谓汉牛充栋,但视点大多聚集在后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和文化(狭义的)方面,对被称为这一思潮基础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则鲜见专门的理论考察(就我们目前掌握的文献来看)。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点初步的工作。 1.如同充满歧义的后现代主义概念一样,后现代主义哲学至今也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本文也不准备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后现代哲学决不是一种历史分期,在本质上,我认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这样一种视角将有助于我们透过后现代哲学家之间的理论纷争,从整体上把握这一人员众多、思想庞杂的哲学运动。这一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利奥塔、福柯和德里达,此外还有拉康、德利兹、博德里拉、霍克海默、阿多诺、瓦提莫、罗蒂、费耶阿本德、列维纳斯等。真可谓群星烂灿,人才济济。 1.1.将这些哲学家联系起来的是一种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文明的转折点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世纪下半叶以来,一种以激进面貌出现的、具有多元主义和相对主义思维特征的、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在西方社会脱颖而出,并产生广泛影响。近年,它已被引介入中国思想文化界。如果说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化已形成挑战,那么其后果将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回应?这对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理论界认真研究。为此,以“后现代主义与当代中国”为题的第一次全国性的后现代主义理论研讨会于1994年5月在西安召开。与会学者就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哲学与传统哲学的关系、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中国学人应以何种态度面对其挑战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根据这次会议,我们选发了一组笔谈,以期引起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更多关注及更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哲学有没有本体论?针对这个问题,目前国内学术界大致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采用‘本体论’这个术语”,当然也就不复存在本体论这方面的内容。另一种则认为,虽然马克思哲学没有采用过这个概念,但却“包含有体体论’的内容”。其实这两种看法都不正确。马克思哲学既有本体论的内容,马克思也不止一次采用过本体论这个概念。问题是本体论概念歧义纷繁,我们怎样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的思想而不致走偏。无论是对本体论概念的运用,还是对本体论内容的阐发,这都发生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早期。就早期这一概念而言,…  相似文献   

9.
走向公共性的丧失──论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根本理论旨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在于它对“公共性”的消解。哲学是根植于“公有现实”的一种理论形态,“公有现实”是哲学的起点与归宿,这点决定了哲学具有追求“公共性”的本性。但由于传统哲学对“公共性”的追求表现为一种极端的样式,导致了后现代主义哲学从哲学的元价值观,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从人的主体性,从哲学的生存论等各个层面对“公共性”追求进行了全面彻底地拆解和批判。公共性之丧失是后现代主义哲学的重大理论后果,它昭示人们:超越后现代哲学的关键在于在合理的地基上重塑哲学的“公共性”维度。  相似文献   

10.
传统哲学本体论被认同为一种实体思维方式,其特点是超时空性、静止性和完成性,将现象与本质割裂,它正像后现代主义所指出的那样陷入本质主义和逻格斯中心主义,从而走向彻底的独断。实或被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变革的阿基米德点,然而只有把实践理解为过程才能彰显其意蕴。马克思以实践过程论的思维方式终结了旧哲学,实现了从实体本体论向实践过程本体论的转向。  相似文献   

11.
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历史观一些基本的哲学层面上,要批判、分析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要理论观点,借鉴当代西方学者将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理论“结合”起来的方法,吸取后现代主义中方法论意义的多元论、反对狭隘科学观、整体论等一些有价值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实践本体论哲学,但传统的教科书体系仅从物质本体这个意义去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很大的局限性.造成这种物质本体论局限的根源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史实根源和物质本体论局限的方法论根源.传统教科书的物质本体论局限对从理论层面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对实践层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和教育都有很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实践本体论哲学,但传统的教科书体系仅从物质本体这个意义去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很大的局限性。造成这种物质本体论局限的根源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史实根源和物质本体论局限的方法论根源。传统教科书的物质本体论局限对从理论层面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对实践层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和教育都有很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14.
自孔德提出“拒斥形而上学”的口号以后,形而上学作为一种超验的本体论研究就一直受到西方哲学家们的猛烈抨击与批判,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们从反基础主义角度所作出的批判则更是把这种批判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以至整个哲学的存在价值都受到了严重的怀疑与挑战.不过,近些年来西方哲学界也出现了一股复兴形而上学的思潮,它在吸收近现代反形而上学成果的基础上达到了对传统形而上学的重构,这是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标志着西方哲学有可能要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5.
基督教在两千年的发展中建构了一个庞大的神学体系,它从产生起就吸取了希腊哲学,利用哲学来论述其教义.使哲学服务于神学。中世纪经院哲学是基督教哲学化的典型。近代哲学家反经院哲学,但并未从根本上反基督教。基督教从产生之日起就与西方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许多现当代哲学家指出了西方哲学具有神学的性质,反之,基督教也具有哲学的特性。世界上得到充分发展、影响最大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都具有哲学的特性,都有一套庞大的理论体系.基督教则尤为突出。基督教的哲学特性之中,本体论至关重要,基督教神学本体论是…  相似文献   

16.
孙亮 《东岳论丛》2008,29(1):129-133
本体论的内在涵义与实践本体论相悖,实践只是一种"活动关系"。实践在唯物史观中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但不意味着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一种世界观。感性世界之外的自在世界对于人类来讲具有重大意义,认为自在世界对于人来讲是"无"是错误的。物质本体论比实践本体论更具有合法性。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向度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向度王治河本文认为,目前国内学者对后现代主义的介绍和研究主要侧重于它的否定性向度上,而对其建设性向度则鲜有考察,这种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解值得商榷。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具有丰富、复杂的思想和理论内涵,在当代西方有重大影响的哲学文化思潮,不...  相似文献   

18.
夏凡 《人文杂志》2006,(2):19-2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本体论问题一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讨论的焦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没有本体论?如果有,又是什么本体论?对于前者,大部分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有自己的本体论,但也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是对“本体论哲学”的批判和超越,它不再属于本体论哲学①。对于后者,主要有3种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解释范式: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和生存(本体)论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认为,施密特在《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非本体论性质的言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讨论有重要的启发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哲学本体论是整个哲学理论大厦的基础,一种新的哲学学说的出现必然伴随着对本体论问题的新的回答。现代西方有些哲学家试图把本体论问题“悬置”起来,但实际上在他们的哲学学说中都或明或暗地包含着对本体论问题的回答。任何一种哲学,作为关于世界的观点,都将有一个立论的基础和研究的出发点,这个基础或出发点就是哲学的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继承了以往哲学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了辩证的物质本体论,从而结束了哲学史上物质本体论和精神本体论的争论。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建”过程中企图在本体论这一重大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修改,用所谓实践本体论来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的物质本体论。  相似文献   

20.
本体论的复兴是本世纪五十年代后分析哲学发展中的一个十分令人瞩目的现象。从思想发展的内在脉络来看,如果说罗素(B. Russell)作为分析哲学的真正创始人同时亦是分析传统的本体论的开山人物,而奎因(W.O.Quine)是在经历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反形而上学思潮后恢复本体论研究的先驱者,那么日常语言哲学牛津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斯特劳森(P.F.Strawson)则可以说是分析哲学中本体论复兴运动的中坚和关键性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