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语借代的方式多种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有以容器或工具代替邻近内容或概念,以人名借代事物,以具体代抽象,以地点代事情。提喻也是一咎借代修辞手法,它有两种方式。适当运用英语借代和提喻可以使语言更有趣、生动、简洁,还可以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2.
借代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一向是被人们所广泛地运用着的。早在唐宋时期,诗词中已大量地运用借代了,并且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唐宋诗词的借代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借人或事物的特征来指代人或事物这是一种最常见的方式。因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其特征,抓住了特征,也就抓住了本质,所以诗人们习惯于这种方式。如: (1.)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杜甫《奉赠纨绔韦左丞丈》)  相似文献   

3.
一般修辞著述把借代分为特征代、性质代、部分代等。然而在诸多类别里,还有一种特殊借代,在具体语境中,在借代辞的前边或后边有相应的比喻存在。是以比喻为媒介,或者在比喻的基础上形成的借代,就是说借助比喻的帮助,并使喻体成为比喻本体的特征或性质,从而作为借体出现。我们把这类借代叫做借助比喻的借代,可简称为借比代。借比代,在具体语境里,人们早就有所认识。比如:  相似文献   

4.
借代义是通过修辞借代产生的词义。借代义同修辞借代一样都是相关而代,但又不同于修辞借代,它是固定了的词义。借代义是相关而代产生的词义,而比喻义是相似而代产生的词义。根据借代方式的不同可以对借代义进行详细分类。借代义具有间接性与依附性、单义性与多义性、文学性与文化性、时代性与民族性。借代义的产生受到社会、语言和认知的影响。词典中对借代义的释义比较明显地用了"借指"、"指"等提示用语。在对借代义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中,借代义的定位以及与借代词语的关系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俄语借代分为一般借代和特殊借代,认为其建构的关键除借体与本体之间的相关联想外,尤其与情境有关.总结了三类汉译方法:1),本体内隐,借体外显;2)本体为主,借体为铺,同时显现;3),略去借体,显示本体.第一种译法是在俄汉文化一致时移译借体;第二种译法是在俄汉文化有差异时,同时显现本体与借体;第三种译法是俄语中的借体在汉语中空缺时,引申或移植本体,略去借体.这些译法的目的都是为了取得忠实、达意、传神的译作.  相似文献   

6.
北山,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个山名,但这个山名在全国至少出现在十几处不同的地方。毛泽东《挽易昌陶》诗中的“北山”,却不是山名,而是泛指,借代全国。“东皋”也是泛指。  相似文献   

7.
借对的概念,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论近体诗对仗时说得很明确:“有时候字在句中的意义对起来本不甚工,但那字另有一个意义却恰和并行句中相当的字成为颇工或极工的对仗。这就叫借对。”“另一种借对是借音。”“借音多见于颜色对。”后来他在《诗词格律》中论近体诗对仗时又说:“一个词有两个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这叫借对。”“有时候,不是借意义,而是借声音。借音  相似文献   

8.
从林黛玉诗词看其心理流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自振 《南都学坛》2006,26(5):47-50
林黛玉心境的不断变化,无一不体现在书中所咏和她所写所歌的诗词中,从《哭花阴》、《葬花吟》、《题帕三绝》、《秋窗风雨夕》、《桃花行》等诗词中即可窥出林黛玉的心理流程。无论是孤独、凄恻还是无奈,我们都可以从黛玉诗词中感受到她短暂一生的“哀音”。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小说《故乡》中有一句话:“然而园规很不平,……”这里的“园规”指杨二嫂。修辞书中把“园规”视为借代。我以为这种认识似有可商榷之处。 借代与借喻,有时很难区别。多年前曾有一次集中的讨论,最后取得较为一致的认识:甲乙相象,乙代甲,为借喻;甲乙相关,乙代甲为借代。比如:“祖国的花朵来到公园。”这是借喻,因“祖国的花朵”与“儿童”相象。“红领巾来到公园”则为借代,因为“红领巾”与“少先队员”不是相象而是相关。  相似文献   

10.
修辞学家们发现借代辞格的本名和借名之间“有不可分离的关系”。並“随所借事物与所说事物的关系,大別为两类,一为旁借;二为对代”。进而依次再分小类。我们从这样的分类实例中发现了矛盾和问题: 其一:在旁借(随伴事物与主干事物的关系)大类中,有“事物和事物的资料或工具相代”小类。举例: ▲我最佩服北京双十节的情形。早晨,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地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这样一直到夜,——收了旗关门……(鲁迅《呐喊·头发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古汉语里的修辞方法很多,借代便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借代,从字面上讲就是借来,代替。具体地讲,有时为了修辞的需要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名称,而是借用一个和他(它)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或名称)来代替的一种修辞方法。借代具有以少胜多、化凡为奇的表达功能,所以很受古代诗文家的青睐。把握借代手法的用意。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课是袁行需所作《<咏柳>赏析》,文章开头引用了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重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备课时,实习老师对首句“碧玉校成一树高”所用的修辞手法难以把握,于是我与他们共同探讨,取得了一致意见,并有所收获。正如《<脉柳>赏析》一文中所说,此句一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一树绿柳高高地站在那儿,好像是用碧玉妆饰而成的。碧玉的比喻显出柳树的鲜嫩新翠,那~片片细叶仿佛带着玉石的光泽”;二是又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因为“碧玉,又…  相似文献   

13.
借代这一辞格在成语中被广泛运用,通过形式的缩略、特定的语境以及其他辞格的兼用,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成语即借代型成语。通过具有针对性的查找,对借代型成语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围绕借体与本体将其分为对代与旁代两大类,大类下再细分为三小类。并列举大量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更为清晰地呈现出借代这一辞格在成语中的独特运用与延伸。借代赋予了成语更多的表现力,而通过借代辞格发展而来的成语更是展现了借代辞格的旺盛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桃花源记》中,有一段关于桃花林的描写。据现今通行的版本,文字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是一幅异常绚丽的图画,主要景物自然是溪水、桃花、芳草。可是根据南宋绍熙三年曾集刻本和元刊苏写大字本,则“芳草”作“芳华”;新近逯钦立校注的《陶渊明集》也定“芳草”为“芳华”。这样看来,桃花林中就没有“草”了。究竟桃花林中应不应该有“草”呢? 一、从上下文看,这几句是集中描写桃花林的。“夹岸数百步”,突出桃花之多;“中无杂树”(绍熙三年本在“树”下注:一作草),交代桃林之纯;“落英缤纷”,描绘繁花满地。前后都是写桃树、桃花,完全没有必要在中间插进一句来写“草”。大片的纯粹的桃花,给人以整体美!在这花的世界  相似文献   

15.
"X比N还N"句式是一种具有突出修辞功效的语法变异,经常出现在口语和文艺作品中.这种格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借代等,具有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借代的概念、修辞法的特点和作用的分析,指出本体与借体的关系,以及借代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程序;论述了借代在产品语意传迭中的具体运用方法。从借体与本体的亲疏关系上,借体可大体分为功能对象和关联对象两类,其中重点论述了功能对象和关联对象的类别以及在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7.
在网络流行语“XX体”中,修辞手法经常被使用,例如比喻、仿拟、谐音、夸张、借代、反语、排比、析字、互文都是常用的辞格,这些辞格的使用形成了鲜明生动、幽默讽刺和委婉含蓄的修辞效果,增强了语言的生命力,同时亦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表达冗长繁杂、费解,以及容易造成误导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电子通讯时代的到来,促生了一种新型的语言交际形式——手机短信。在风格多样的手机短信中,有一种具有浓郁的古诗韵味的手机短信,特别引人注目,这类短信在创作形式、修辞手法、语音特征等方面明显接受了古典诗词的影响。这类短信的广泛传播,说明现代受众对古典诗词的认同和接受,对古典诗词的当代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研究数学思想方法与语文修辞手法的联系,着重探讨了换元与比喻,通分约分与夸张、数形结合与借代,层递与辗转相除法、综合除法的相通之处,并将其概括为一首小诗:比喻方法通换元,转化思想是根源;夸张意在彰本质,通分约分总相宜;借代生动又灵巧,数形结合同样好;层递升降有方术,辗转相除综合除。  相似文献   

20.
运用借代辞格创造形象化的借代词语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是汉语本体研究的关注点,但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讲解借代词语,能够帮助留学生辨析同义词、区分相似现象、了解中国文化等。为此文章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推动借代词语的对外汉语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