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名辩学派所倡导的论辩风、论辩术影响了先秦哲理散文文体、结构及风格的变革 ,推动了哲理诗的形成和发展 ,同时论辩术的精益求精又促成战国时期寓言文学的兴起。由名辩学派在先秦诗文嬗变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可以看出其对先秦文学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张英 《人文杂志》2000,(3):149-150
佛与道相似,佛家追求"穷神尽智,极象外之谈"的言外之意.一切寓于"象".强调"心为宗",追求一种超越现实时空的空无存在.这种以心感物而非逻辑推理认识事物的方法给唐代山水诗文的创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式,影响了"意境"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先秦时期即已产生了萌芽状态的"准小说".和后世成熟的小说相比,"准小说"受史传文学的影响更明显,作家的主体创作意识不强,艺术上比较粗糙."准小说"大致可以分为历史小说、寓言小说和对话体小说三类.  相似文献   

4.
被害人同意是具体法益所有人对于他人侵害自己可以支配的权益所表示的允诺。被害人同意须具备相应的有效要件才能发生阻却刑法构成要件或阻却违法性的效力。股东同意基于股东在公司中的法律地位具有被害人同意的属性。公司业务执行人基于股东同意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如果是在被害人同意前提下做出的,其行为的性质可适用被害人同意的一般原理予以评价和判断。股东同意是否是"有效"的被害人同意并进而具有排除刑法构成要件的效力则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5.
先秦时期,水灾的频繁发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失.为减少水灾的发生及危害,当时已意识到要重视农业生产,增加粮食储备,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保护森林,从而达到防灾救灾的目的.在灾后采取祈天禳灾、散粟赈民、以工代赈、调粟平籴等赈济措施,帮助灾民渡过难关.  相似文献   

6.
追求真善美统一的理想品格,一直是古希腊与先秦哲学孜孜追求的理想目标.尽管古希腊与先秦哲学对精神境界的理解具有一些共同的特色,但对真善美意蕴理解的不同,以及实现真善美路径的不同,导致古希腊和先秦哲学在理想人格境界的追求上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趋向."至真至善"的理性主义人格至上精神和"至善至美"的"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是两者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7.
徐艳 《中州学刊》2001,(1):84-91
本文以十五、十六世纪之交,十六、十七世纪之交,十七、十八世纪之交,十八、十九世纪之交诗文理论的发展演变作为描述对象,探讨世纪之交这一特定时间段落的文学史共性,揭示中国文学近代化进程中的内部基因及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8.
词语产生比喻义,要受两方面的因素决定一方面是事物之间联系的强度;一方面是人的思维定向、兴趣和情感等文化心理状态."取象类比"思维在戏曲行业词语比喻义上得到了广泛运用,使得大量的戏曲行业词语的词义通过类比使词义得到扩展,逐渐进入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一般词汇当中.  相似文献   

9.
王成  张玲 《晋阳学刊》2014,(4):102-110
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是多样化的,结果是多元的,从来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民族梦想,必须与本国文化传统尤其是政治文化传统相结合建设本国特色的政治民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一定是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产物。先秦民本思想在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依然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先秦民本思想认为"民"是"上天"的选民,其"心"之向背决定了国家最高领导权的归属,而"人民当家作主"也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先秦民本思想认为立君是手段,利民、保民,实现民众福祉是目的,这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先秦民本思想认为如果君不称职,民可以反抗甚至易君、废君,这说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执政党必须始终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执政为民,立党为公。善于剔除先秦民本思想的局限性与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让"民本"这一古老的优良传统,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重新焕发青春风采实为一代学人的在肩重任。  相似文献   

10.
以左江岩画艺术为依据,研究中华文字"月"字的创造方式,并加以说明"月"字的内容及本义;认为中华"月"字的创造和女人有关,充分论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首次提出了左江岩画艺术是中华文明、文化、文字起源的基础形式之一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政治语境下,"共和"不止是一种政体,其话语精髓在于它对政治生活"公共性"的由衷关切,即:对于制度构架,注重"治道的多元共谋";对于社会生活,强调彰显公民美德、消除怨恨、崇尚宽容、相互协商、达成妥协,营造和谐公民文化氛围。这在"民主"已取得话语霸权的后革命时代,是真正实施"大国善治"的强力助推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一种新兴的语言学理论--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隐喻和转喻及其对词义发展所起的作用.文首先介绍认知语言学理论下的隐喻和转喻及其二者的区别与联系,提出隐喻和转喻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重要方式,指出词语意义的发展以及义项之间的联系在很大程度是由隐喻、转喻使然,最后,探讨了隐喻、转喻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论先秦“赋诗”、“引诗”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左传》、《国语》里记载了许多春秋“赋诗”、“引诗”的史实。从文化历史语境的阐释角度看,春秋赋诗是西周礼仪形式的遗留或变体;赋诗之所以能成为贵族生活中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言说方式在于诗歌原有的那种庄严性、高贵性恰好符合了贵族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自我认同需求;再者,诗歌所独有的含蓄、委婉的特性,使赋诗成了外交或交际场合请求或拒绝别人的合适、得体的方式。春秋时代贵族引诗也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到了春秋末期开始的“子学时代”,只有儒家大量引诗。同为史书,《左传》、《国语》记载的引诗与《战国策》记载的引诗有重要的差异:前者在于标举某种精神价值,而后者只是一种纯粹的语言修辞术。  相似文献   

14.
颜建真 《齐鲁学刊》2008,(3):123-127
蚩尤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曾与黄帝在涿鹿作战,最后被杀。他虽然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但在宋元时期却以不同的面目不断地出现在诗人笔下:或者直接指神话中的蚩尤,或者是作为战神祭祀的蚩尤,或者是象征战乱的蚩尤旗,或者是与蚩尤有关的一系列历史遗迹,等等。蚩尤作为神话原型,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特定心理,并在宋元诗人的反复使用中,又获得新的意义内涵。蚩尤作为神话人物已经移位为文学殿堂中的意象。  相似文献   

15.
李冬红 《齐鲁学刊》2012,(2):119-123
从简单的定调到同调异体概念的形成,从同调分体的粗疏到异体辨析的细化,从简单的标注到固定的谱式,明清词谱中对同调异体的关注程度日益提升,分析探究也更趋合理与成熟,进一步完善了词谱的编纂体制,增加了词谱的词学价值。同时,对加强词体规范和深化词律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和大量的文献资料,丰富了词体样式,从而促进了词体创作。  相似文献   

16.
冯尔康 《文史哲》2007,(3):112-126
“同罪异罚”刑法的适用对象以五服宗亲为主,兼及姻亲,然而大大超出这个范围,将具有拟制血亲关系、夫妻关系、师徒关系、主仆关系,以及具有两造关系的平民、官民都涵盖在内,成为清代,也是古代刑法的一大特色。同罪异罚的刑法量刑,固然是对具有同样罪行的两造,为尊长减刑,给卑幼加刑,事情尚不止此,如将那种量刑同凡斗的判刑作一比较,乃知加刑者重于凡斗,减刑者轻于凡斗,更表明这种原则和法律条文的确定,是为着维护宗族制度,尤其是宗族尊长制。同罪异罚是“准五服以制罪”法律原则的落实,是亲人之间服制不对等的产物,然而为何服制不对等?为何准五服以制罪?意识形态的理解,在于贯彻以孝道为核心的宗族伦理和以忠君之道为核心的等级名分观念,是宗法制和等级制、孝道和忠道伦理结合的产物,是“慎重伦常”,用以教忠教孝,实现“明刑弼教”,或者用康熙帝《圣谕十六条》的话说,是“讲法律以儆愚顽”。  相似文献   

17.
明清历史演义小说塑造了一系列明君形象,这些明君具有神奇的命相和非凡的性格魅力,它们  括了汉民族的德政理想、忠义观念、民本思想和尚贤意识等文化要素,集中地体现了汉民族的君道观;同时,明君还关联着作品的主题,起着结构故事、提领全书的核心作用,所以明君形象实具有丰富的文化认识价值和审美结构功能。  相似文献   

18.
李炳海 《河北学刊》2008,28(1):94-98
先秦两汉散文对于人的形貌描写,贯穿着巫术与理性精神的矛盾并存、壮观秀丽之美和怪异荒诞之美的错杂。对于人的形貌差异,作者往往从所处地形、地貌方面寻找原因,并将人的形貌与所处空间方位对应起来,出现了类型化倾向,致使某个固定地域的人在形貌上呈现出某种一致性。《山海经》、《淮南子》中的奇形怪状之人,《庄子》、《列女传》中的丑人,都是从地缘角度进行想象和虚构的产物,与历史事实不具有同一性。  相似文献   

19.
李凯 《齐鲁学刊》2006,(6):32-36
语言与意义生成之间的关系是东西方哲学界共同关心的话题。在中国,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堪称对这一问题的集中讨论;在西方,海德格尔、加达默尔的语言本体论对此问题作出高度思辨性的解说。双方看法相去甚远,但均以各自文化背景为依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简单套用任何一方的模式评判另一方,均是对对方的蔑视与歪曲;只有在相互承认对方理论价值的基础上,双方才能够进行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20.
李唐 《北方论丛》2007,(5):8-10
王安石议政诗的政见多以议论出之,"以议论为诗"是王安石诗歌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但他的议政诗是作"诗",而不是写政论,没有因政见的阐发而改变诗"带情韵以行"的审美特质。他在议政诗的创作中经常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强化"议"的情感力度,使其许多作品成为独具艺术风貌,诗歌艺术价值颇高的优秀诗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