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语言共性,即普遍语法,是人类语言共享的原则系统,它决定着人类语言表面差异的范围和条件。真正的语言共性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发展,理论体系已基本建立起来,但在生成语言学之外,仍有很多人对这种研究持怀疑态度。从遗传学和语言学角度为语言共性假说提供了依据,对语言共性研究正朝着多角度、多层次、多模式化的多极化方向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相信对语言共性的研究必将在为揭示人类语言习得、揭开人类认知奥秘方面作出有益的尝试和贡献。  相似文献   

2.
从英汉俚俗语比较研究管窥人类思维之共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语言的研究,去其外壳、深入内层之后,必将触及人类思维的研究、人类生存理念的研究、不同民族风俗文化的研究以及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等。本文将以较富民族特色的英汉俚俗语比较研究为切入口,从人类语言的形式、内涵以及人类思维共性三个方面,对中西方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生存理念、价值取向等加以剖析、概括和推断,尝试使人类语言比较研究跳出纯语言形式研究的框架,继而跃升到人类文化本质的探讨研究层面,朝着跨学科交叉研究的方向再进一步。  相似文献   

3.
在乔姆斯基看来,语言是一种心智活动和表现;语言机制是心智的组成部分,进而是大脑的组成部分;对人类语言的研究就是对人类心智,最终对人类大脑的研究.乔姆斯基"语言-心智-大脑"研究的意义在于:将语言研究转到人脑研究,这是语言学的一大进步,有助于认识人类思想和智慧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思维和语言孰先孰后?这个问题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把各家之言归结起来,不对乎有三种看法:其一,是语言先于思维说。这种观点流传很广,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人就不可能进行思维”;其二,是同步说。这种观点认为,思维和语言是同时产生、同步发展的。因而语言史同人类的整个历史同样长久;其三,是思维先于语言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人类和人类思维的发生,都先于语言。他们认为语言是在人类思维有了初步发展之后,原始先民为了固定和交流思维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语言中的隐喻现象与人类的思维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隐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人类的隐喻思维是不断发掘语言的潜力资源,隐喻是丰富人类语言的有效手段。隐喻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普遍方式,隐喻在思维和语言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作者从隐喻的语言表达形式和认知角度,对隐喻思维的认知基础进行了充分的讨论,透视语言的本质研究隐喻思维,探求隐喻思维机制与语言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濒危少数民族语言的抢救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濒危语言产生的历史背景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已经有几万年的历史。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商业不发达,人类虽然有征战、迁徙、交往,但割据状况是社会的主要格局,各民族语言的发展以分化为主,产生了许多方言,然后又发展成为许多独立的语言。因此现在有语系、语族、语支等亲属语言的现象。语言内部有方言、次方言、土语、次土语等差异。据国际语言学界报道,现在地球上有6700多种活着的语言,至于方言土语,更是多得不计其数。18世纪中叶,欧洲工业化过程中,已经有不少语言消失。但是,人类发展到今天,…  相似文献   

7.
语言学界多年来一直讨论的焦点问题是,语言符号是任意的,还是理据的?从历时的角度、从人类语言的普遍性的角度入手分析,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理据性是语言符号的两种同等重要的基本原理,它们不是彼此对立的,而是在语言系统中互动分布,共同构筑了人类语言。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建设与语言生态构建本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好的语言生态的构建和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相连.从本质上讲,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在构建良好的语言生态的进程中,语言自生自灭论、语言帝国主义和语言封闭主义等都是错误的;应该从交际功能和结构体系两大方面认识语言的本质;在构建良好的语言生态时,要做好强化和巩固语言的交际功能、维护和完善语言交际功能的合理分布以及促进人类语言的和谐共存、资源共享等工作.  相似文献   

9.
1.小引 语言,同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同人类的活动范围一样广阔,同人类的智慧海洋一样深邃。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语言。在人类历史和人类生活的任何一个时空点上,都有语言的足迹。人类的知识有多么丰富,它也有多么丰富;人类认识的触角伸到哪里,它也跟随到哪里。甚至当人类张开幻想的翅膀,九州八荒、“上穷碧落下黄泉”地驰骋,它也同样可以寸步不离地跟随你翱翔。同时,语言又自成体系,有自己的内容和形式,有自己的结构和层次,有自己的组成成分和法规,同自己的同类现象一起,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王国,一个世界。  相似文献   

10.
语言变迁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语言属于文化 ,语言变迁反射文化变迁早在本世纪初 ,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索绪尔就曾指出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而且它又是一切社会现象中人类唯一从祖先传给后代的最基本信息”。而任何人类社会都离不开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 ,语言不仅离不开文化 ,而且又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 ,都不是静止的。语言的“社会性”说明 ,语言不可能存在于真空中发展 ,而是与纷繁复杂的社会大系统的方方面面发生着纵横交错的联系 ,并不时地受到存在于语言本身之外的社会诸要素…  相似文献   

11.
意义投射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一种方式,是隐喻过程的一种抽象载体,在不同的语言系统中都得以体现。人类自身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感知是人类认识更复杂、更抽象事物的基础。在汉语、日语、英语三种不同类型语言中,“手”词族语义投射的普遍过程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共性提供了证明。然而,基于乔姆斯基所提出的普遍语法框架的人类语言是普遍语法和个别语法的有机结合,因此,相似的认知过程中也存在着某些差异。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人类通过感官对自身所能感觉与意识到的客观世界进行分类切分的结果.在分类切分的过程中语言与客观世界产生了多方面的矛盾,这些矛盾决定了语言与客观世界是异质的,在交际过程中语言表达只能起到一种点拨和唤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印欧语言研究的古典传统是和对语言的本质存在的探究联系在一起的.在早期的语言信仰中,人类思考自身存在的根本问题;在神圣的宗教经典阐释中,语言学形成了科学的分析系统;在词与物关系的本质论思辨中,孕育了欧洲语言人文主义的悠久传统.  相似文献   

14.
考察人类的语言行为,语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汉语和英语虽然其差异很大,但它们之间也有一些相似的语言现象。本文结合英汉实例,首先分析了语境的解释作用,其次分析了语境的创造作用。在分析过程中我们能比较清楚地找到中英文中的一些相似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5.
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伦理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永庆 《齐鲁学刊》2004,42(3):17-21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伦理关系,是因为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有一定的道德意义,人在与自然的关系中的行为需要用道德要求加以规范,人与自然的联系存在着诸多道德问题。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在双方的主体地位、作用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处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需要依据合理的尺度,其中包括自然的尺度、人的尺度、人与自然的关系尺度等,以保持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存在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哲学语境下,活得丰富是一种经验型的生活样式,而活得正确则是以大写原则为根据的生活形态。本文认为,我们无法以生活之外的原则、标准来决定生活的正确与否;人和其他存在物的区别正在于,他的本质是在生活之内通过生活实践建立起来的;生活实践不仅确立了人,也确立了世界;所谓活得正确,其实应指与人所在的文化传统在历史中形成的标准相符合,这个标准是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也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地被修正。活得正确以活得丰富为前提。  相似文献   

17.
人类思维本质上是隐喻性的,这种隐喻思维体现在隐喻和转喻的语言运作上。隐喻思维能力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人类认识世界不可缺少的一种认知能力。品牌名称也是人类语言的一部分,其命名和翻译也离不开人类的隐喻思维。品牌名的翻译体现了人们创造性地驾驭语言的能力,是人类隐喻思维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文学隐喻的认知心理基础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庆梅 《齐鲁学刊》2006,(4):112-113
隐喻是随着人的认知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文学隐喻与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和意象图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借助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可以解释隐喻产生和发展的认知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9.
贺兰山独体羊岩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兰山岩画里最普遍、最重要的独体岩画是完全由羊形式结构的。一个羊形式就是一个独体岩画。这种独体羊岩画形式是由点、线和面三个形式元素搭配组合而成的一种肖似符号。这种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着固定的联系:一个符号表达一个意义,没有符号重叠。每一个贺兰山独体羊符号都是对一个个有着明确指称对象的事物或概念的命名。这种命名活动反映了人对世界的认知能力。贺兰山独体羊岩画是一种原始肢体语言,它具备已知的原始语言的一切特点:表义的具体性、细微性和精确性。  相似文献   

20.
价值这一概念只是对人而言的,没有人也就没有价值的问题发生。撇开客观与主观两方面的语境而单纯地谈论事实与价值问题,只会陷入一种简单的是或不是的二值逻辑。事实与价值的关系是多样性的,既有单纯的事实存在,也有关联着价值的事实存在。对语言在认识世界中的中介作用的认识,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关系,填平在事实与价值之间被人为划定的鸿沟。应当区分开认知、意向和评价三类动词,以及相应的三类判断。有关某个事实的判断是否涉及价值,这在根本上取决于判断者的主观取向。通过对有关事实的思考,人们可以从中引出价值判断。认为事实与价值二分的观点是不恰当的。价值观念的得出可以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经由对事实的反思而得出,如李奥帕德的生态伦理学的观念;另一种是通过纯粹理性的思考与观念的演绎而得出,如罗尔斯的正义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