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当日英贤谁北斗?"这是陈寅恪先生所作《王观堂先生挽词》中的一句.其实,用在陈先生自己身上,也完全合适.西南联大教授吴宓素以学问渊博、中西融通而名闻中外,尤其在中西比较文学方面,其兼通程度当时不用说在西南联大,即使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的人物.他曾同陈先生一起留学于哈佛大学,本为同学、朋友关系,但他却不止一次地说:"始宓于民国八年(1919年),在美国哈佛得识陈寅恪,当时即惊其博学,而服其卓识.驰书国内诸友,谓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寅恪虽系吾友,而实为吾师."(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  相似文献   

2.
初到南开     
我于1947年9月来南开大学历史系任教。当年还是刚满31岁的青年,而今已是82岁的老翁了。除了四年去北京学习和工作外,在这个校园里一直生活了半个世纪多。在记忆的屏幕上,历历往事不时显现,“掸”之不去。越老,这种怀旧心绪就越是不绝如缕……经友人介绍,在南开第一个见到的人是冯初转先生,第二个是陈序经先生。当时冯先生是文学院长,陈先生是教务长。冯先生个子不高,秀发密长,谈吐平和,给人一种哲学家特有的雍容深途的风度。陈先生身材较高,着西装,嗓音洪亮,待人热情,富有一派开拓学术事业的气魄。在同冯先生见面后不久,他…  相似文献   

3.
编者的话:这是一束弥足珍贵的听课笔记,记录了当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1957年秋至1958年夏在中山大学历史系讲授《元白诗证史》的情况。这是陈先生生前最后一次,并且也是一次未能终篇的讲课。细心的读者会发现,陈先生在讲课中,并未处处与他当时已经面世的著作《元白诗笺证稿》切合,在具体内容上,讲课每每突破著作涉及的范围,有了更多的征引和补充。刘隆凯先生时为中山大学历史系三年级学生。据中山大学历史系姜伯勤教授介绍,刘先生当年始终聆听了陈先生授课并作了比较完整的笔记。感谢姜伯勤教授的鼎力推荐和刘隆凯先生的信任厚爱,现特予刊发,以飨读者。这既是我们献给陈寅恪先生的一瓣心香,也衷心祈盼能对中国的学术传承尽些绵薄之劳。  相似文献   

4.
1991年 1月 ,中山大学图书馆刘少雄先生 ,在胡守为教授主持的陈寅恪先生纪念室筹备工作中 ,于馆藏资料中发现了陈寅恪先生 1950年 6月 15日为岭南大学中文系学生李炎全学士论文《李义山无题诗试释》所写的评语。① 1992年 9月胡守为教授发表《〈李义山无题诗试释〉评语读后》 ,并指出 :“时陈先生双目已失明 ,评语当由他的助手程曦先生据口述所记。”又指出 :“评语虽只有 317字 ,却表达了陈先生的治学思想 ,有助于我们对陈先生学术思想的认识”。②今在此启发下 ,作一试论。一、对清代以来李商隐研究中穿凿附会倾向的评判王国维为张采田《…  相似文献   

5.
<正> 陈寅恪先生一个重要的创造性学术成就就是倡导和光大“古典”与“今典”的学说和方法。我认为要研究和理解陈先生,也必须注意“古典”与“今典”不可。所谓“古典”者,即陈先生所阐述之学术思想;所谓“今典”者,即陈先生当时所处之环境及其思想感情与行为。陈先生从20年代到抗战爆发前主要从事佛教及其对中国社会之影响和蒙藏绝学等专题的研究,所谓纯历史的撰述较少。七七事变及北京沦陷后,其父陈三立忧愤不食而死。陈寅恪料理完丧事后,即逃奔南方,旋将主要精力用于研究历史,写出了两部划时代的著作——《隋唐制度渊  相似文献   

6.
夏曾佑 陈寅恪从欧洲留学归国,去见他父亲的老友,饱学之士夏曾佑,他对陈寅恪说:我很高兴你懂得多国文字,有很多书可读.我只能看中国书,但可惜都已经看完了,现在无书可看.陈寅恪当时认为真是荒唐,中国文献典籍浩如烟海,怎么可能读遍之后无书可看呢?等到陈寅恪七十岁时,他对人说,我现在老了,与夏先生很有同感,中国书虽多,不过基本...  相似文献   

7.
<正> 《文史哲》编辑部要我再写点读书经验,我实在没有什么可写的,只好介绍一下我所闻见的前一辈学人的治学经验,作为个人和爱好史学研究的青年同志们的参考。前几期《文史哲》的“学者谈治学”栏里曾介绍过陈垣先生和顾颉刚先生的治学经验。他们二人也是我的及门业师,对他们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也知道一些。以我看,陈垣先生治学十分谨严,丝毫不苟,方面也很广,无愧是一代大师。顾颉刚先生治学不如陈先生谨严,方面也不如陈先生广,但他对于学术的忠诚,推动学术开展的努力以及自己所下的苦功,也大有值得后人学习之处。这里着重介绍陈先生过去的一些事情。  相似文献   

8.
陈寅恪先生与敦煌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一九三○年,一位中国学者创立了“敦煌学”的界说,这位创立者就是义宁陈寅恪先生(1890—1969年).许多年以后,向达先生在论及“敦煌学一辞的原起”时回顾道:“敦煌学一辞,是陈寅恪先生立的.他为陈垣先生的敦煌劫馀录写序,始创此名.”在那篇著名的序文里,作者以敏锐的眼光抓住了当时正在露头的一种趋势:  相似文献   

9.
《柳如是别传》又名《钱柳姻缘诗释证》,是著名历史学家、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寅恪先生最后的一部著作。全书共约五十万字。解放后,党和政府对陈寅恪先生的工作和生活给予妥善的照顾,使这位早年双目失明的学者的著述工作,从未中断。对此,他曾多次表示对毛主席和共产党的感激。陈寅恪先生于1969年逝世。他在去世前用了十几年的工夫,研究了大量明末清初的史学、文学材料,终于完成了《柳如是别传》,这种学术钴研精神是难能可贵的。蒋帮的一些无耻文人,政客,因为陈寅恪先生十多没有发表文章,便大谈他的晚年遭遇,并借此进行反共宣传。这部洋洋数十万言的著作,就是给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反党集团,使毛主席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在社会科学领域中重新得到贯彻,《柳如是别传》也将整理出版。我们特地选登它的第一章,供读者了解这部著作的概貌。  相似文献   

10.
我1947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毕业,与当时在上海已经很有名望、负责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的陈省身先生完全不认识,与在天津的南开大学更没有任何关系。没有想到以后有缘与陈先生接触,并通过陈先生的介绍,有缘到南开工作;更没有想到在南开扎了根,这一待竟然就是一辈子。而且,我又有幸在80年代以后协助陈先生在南开创办了全国著名的南开数学研究所。我在上海交通大学毕业时,由于在学期间参加学运,比较暴露,难以在上海待下去。就在这时,经过交大数学教师来公道先生的推荐,认识了陈先生,并且由陈先生介绍到清华大学数学系工作。后来有一…  相似文献   

11.
关于侯外庐先生论《管子·白心》等篇著者问题的一次谈话孙开泰我在侯外庐先生主持的思想史研究室工作了30年,主要从事先秦思想史研究。在文革之后的1979年5月4日下午,我去侯先生家(方家胡同),向他请教关于先秦思想史的一些问题。当时侯先生看了拙文《杨朱思...  相似文献   

12.
我自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他毕生坚持学术著述,直至晚年仍孜孜不倦。他在学术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本文只简要介绍他论及的考据方法,以及考据在史学研究中的运用。这是根据个人学习体会整理而成,一管之见不足以窥全豹,误解更属难免,尤望研究陈寅恪先生史学思想的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13.
<正> 先父罗常培先生(1899—1958年)逝世已经30周年了。关于罗常培先生的治学精神及学术成就,傅懋勣等主编的《罗矱嗉湍盥畚募芬延新凼觥5?抗日战争时在昆明以及晚年在北京,父亲和我共同生活的时间最长,他在治学问题上对我的一些教诲,以及我所目睹的他的治学风范,我至今记忆犹新。今值先父逝世30周年之际,特撰此文,以示纪念,并以稍补《罗常培纪念论文集》之所未及。先父出生于一个没落的满族家庭,虽属满清正黄旗军籍,但当时家中却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仅靠祖父士兵级的月饷和季米的收入养活6口之家,所以父亲仅能勉强读完高中。1916年他高中毕业,祖父去世了。为了谋生,父亲便到当时黎元洪的旧国会众议  相似文献   

14.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悼念张岱年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岱年先生曾多次用这两句话来概括中华文化的精神 ,其实这两句话也体现了张先生的人格魅力。他的为人为学 ,确实是“下手处是自强不息 ,成就处是至诚无息”。道德文章 ,都堪称人范、人师。一、离 去   2 0 0 4年 4月 2 4日 ,我出席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召开的“2 0世纪西学东渐史学术座谈会” ,我见北大各教授脸色沉重 ,得知张先生于凌晨逝世 ,当时我真不敢相信。自言 :这怎么可能呢 !记得在正月初三 ( 2月 2 2日 )我与罗安宪副教授曾到张先生家拜年 ,张师母骨折卧床 ,他坐在床边 ,我们问候师母后 ,他示意到客厅 ,我准备扶他起来 ,他不要…  相似文献   

15.
龚育之先生2007年6月12日去世的消息,是韩钢先生用短信最先告诉我的.尽管我知道龚老身体一直不好,记得有一次打电话问他近来还好吗,龚老说:"反正没死啰,还活着."当时感到龚老对自己病情是悲哀的,我也不知说什么是好.这次他真的去了,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和朱正先生说起龚老的去世,都感叹他文章越写越好,可惜他去得太早了……  相似文献   

16.
皖南事变后,1943~1944年间,叶挺将军曾一度被软禁在桂林。当时李济深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桂林办公厅主任,叶将军名义上被称为“高参”,实际上是行动受监视的政治犯。我原来是广西大学教授,后被国民党反动派解聘。1940年底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时流亡到香港。1941年太平洋战争发生后,香港沦陷,我又逃回桂林。国民党企图截断我的生活来源,当时虽有几间大学要邀请我去任教,但都被国民党教育部长陈立夫阻止。我只能在桂林以卖文为生,用笔名在各报刊发表文章,勉强维持生活。当时我住在桂林郊区花桥附近六合路的几间破落平房里。一天,忽有一个身体魁梧、军人模样的人来访。他手里拿着手杖,自称是叶挺。我和叶挺将军过去虽然从未会过面,但他的鼎鼎大名,我是景仰已久的。见面之后,我们就毫无拘束地谈起来,真所谓一见如故。他要求我带他去看望柳亚子先生和邵荃麟同志,我立刻就陪  相似文献   

17.
刘梦溪 《云梦学刊》2015,(3):157-158
本书文字原为我的研究陈寅恪专书的一章,初稿成于1991年,首刊台湾《书目季刊》,1991年第四期和1992年第一期连载。1994年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纪念陈寅恪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王永兴先生编)收录。北京大学已故王瑶教授主持的《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项目,此文作为其中的一章,1996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文章题目为《一代文化所托命之人——陈寅恪的学术创获与  相似文献   

18.
1936年,我在上海从事新文学运动。10月19日上午,住在一起的一位朋友告诉我,鲁迅先生逝世了。为什么知道得这么快呢?因为我们旁边住着一位木刻家力群同志,鲁迅先生一逝世。就有一辆汽车来接他去为鲁迅先生画遗容。 鲁迅的遗体安放在“万国殡仪馆”里,悼念活动举行了三天。这三天我跟同房间的搞新文字运动的同志每天都去参加悼念活动。殡仪馆那里真是人山人海,一条马路都断绝交通了,外国巡捕在维持秩序。给致哀的人  相似文献   

19.
以儒学代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友兰先生95岁高龄精力绝人,孜孜不倦地工作,于前年完成了他的多卷本《中国哲学史新编》第7卷,不幸于1990年11月26日逝世。前几年,我因在北大讲课,在先生晚年得亲炙,闻其绪论。先生是海内外著名哲学家,阐述其哲学思想是纪念先生的最好方式。  相似文献   

20.
陈寅恪是著名的中古史与文化史专家。他对于中古史实的考证,诗文证史方法的创获,史学研究方法上的探讨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使他成为继王国维之后的又一位史学大师,其影响一直延伸到当代学者的研究与思想过程中。近几年对于陈氏学术思想与成就的介绍和研究的论著纷呈迭现,几乎成为与“钱学”不分轩轾的又一学术景观——美籍华人汪荣祖教授著《史家陈寅恪传》(台北联经出版公司84年版),就陈氏的生平与学术成就做了较全面的叙述与评介,是为继陈氏弟子蒋天枢先生《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之后最为详实的传记。刘梦溪先生《中西体用资循诱——谈陈寅恪先生的文化态度》一文就陈氏中国文化本位论思想中包含的文化底蕴做了辩证深入的阐发。卞僧慧先生的《试述陈寅恪治学特点》一文则对陈氏治学特点与成就做了生动具体而又较为全面的评介。傅璇琮先生在《一种文化史的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