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内在地包含着理性、非理性两种因素,而社会发展实际上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展开过程,因此,非理性因素必然要通过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影响社会发展。解构非理性因素的内容,分析非理性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阐述非理性研究在社会管理、社会教育与智力开发、经济及社会超常规行为等方面的社会学意义就显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2.
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他的认识,不论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都是一种社会意识活动.既然非理性认识是一种社会产物,那就必定有它形成的社会基础.我们认为,非理性认识的社会基础主要有:其一,它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其次,构成非理性认识的要素是人们社会关系的体现;其三,非理性认识中的偏见,也是一种社会认识现象.  相似文献   

3.
探讨理性向非理性认识的沉淀过程,也就是探讨人们的理性认识如何深化的问题.理性认识向非理性认识的沉淀,最明显的是从显意识向潜意识的转化.不仅近现代哲学思潮的发展轨迹是从理性向非理性的沉淀,而且在近现代的科学发展观上也体现出了这种趋势.把理性绝对化必然走向非理性.诡辩就是以理性形式出现的非理性认识.同样,政治理性如果走向极端,必然产生与之相对立的非理性的政治神话.  相似文献   

4.
《理论界》2015,(11)
"理性"和后天社会性,其中任何一个,都难以从根本上把人类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亦即都难以说明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在于二者的统一。这既是马克思的社会关系说和劳动本质论在逻辑上的必然结论,也是摆脱卡西尔的符号本质论之困境的可选之路。"理性"是指只在人类独特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作为人类创造活动之必要条件的人的一种独特功能。后天社会性是指由人类理性参与所创造并反哺锻炼个体理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文明机制。后天社会性不同于动物的先天社会性。缺少理性,人类社会就与其他动物社会无异;离开人类的后天社会性,个体的理性就无法得到培育锻炼。  相似文献   

5.
一、非理性管理的内涵与发展1 非理性管理是科学管理理论的发展与补充管理主要是人对人的管理 ,而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体 ,管理就必然涉及人的非理性因素。非理性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 ,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并能动地参与社会实践 ,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非条理化、非规范化、非逻辑化、非程序化、非秩序化的社会精神现象。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 ,不存在纯粹的理性因素或纯粹的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是彼此交织、彼此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理性起支配、定向和指导作用 ,非理性起动力、激发和诱导作用。非…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面向实践和现实生活,真正理解理性和非理性。把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看作是抽象之结果,是社会生活本身的分裂和人的自我异化的必然产物。随着实践主体对自身本质及“完整性”的认识不断完善,理性与非理性必将在现实的对象化活动之中达到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7.
<正>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人的生存不能离开社会。社会性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显著特点。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人们是作为关系而存在的。这就是说,人们生活在社会中,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必然形成各种社会关系,而其中最根本的关系就是生产关系。与此相适应,还有政治关系、道德关系等等。在社会生活中,道德关系最为普遍,它存在于一切生活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道德关系,就没有人类社会生活。因此,今天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必须十分  相似文献   

8.
一、诉讼证明的本义(一)诉讼与诉讼证明诉讼源于社会冲突,社会冲突的根本在于利益的冲突。正因为各自的利益基础不同,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才选择不同的行为方式,进行不同的行为活动,人类社会呈现出如此的多样性。然而从人存在的基本层次上看,人与人的交往是人性的一种本质,人际间的相互理解是人存在的基本诉求。而调整和维护人们正常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如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正是这一人类理性的普遍需求。道德或法律规范必定蕴含了人们共同的价值取向,反映了人们对真诚理解和沟通的追求。基于人类理性的这一普遍需求,社会冲突或争…  相似文献   

9.
试论改革时期民众非理智心理的调控王成全,王清生从心理活动的整体看,人的心理是理智性与非理智性的矛盾统一体。在社会变革中,人们以理智性为主导,对社会政治、经济、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进行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改造和创新,理智性心理成为推动民众行为的主导心理动...  相似文献   

10.
徐家林 《河北学刊》2005,25(4):48-51
观念是人类生存活动的产物,也是人类生存的需要,并极大地影响着人类政治和社会生活。观念是人为的创造物,观念生产是人类自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观念传播是观念从生产到消费的重要环节,对观念消费的实现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观念消费是观念生产的目的。观念通过消费,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指导着人类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同时也约束人们的行为,束缚人们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改善了人类的生活,创造了人类的幸福。然而,当作为承栽人类理性精神的科学技术无限放大其力量时,其将囿于工具理性的必然转向而陷入自身的异化,从而给人类幸福生活带来诸多困境。因此,站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高地,我们应该保持理智的清醒,以人文觉醒的价值理性超越工具理性,追求属于人类的真正幸福。  相似文献   

12.
古代文艺肖像与美学宗教意蕴袁明光中国古代文艺是人类文艺史上最灿烂辉煌的一页,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政治、伦理、道德、宗教、哲学、美学等方面的映照和折射,是中华民族光辉历程的物化形态.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必然也是文艺的主体.肖像描绘,...  相似文献   

13.
社会行为视角下的网络参与,是公民、社会组织、市场主体(企业)、政府、政党等各行动主体在差序格局的网络中,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多向度展开。非理性是网络参与的问题之源,网络参与的非理性问题源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割离、情感与理智的剥离、实践与价值的偏离,其结果是产生了个体解组型、群体解组型、手段离轨型、规范离轨型等四类问题。网络参与的非理性问题具有五个特征:赋权、分权与超越权力的边界并存,时空分离与脱域下的线上线下紧密联动,矛盾在网络的扩散中引发争鸣,网络的匿名性放大了“经济人”的逐利本性,走向“群体极化”和“沉默螺旋”两个极端。应对网络参与的非理性问题需要理性重建:要善用技术理性,加强网络参与风险研判;讲求辩证理性,尊重网络公民主体地位;坚持价值理性,寻求价值与科学的统一;遵循实践理性,强化网络空间价值引领;培育交往理性,重建网络公民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4.
杨杰 《理论界》2014,(6):81-83
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大脑的意识活动获得关于事物的概念,并用已形成的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进而形成关于世界和自我意识的认知图式及思维框架。本文通过对理性和非理性的对话,来分析、界定理性和非理性本能冲动的活动极限,以及对人类生活实践的影响;通过对理性之后神秘的本能冲动探究,寻求获取意识有效正常活动的方法;拓展对非理性的认识,使理性能走出非理性负面本能冲动的魔障,正常地实践活动,为追求幸福生活,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现代科技作为人类智慧的尖端体现,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捷与享受的同时,逐渐出现了使人们精神空虚。行为非理性化的倾向;艺术作为人类精神的精华,在给人们感官享受的同时,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精神支柱。由此,可以尝试沿着历史流程来解析艺术与科技这两个影响人类生命进程的关键因素。结合艺术与科技的历史事实,解读它们在不同时期各自的内涵,说明现代社会科技的困惑,探求在科技理性的衰败中,艺术理性精神的重生,之后重点说明科技艺术重新融合后生成的数字艺术。  相似文献   

16.
现代科技作为人类智慧的尖端体现,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捷与享受的同时,逐渐出现了使人们精神空虚,行为非理性化的倾向;艺术作为人类精神的精华,在给人们感官享受的同时,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精神支柱.由此,可以尝试沿着历史流程采解析艺术与科技这两个影响人类生命进程的关键因素,结合艺术与科技的历史事实,解读它们在不同时期各自的内涵,说明现代社会科技的困惑,探求在科技理性的衰败中,艺术理性精神的重生,之后重点说明科技艺术重新融合后生成的数字艺术.  相似文献   

17.
在研究界,理性似乎已是一个用滥了的概念,梁漱溟将儒家学说的“仁”界定为理性,有人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也称为“理性的觉醒”。对理性概念的理解,对其内涵、外延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本文所说的理性,既非指传统意义上控制人的行为的理智力量,也不是单纯的科学理性,而取启蒙主义跨文化语境中的理性之意。不过也不能把理性理解为先于一切经验、揭示了事物绝对本质的“天赋观念”的总和,或者是存在着等待人们去发现的精神宝库。它既包含了人们认识社会、自然及人类本身的能力,又是指引导人类发现真理、建立真理及确定真理的具…  相似文献   

18.
否定和克服非理性主义必须注意区分四种界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西方非理性主义热在我国的产生,给人们的理论和实际生活都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给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和研究也披上了一层阴影。现在,人们在反思中认识到只有消除这种非理性主义的阴影,才能使社会走上正常轨道,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教学和研究深入下去。然而,如何消除非理性主义的阴影?人们意见尚不完全一致。我以为,要真正在理论和实践上克服非理性主义,首先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注意区分四种界限(即正确区分人类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界限;正确区分非理性因素中的积极因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视野中的“交往”理论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春阳 《天府新论》2005,1(3):16-18
交往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础,是人类历史的起点,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交往"是一个多学科共同使用的科学概念.哲学上的"交往"概念为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一种中介,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交往具有整合功能、沟通协调功能和人的全面发展功能.全球化是人类社会交往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应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和建设性的姿态来迎接全球化,也应该理性地分析和理解全球化.  相似文献   

20.
企业家理性、非理性与相对理性研究--兼论企业家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经济理性与非理性的逻辑结构以及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并应用于企业家理性和非理性研究。本文认为 ,经济理性是一种精于算计的逻辑结构决定的心理动机 ,非理性则与习俗、传统、道德、社会价值观相关。它们两者共同作用 ,一起成为调节社会资源的“心理”媒介。通过分析经济理性和非理性对企业家行为的影响机制 ,本文推导出一个重要概念“相对理性”。在由经济理性和非理性整合而成的“相对理性”的逻辑结构所决定的心理动机的影响下 ,企业家从事管理活动。在此基础上 ,本文还推导出 ,企业家理性和非理性只能引导企业家进行日常的、必要的经营活动 ,而要从事创造性破坏的企业家活动 ,则需要具备“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源于企业家理性和非理性的逻辑结构 ,但又超越此类结构 ,它是一种特质型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