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活是道德的基础,是德育工作的生长点.生活世界的本质体现为生命本质,离开人的生命意义与体验,任何德育都没有真正的教育价值.生活德育是相对于以说教灌输为主,远离学生生活世界的现代德育而言的.生活德育赋予了教师新的角色内涵,要求德育教师角色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型向生命型转变.生命型德育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注重体验与实践,以促进学生道德生命的自由生成与其人格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现代人常常处于人生的困顿之中,寻觅生活意义与建构生命价值已成为现代中国人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从中国传统人生智慧的视野出发,我们应该区分幸福与快乐的不同、生活品质与生命品质的不同,且要从生活快乐的有限之中去寻求生命幸福的无限,亦即在有限的人生中去追求生命的永恒,从而既获得生活的意义,亦提升自我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交往德育是对传统灌输德育的超越。它根据人的需要,尊重人的发展的层次性,把握人的发展的规律性,把德育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把德育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行为,促进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展。交往德育以尊重人为出发点,发展人为落脚点,充分体现出对人性和人的生命意义的关怀。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高校德育模式偏重于“道德理论”、“道德知识”和“政治伦理”的灌输,缺乏自身应有的稳定性、逻辑性和科学性,在价值取向上难以摆脱社会本位和政治伦理的倾向。改革高校德育就必须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高校德育新模式,重视生命关怀,关注学生生命及其生命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意义,进一步完善德育课程体系,拓宽德育内容,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和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辛桂波 《新天地》2011,(11):341-342
关注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做中感悟人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让德育植根于现实生活,让德育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吸收,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才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儒学的现代性发展必须从关怀人类未来前途的角度出发,以深刻的悲情大愿将中国文化的真精神回向天地社会,以话语的方式将古今圣贤一脉相承的生命体验呈现给人类.中国文化一以贯之的道统是由人来担负的,儒家的真精神也是透过人格力量才有所体现的.离开了屹立在历史文化之上的具体人格,我们将无从感到儒家活泼、生动、感人的真情神.人格化的儒家精神不仅具有感召力量,而且也能厘定文化的价值秩序.人格化的儒学和儒学的人格化容易直入人的心灵,在理知和情感两个层面引起人们的共识性认同,从而在更广大的生活世界中发挥作用.儒家的生活智慧是将形而上学寓于日常生活之中的智慧,主要以礼乐的形式给日常生活世界带来贴近人生的秩序化价值和富有生命气息的本体意义.因此既有必要重视儒学广大高明精微的一面,关注由于超越的冲动而激发起来的道德理想和价值行为,同时也有必要发扬儒学笃厚平实中道的一面,致力于世俗世间人的具体生存如何合理合情安顿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有别于知识的传授,通识教育追求的是对智慧的启迪。哲学以其深刻的反思及其深厚的终极关怀表达着对智慧的崇高理想与不懈追求。儒家哲学围绕现实生活与理想人生而展开。儒家认为,知识不仅包括人对外部世界认知的主观能力,更包涵人的生命活动如何开展、如何开显生命的意义等丰富内容。在儒家看来,只有通过“仁”的道德自觉,才能“尽心”、“知性”、“知天”,最终成就理想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8.
新写实小说并非是对庸常生活的毫无诗意与平面化的展示,它在直面存在本身的同时,也深情地关注着庸常背后生命存在的本真意义、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日常悲哀以及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鄙俗事相。可以说,新写实小说是对原生、自由之生命形态的高扬,体现出深沉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9.
当代德育要拥有一种终极关怀视域和个体关怀意识,联系个人完整的生活世界和深沉的精神体验去寻找意义,不仅要恢复德育曾一度失落的人文品格,而且要澄明德育曾一度迷茫的人文精神,就必须拓展一种新的教育视域——“生态化综合”,以社会历史学和物种生态学、宇宙自然学和人类文化学的眼光打量人和世界的生存和生活,整体地、生态地、综合地看待宇宙世界万物和地球自然生命,通过人对自己、他人、社会、自然完整的生态关系的理解和关怀,以完成智慧性、生态性的道德体验和文化性、理想性的人格建构,从而实现当代德育的内在突破与超越.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的生活德育论既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同时也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教育理论相结合的产物。陶行知的生活德育论体系完整且意涵丰富,体现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过程和德育途径等多个方面。其生活德育思想不仅富有深厚的时代内涵,而且具有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它带给我们道德教育多方面的启示:德育目标应指向美好生活,德育内容必须贴近实际生活,德育方法要适应儿童生活,德育途径必须回归现实生活,德育评价要导向真实生活。  相似文献   

11.
当代哲学在彰显个体生命意识、提升人的生存质量的同时,又一度造成了政治性失语和存在的合法化危机;而其对日常生活世界的还原,又悄然消解了它关怀终极、安立生命的人学理想.现代西方哲学的生活世界观与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理性比照,带给我们深刻的人学启迪:当代哲学只有诉诸社会变革实践,才能将人的生命本质引向人自身,刚强生命力量并使之勇敢地担当起自己生活的全部事实性存在,也只有参与实践变革并积极地对时代主题发言,才能重构社会生活意义并实现对人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2.
庄子哲学传达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它主要表现在对人生宇宙的深刻反思,对自然生命和人生价值的深切关怀,对自由的深情向往和追求。而他的生命意识又浸润着浓厚的悲剧美学意蕴,表达了对自然美的向往,蕴含他对自愉自适的审美境界的崇尚。庄子把对人的生命的关怀,对生命价值的关注由哲学层面提升到美学层面,无疑对现实人生具有指导和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3.
面对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和价值多元、个性张扬的生存环境,在"我是谁"的问题论域中,现代人的生存问题成了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人的感性泛滥的物质追求过程中,生命的意义感逐渐缺失,这也是共同体所认同的普遍情感体验。人的意义感与价值秩序密切相关,理想的、合意的价值秩序是人的意义感的重要基础。人的意义感的缺失直接根源于人的存在和发展中,和人在存在和发展中应该追求什么价值,偏好追求什么价值,最高价值何谓等价值秩序的主要内容不可分割。建构主导价值秩序对人的意义感的获得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祖先崇拜是儒释道等中国传统宗教与乡村社会生活秩序互构的内核.以祖先崇拜为代表的传统宗教伦理一直是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相对稳定因素,并成为乡村生活秩序的内生性基础力量.在现代乡村生活秩序中,祖先信仰主要体现为:宣扬“祖先”和“孝”的理念、以家庭家族为单位完成敬祖仪式、构筑乡村社会的权力场域.对祖先崇拜进行适当制度化建构是协调国家、社会和宗教关系的很好途径,也有利于建立以内生秩序为导向的低成本乡村自治.  相似文献   

15.
生命关怀:学校德育现代模式的重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传统德育模式以政治关照为价值取向,使道德教育成为政治视野中严厉的道德控制,以致在面对生态伦理危机、经济伦理危机、网络伦理危机等社会问题时显得束手无策。为此,要建构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指引,充分关注学生的生命,关注其生命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意义,关注其生命的生成和完善,使之及于与之密切相连的对一切生命的热爱,并始终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可持续的生命关怀型德育模式。以此架构具有可持续性与生命性的德育课程体系,拓宽德育内容,加快实现德育内容的大融合,建立多向、平等、自由的伙伴式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6.
面对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和价值多元、个性张扬的生存环境,在"我是谁"的问题论域中,现代人的生存问题成了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人的感性泛滥的物质追求过程中,生命的意义感逐渐缺失,这也是共同体所认同的普遍情感体验。人的意义感与价值秩序密切相关,理想的、合意的价值秩序是人的意义感的重要基础。人的意义感的缺失直接根源于人的存在和发展中,和人在存在和发展中应该追求什么价值,偏好追求什么价值,最高价值何谓等价值秩序的主要内容不可分割。建构主导价值秩序对人的意义感的获得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艺文在《道德与文明》2006年第1期中撰文指出:传统的大学德育模式主要是给予性德育模式和选择性德育模式两种。给予性德育模式是极端功能主义,据此,人的道德是被给定的,道德仅仅由程序产生,具有惟一的合法性。选择性德育模式在激发人的创造性与主动精神方面具有进步性,但仍然是一种极端存在的哲学,据此,人自己形成其道德。德育模式生活化内涵主要指德育要以生活为载体,教育与学习应该从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出发,关注人的现实生活需要,以自我教育为根本出发点,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它的本质是“做人”,在内容上以“修养”为核心,在方法论上要以生活教育为主。德育生活化模式的要旨在于,在大学生活过程中引导学生自我感知、体认和思考,在大学文化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启迪和教育。德育生活化模式的立足点是教育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因此,道德既是给定的,同时又是自我设定的,是不可取消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合体,德育是一个“理解”和“建构”过程。德育生活化模式要求在德育观念、内容与手段等三方面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18.
关于素质教育意义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素质教育是人性关怀的教育,是关注人的发展、关照人生成长的教育.素质教育聚焦于人的潜能性、价值性、主体性、发展性、活动性、全面性、创造性等,是对整个传统教育(包括应试教育)的积极扬弃与超越.素质教育的深层意义在于它回归到了人的意义,回归到了人的价值世界和生活世界.素质教育从人性关怀的意义上反思传统的教育,批判现实的教育,探索未来的教育.20世纪末期素质教育在我国的产生与发展,具有极为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生活哲学的当代旨趣及其人文背景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生活本质及其当代意义的传统探讨,大多走进了以情感体验为中心的存在主义或生存论误区。刚刚兴起的生活哲学,由于从发生学角度揭示了生活与理性的紧张关系,把哲学研究与社会生活内在地关联起来,从而实现了哲学对生活本质及其人文背景的真正还原。生活哲学的当代旨趣就在于直面现代生活矛盾、实现其生活化转向,引导它跳出理性王国、贴近并重构现实生活,使哲学最终成为能响应生活诉求并召唤人生真义的一种“人文和声”。  相似文献   

20.
恢复秩序,重构意义——对当前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休宁县“百村千幢”工程——杨林湾村保护整治利用规划为例,引入“秩序”和“意义”的概念,提出对古村落“秩序”的恢复,认为可利用有机更新理论,恢复古村落原有的吸引人的传统秩序,并在新的社会需求下,充分利用这些传统秩序,在维持村庄原有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赋予村庄新的生活意义,使古村落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并以此为案例,针对现实古村落保护中存在的不足,探讨适合古村落自身特点的保护对策和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