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主体功能区与区域发展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功能区的提出和实施,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种创新,对我国区域发展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深远影响,但主体功能区建设与区域发展之间还存在一些矛盾,如人的富裕与地区富裕之间的矛盾,短期发展与长期发展之间的矛盾,局部管理与全局管理之间的矛盾,行政区经济与区域经济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问题和矛盾,都有待在主体功能区建设过程中逐步解决. 相似文献
2.
龚霄侠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4)
在推进主体功能区形成的过程中,西部大部分国土被划分为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产生了"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生态环境"的内在矛盾.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实现西部地区"不开发的发展"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从扩展"区域补偿"这一概念入手,阐述了区域补偿机制,并提出区域补偿政策及保障措施,对完善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分类政策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涛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9):32-34
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地对我国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作了具体部署。这是使我国走上科学发展轨道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它不仅能均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而且能推动各地区根据不同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形成区域经济新格局,并通过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地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最佳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环境条件,从综合效应上给力,有力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区域政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黎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9(6):241-244
构建以主体功能区为基础的区域开发格局,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大创新.主体功能区划分之后,设计分类指导的区域政策就成为主体功能区建设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任务.当前,学术界对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政策研究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将均衡分析引入区域政策研究.认为政策均衡是一种政府政策供给主导下的折衷均衡.本文还探讨了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区域政策研究的技术路线,并从提高区域政策效率、增强区域政策的有效供给能力的角度,对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不同区域政策所针对的区域问题,以及区域政策供给重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广东发展新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在空间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式,对构建广东省未来发展新格局以及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运用多种空间分析方法,对广东省进行主体功能区划规划,以优化广东省发展空间为目标,提出“一圈、三群、四带”的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仲丽萍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1):99-102
新时期,在特定的背景条件下,我国的区域发展政策有了新的突破,"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主体功能区的提出实现了区域发展政策上的一大创新,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当前,必须强化"三种意识",做好"三项工作",来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建设,促进区域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李远东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5):195-197
作为一项新的区域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将成为经济领域的一个热点.主体功能区战略发展模式对于正在谋求中原崛起的河南无疑是一大机遇.河南省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在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分中具有典型价值,因此研究主体功能区规划对河南经济发展的影响与战略选择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大创新。由于受经济、社会、区位、生态环境和国防安全等特定因素的制约,主体功能区建设对边疆地区发展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协调主体功能区区域规划中的利益冲突,创建政绩考核与绩效评价体系,实现主体功能区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协同。 相似文献
9.
立足于建设东陇海线宜居型中心节点城市的发展目标,首先从城镇体系、产业结构及资源环境承载力等几个方面对新沂市空间结构现状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新沂市空间结构存在着三大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依据县域主体功能定位及其所决定的区域空间发展方向,从实践和政策两方面对新沂市空间结构优化对策进行了针对性探讨,以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为指导,对主体功能定位导向下的县域空间结构现状及其优化调整方向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同类地区空间结构调整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昝国江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1):12-20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是"十二五"时期国家层面推进国土开发格局优化及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区域经济差异分解中把河北省划分为环首都经济圈、冀东沿海经济带和冀中南经济区三大区域。利用Theil指数方法测度了20002011年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变动趋势,分析结果显示:河北省区域经济总体差异持续扩大,区际经济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度快速增加,但区内经济差异的影响亦不容忽视;河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较低,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任务艰巨。并从效率和公平的视角分析了主体功能区建设对河北省三大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认为应通过舆论宣传引导区域主体广泛参与、出台配套法规为主体功能区建设提供法律保障、理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建立区别对待的政府绩效考核机制及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政策措施推进河北省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新安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3):72-77
中部地区小康社会建设 ,既要充分利用其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区位优势和重要的战略机遇加快发展 ,又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注重制度创新与推进市场化改革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与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2.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认为:社会不和谐因素来自市场经济机制自身缺陷,必须通过政府调节职能来解决。结合对基础设施建设效用的研究,指出基础设施在消除社会贫困、体现社会公平、发展文化教育、保护公共环境、增加社会就业、强化社会保障等方面具有积极的社会效用。结果表明,政府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对缓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都市圈和都市带的客流需求因素、影响因素的分析 ,区分总体客流影响因素及分类客流影响因素、常规因素及突变因素 ,论述了现阶段都市圈中心城市及城际客流特性、都市带的带中及城际客流特性。同时考虑到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规模和欧美国家的发展进程有着显著的区别 ,结合我国目前的几大都市圈和都市带发展现状 ,提出了未来都市圈及都市带客流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在地区之间的分配问题进行了研究。在综合考虑投资效率和地区公平分配的基础上,运用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相关理论与方法,提出考虑公平约束的多阶段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地区结构优化模型,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是否考虑公平约束对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地区结构有明显的影响。本模型为决策者提供了一种优化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在地区间分配的定量方法,能够兼顾投资的效率与公平,从而促进各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剖析了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城市基础设施与经济相协调的合理比例关系,并在与社会相适应、与环境相和谐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唐南奇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2):18-21
分析了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必要性和内涵,认为形成主体功能区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性调整,是区域国土资源主体功能互补与开发秩序重组、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有力举措。提出了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区域交通路网规模综合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连成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3):1-5,53
区域交通路网规模的比较评价是分析区域路网规模的相对水平,进而制定相关发展规划和政策的基础。传统的人口或面积因素分析法存在片面性。本文从运输供给和运输需求的经济特性出发,强调经济发展水平、综合交通理念、路网技术结构等在路网规模比较评价中的地位,采用多因素法构建了路网规模经济系数指标,并提出评价包含各种交通方式的不同区域综合路网规模的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既可以比较不同区域的路网规模,也可以对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路网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8.
对城市基础设施PPP项目的风险分担原则进行总结,依此构建城市基础设施PPP项目风险分担流程,将项目风险分为政府部门承担的风险、私营部门承担的风险以及共担风险。基于法经济学风险分担理论构建模型,求出共担风险的Pareto最优比例。以沈阳市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新建工程项目为例论证模型的可行性,旨在为项目风险分担理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积极培育和推进地方产业集群是赢得区域竞争优势、获得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文章从相关概念入手,论述了发展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的可行途径,并进一步提出了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部农村基础设施供给PPP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中国西部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不足、效率低下等难题,对PPP模式应用于西部农村基础设施的内在逻辑、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剖析。分析认为,中国西部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PPP模式存在运用范围小、私人产权界定不清、政府职能错位等突出问题,需从建立健全PPP模式的宣传机制、规划机制、政策保障机制、风险分担机制和监管机制等方面着手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