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俄国形式主义提出的陌生化理论,有其重要的价值,但也有片面性。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其特征在于反常、突出、新奇和变形,这对我们重新重视和审视文学语言,有其重要的启示作用。但它认为文学的本质只在语言,不在形象,却是矫枉过正。事实上,陌生化不只是技巧、语言层面的。陌生化可以理解为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乃至文学意蕴诸层面的本质,即文学语言是陌生化的,文学形象也应该是陌生化的。自然,文学意蕴也应该新、深、奇,即也要陌生化。因为文学文本中的言—象—意是不可分离的。以三李等人的创作为例,可考察中国文学对陌生化的运用。梳理中国古代关于陌生化的论述,归纳陌生化的表现方式,可见凡是在语言和形象上有所创新,都可以理解为陌生化。简言之,陌生化就是文学的创造性。对陌生化也应该辩证地理解:陌生化是奇与正对立统一的关系,不能一味求奇,为奇而奇,还要平中见奇,奇中寓正。  相似文献   

2.
<正> 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批评的专用术语。为该派代表人物维克多·施克洛夫斯基所首创。施克洛夫斯基是在探讨艺术的目的时提出“陌生化”理论的。他认为,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往往习惯于机械地感知,因而经常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艺术存在的目的,在于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受;它的存在,在于使人感知事物,在于使石头显示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在于让人感知这  相似文献   

3.
杨东篱  王嘉翊 《探求》2024,(1):78-87
历史文化遗产的剧本杀开发模式具有布莱希特提出的“陌生化”的显著特点,也因此拥有了覆盖“直接了解、陌生化后的再了解、深入思考”三个步骤的特殊优势,能够激发历史文化遗产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不过,这一开发模式也存在着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如过度依赖陌生化,参与费用过高等,需要采取像适度处理剧本杀与“陌生化”特色以及与创作目的之间的关系等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解决。  相似文献   

4.
覃承华 《学术交流》2023,(3):167-179
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的出现,既与当时语言科学的发展趋势密切相关,也具有文学自身发展的深层原因。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的理论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模仿论”。亚里士多德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他所著的《诗学》是第一部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深远影响的理论专著。《诗学》中的相关论述或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理论来源。作为近现代以来的第一个文学批评理论,俄国形式主义主张将语言学的相关方法用于文学批评实践,强调将文学的语言“形式”作为研究重点,以此分析文学作品的本质属性“文学性”。这种方法论的理论来源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言词的相关论述是密切关联的。因此,《诗学》的这些论述本质上为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大江健三郎对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叙事上,大江通过多视点、反讽叙事、戏仿等手法,尽可能地用自己的叙事方式抵抗着占主流地位的日本传统的叙事文学.大江在叙事上进行的"陌生化"探索,从而使其大多数作品具有很强的隐喻性、象征性.对大江来说,"陌生化"是他以一个文化批评者的身份对日本现代社会特别是天皇制进行强烈批判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6.
傅颖 《社科纵横》2006,(11):183-184
从俄苏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陌生化效果”出发,在情节、叙述、语言三个不同层面上对爱伦.坡的早期小说《丽姬娅》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并就文本中体现出来的反讽加以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论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学观魏家骏在现代西方文学理论的诸多流派中,也许没有一种文学的理论流派的观点遭到过像俄国形式主义者那样坎坷的命运。这一学派在20世纪伊始俄国大革命风暴将起的前夕,希望重建与传统文学观迥异的文学理论体系。他们从语言形式的角度人手,重新界...  相似文献   

8.
杜萌若 《学术交流》2006,(7):155-158
布莱希特把绝大多数的传统戏剧形容为“美食戏剧”,激烈对抗从亚里士多德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雄踞欧洲剧坛两千余年的移情———共鸣理论,提出以间离效果为核心的叙述体戏剧的新主张。布列松严格区分了“电影书写”与“电影”的概念内涵,认为只有前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间离效果”是“布莱希特主义”的核心,布莱希特认为它完全可以代替情感共鸣成为艺术享受的根基。布列松理想的“电影书写”中的影像和声音是自在自为的,模特儿在行动,在说话,可他没有也不需要演技,他并不是另一个人,仍是他自己。布莱希特与布列松在表演理论上的重大分歧其实是两人关于艺术本质和功用问题迥异理解的具体体现。布莱希特倡导演出和观剧中的“间离效果”,着眼点并非仅仅在于戏剧艺术本身,而是蕴涵着引导正确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政治功用的。布列松是艺术宗教的信徒,在他那里,如果说艺术有什么功用的话,那便是令我们在一瞬间感知到“实在”的神秘与无限。  相似文献   

9.
社会学批评方法在20世纪几乎是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一个流派.在形式主义与结构主义兴起的过程中,社会学批评方法是对之作出批判的.社会学批判,直接导致了俄国形式主义在其发源的国度内被封杀,同时也在对布拉格学派的否定上体现了出来.从巴赫金的论著中,可看到当年俄国形式主义所受到的社会学批评.巴赫金<文艺学中的形式方法>虽体现了当时的理论面貌,但也存在概念混乱的情况.第一,此书立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兼顾对形式主义的批评与矫正简单化批评.既然立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学说,那末自然也会坚持反映论的文艺观,进步在于,巴赫金使之多层次化了.第二,理论诗学与历史诗学的关系.俄国形式主义将诗学分为理论诗学与历史诗学.巴赫金将这两者间的关系给搞糊涂了.理论诗学、文学史、历史诗学这三个概念也被巴赫金"中介"论的辩证游戏给搞混淆了.这样,巴赫金所打通了的理论诗学、文学史、历史诗学这三项,就都被否定了.理论诗学的来源有二:一是来自现实的文艺运动以及过往历史中的文学史,二是来自其他意识形态部门.理论诗学自然也处于变动中,这是因为经济发展与政治变动而造成的不同意识派别的兴替,使得它们向着理论诗学衍生过来的态势产生了变化,用句通俗的话说,即造成了立场与视角的不同.值得提出的是,现实的文艺运动的发展也会产生出属于文艺自身的问题.第三,对形式主义的批评.巴赫金对形式主义文论的批评,有四个要点值得注意:一是批评其语言学取向.二是批评其否定的方法.三是批评形式主义的体裁观.四是批评形式主义的文学史观.巴赫金对俄国形式主义的批评,有击中要害的地方,也有与事实不甚相符、甚至距离较大的地方;他的意见有可取的,也有错误的.抽象的文艺概论式的研究是没有前途的,必须从具体的作品、从历史的丰厚沉积中提炼概念,才能有创见.巴赫金深入研究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提出"复调小说"概念."从历史中提炼出狂欢节化"这个概念.从抽象的文艺概论式的研究中摆脱出来后,巴赫金的才能便得到了发挥,以这两个有一定创见的概念引起了西方文论界对他的注意.布拉格学派正是沿着俄国形式主义的上述理论发展趋向,而引出内容与形式的"综合"说的.康拉德对上述"综合"说作了批判,他的社会学立场比较机械.社会学批评与结构主义相比,所注意的确要宏观一些,对深入到系统内部的微观方面有相当程度的忽视.然而,将这种区别简单地概括为一般与个别的差别,则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10.
沈静 《社科纵横》2012,(11):100-103
詹姆逊认为俄国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都陷入了“语言的牢笼”。他提出了元评论的辩证批评理论。元评论作为一种新的理论批评模式,关注的不再是理论的表面内容,而是其深处的构成密码,通过解密来显示其中隐含的各种信息。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把分析对象化约为文本因素,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而不必把它们和客观现实相连。  相似文献   

11.
<正> 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指本世纪20年代由俄国的一个文学批评流派所创立的文学批评理论。该流派由两个自发的文学研究团体组成,即1915年在莫斯科成立的以罗曼·雅克布森为首的“莫斯科语言学小组”和翌年在彼得堡成立的以维克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以来,对于西方学术思想的介绍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个问题,即许多介绍都不是立体的。立体性研究对于深入了解西方学术思想十分重要。俄国形式主义的领头人什克洛夫斯基1982年写了一本与其20年代的书同名的《散文理论》。他抛弃了当年贬斥内容的纯形式观点,承认了知人论世的重要性,甚至还承认了所谓永恒真理对于艺术的重要性,还强调了解时代、斗争与革命对于理解作品的重要性。与当年相比,什克洛夫斯基的政治立场与文学观的变化是巨大的。对于结构主义,什克洛夫斯基的态度是总体否定,但也有部分肯定。他还批评了结构主义不问实质只看表面相似的分类法,其实不问实质的缺点俄国形式主义就存在。俄国形式主义是回避本质,只看现象的。他又批评结构派滋生了许多术语,但滋生术语的情况在俄国形式主义那里也存在。英美新批评是与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亲缘关系最近的流派,它们都是形式主义流派,都以作品为中心,都忽视作者。当然区别也是明显的,新批评注目于文本的细读,注重对意义的阐述与艺术的分析,而结构主义则研究作品是如何组织的、其叙事方式与话语方式如何。与韦勒克从统一性上看待布拉格学派和结构主义的关系不同的是,坚持英美新批评立场的乔纳森.卡勒,则对结构主义文学...  相似文献   

13.
彼得一世改革特质与俄国现代化方向李朋,谢景芳彼得一世的改革,被认为是俄国“现代化”的肇始开篇。在俄国的发展史乃至世界发展史上,无不留下彼得一世及其改革的痕迹。自然,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与彼得个人意志及其所推行的各项改造俄国的计划、方案...  相似文献   

14.
“陌生化”理论和艺术变相论都承认“变”在文艺活动中的重大意义,但是对“变”在文艺活动中的主导性决定意义二者的看法有根本性分歧。“陌生化”理论认为,“变形”是艺术的“铁律”,构筑在旧因素基础上的新文艺必须通过源源不断的变形、变异来保持自身的生命力,“变”是文艺创造的内在原动力,没有变化的重复就意味着文艺的死亡。而“艺术变相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认为是“雅俗共赏促成了变相趋势”。  相似文献   

15.
赵晓珊 《社科纵横》2005,20(3):138-139
俄国形式主义诗学是上世纪艺术本体论的先声,它首先提出文艺作品是自足体,文学研究应从文学自身内在规律出发建立科学系统的文学科学。作为艺术本体论的代表流派,20世纪60年代兴盛发展于法国的小说叙事学最符合形式主义所谓文学科学的条件。本文试从方法论、叙事结构、人物观三方面考察两者的生发继承关系,论述了形式主义对小说叙事学的启示与影响,以及叙事学自身在对象、范围、深度等多方面的理论扩展。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中国的布莱希特戏剧──兼评话剧《托起明天的太阳》梁洪杰1958年,黄佐临先生首次把布莱希特戏剧介绍到中国舞台上——排演《胆大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时的情景是令人悲观的,连黄老本人都自嘲是布氏的间离效果把观众都“间离”到剧场外边去了。事隔20年之后,黄...  相似文献   

17.
刘焕明  周彦 《学习与探索》2005,14(1):160-163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目的,是企图吞并朝鲜,进而最终独占“满洲”的重要战略基地的旅顺和大连。战争结果虽如愿以偿,但竟因以俄国为首的三国干涉,不得不还辽于清政府;同时,俄国又插足朝鲜,严重威胁着日本在朝鲜的特殊地位,甲午战争的主要目标并未实现。于是日本于甲午战争十年后,为了再次实现其“大陆政策”既定的侵略目标,通过战争打败了俄国,从俄国手中夺回了辽东半岛,巩固了其在朝鲜的特殊地位,并获得了“南满”铁路的占有权和经营权。  相似文献   

18.
马歇雷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恢复对W.本亚明与B.布莱希特的唯物主义美学的兴趣,有助于使马克思主义批评从新黑格尔学派长期禁锢的形式中解放出来。然而,这些唯物主义美学的中心范畴——“作为生产者的作家”——只是一种过渡性的概念,有消除神秘化的浓厚色彩,在政治上是含糊不清的。就艺术本身范围内的“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进行分析,这固然重要,但其历史的阐述能力还不是十分明显。譬如,布莱希特作品的精华就不是轻而易举能以英国文学的创作形式转译过来的。多恩的《圣十四行诗》和乔治·赫伯特的《神殿》,属于不同的文学创作形式,却是在同一种意识形态下形成的。笛福与菲尔丁的文学创作形式虽不同,但引起我们注意的却是他们意识形态的对抗性。《亨利·埃斯蒙德》是萨克雷唯一的一部完整发表而不是每月连载的小说;这种不同的创作方式无疑使小说的形式引人注目,但它还是基本上保留了“萨克雷的意识形态”。谁也没指望文学创作的形式与文学的“上层建筑”形成一种匀称的关  相似文献   

19.
作为肇始于俄国形式主义美学的一个概念,文学性衍生的最初动机是祛除历史主义对文学研究的深度侵入.随着大众媒介对文学生存空间的疯狂挤压,文学命运日渐衰微,文学性被赋予了更多的感性期待和价值扩张,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理论误读.但不言而喻的是,消费意识对文学性的时代征用确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因而在消费时代对文学性进行必要的审美祛魅和价值重构,赋予文学性客观的理性定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贝尔与弗莱的形式主义美学,在西方现代美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首先扼要地介绍了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它关于审美情感及其对象——艺术作品的根本性质的论述。然后考察了这一理论的历史特点:它顺应现代经验美学的潮流,反对传统的思辨美学;它同英国现代哲学家摩尔的“新实在论”及其伦理学理论的关系;它一反以往的形式主义,开始崇尚“表现”;它为后期印象派等现代艺术提供理论基础,等等。最后,本文从它对西方现代美学影响最大的三个方面,即对传统的“形式——内容”二分法的摈弃、对形式与情感的关系的重视和对艺术的独立自主性的强调,指出它对我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