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朝霞 《东岳论丛》2012,33(5):112-116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对在较大学生的宗教性归因现象进行探讨.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筛选出40名基督教神学生和普通高校本科大学生102人为有效被试.其次借鉴国外类似研究结合国内现实状况和测试目的设计12个不同性质的虚拟小故事测试他们是否存在宗教性归因倾向差异.测试结果显示:1)信徒归因风格对宗教性归因倾向具有显著影响;2)有、无宗教信仰导致宗教性归因倾向差异显著;3)宗教信仰者的信仰程度不同也会造成宗教性归因的显著差异,并体现在行为结果中;4)事件的积极或消极维度对宗教性归因倾向有显著影响.该结果对了解中国当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及其宗教性归因倾向、原因及功效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韦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韦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韩仁生归因理论是美国当代一种以认知的观点看待动机的理论,近年来在心理学界日益流行。归因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寻求理解"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解释与推论,进而通过这种因果关系来认识、预测、控制周围...  相似文献   

3.
创造性思维在许多情况下是违反逻辑程序的,因而对科学发现的行为很难进行逻辑的整体分析.用形式逻辑的规律诠释科学创造,并不能从本质上揭示创造性思维的根本特征.科学大师爱因斯坦一再强调,在科学发现过程中,从科学观察和实验到一种创造性思想的真正产生,并没有"逻辑"的桥梁",而必须借助于科学直觉和科学灵感.对此,当代西方享有盛名的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指出:"人怎么产生一个新思想——无论是一个音乐题材、一个戏剧冲突,还是一个科学理论——这个问题,可能对经验心理学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它同科学知识的逻辑分析毫不相干."①波普尔的观点被认  相似文献   

4.
教育评价与归因方式都是反映人们认识观点的理论.前者说明教育者的评价在受教育者身上实际所产生的影晴,强调的是被育者的传导作用;后者强瞩作为受教育者的个体对成败原因的认知作用,是从行为的结果来阑述行为的泡起,强橱受被育者的内省作用.若把评价与归因都作为两种动机理论来考察,在教育过程中,两种方式是经常运用、显而易见的.然而,对于评价与归因对受教有者的心理彤响以及由此引发的结果,却在往被被育者忽略.本文试图就两种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影一及其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评价与归回们导略抒己见.  相似文献   

5.
非效率行为是一种缺乏效率的经济行为。理性非效率行为是行为者为了维护或增加某种在制度与契约规范不明或存在冲突情况下的收益所得,而在理性统摄下发生的非效率行为。①理性非效率行为发生的依据和原因是多方面的,人性基础、环境因素是两个重要的方面。理性非效率行为发生的人性基础是行为者的生存欠缺、需要及由此派生的行为动机。理性非效率行为的主体是人,而从人的方面或从人的主体方面追寻理性非效率行为的动因,是一个涉及人的本质与人性现象的基本理论问题。为了对这一问题有一个基本理解,对西方管理哲学思想中关于人的本性的讨…  相似文献   

6.
韦纳的归因训练理论模式及其实施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韩仁生 《齐鲁学刊》2003,79(1):56-58
归因训练在近年来一直是西方心理学界十分重视的研究课题 ,它为人类行为的控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并广泛地应用到心理现象研究的各个领域。韦纳的归因训练模式主要将期望的和不期望的成败结果归因于动机和情绪 ,其应用主要集中在成就范围内 ;综合西方有关的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 ,在学校情景中实施归因训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选择对象 ,教育干预和效果测量  相似文献   

7.
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许多年来,西方经济学家致力于经济发展问题研究,并形成了很多理论$但是.本文认为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经济发展理论让人完全信服并且行之有效$本文拟尝试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出发,揭示经济发展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8.
机器及由其带来的机器隐喻一直伴随着西方的文明进步,不同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机器隐喻深刻地影响着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追溯西方机器隐喻的历史沿革,探讨不同时代标志性的机器隐喻,并在哲学上加以提炼,对于认识西方社会的发展和思维方式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认知不协调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在研究态度转变问题时于1957年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的认知由许多因素构成,它们之间有些是彼此独立的,有些则是相互关联的。相互关联的认知因素之间存在两种情况:一是两个认知因素之间呈协调关系,二是呈不协调关系。在对待任何问题和事件上,人总有一种要保持各种认知协调的倾向,保持自身态度与行为协调一致的动机。一旦认知不协调,人就会感到紧张、不安和烦闷,就会产生减少或消除这种不协调的内在驱力。当个体认知失调后,减少不协调的途径主要有三种:减弱不协调要素的重要性;增加其中的一致  相似文献   

10.
当代归因训练三种模式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因训练在近年来一直是西方心理学界十分重视的研究课题。指导归因训练的理论观点有三种,即习得性无助模式、自我效能模式、成就归因模式。这三种理论为人类行为的控制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并广泛地应用到心理现象研究的各个领域。归因训练的实施,能提高人类行为的动机,增加未来成功的期望,增强行为的持久性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国家教育考试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可概括为:考前试题失(泄)密行为时有发生;考中考生舞弊行为较为猖獗;考后通过不法途径篡改考生数据信息;考试过程中各种突发事件不断.形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考生投机取巧心理影响,社会诚信环境影响,考试法制建设相对滞后,考试管理部门内部工作失序,考试功能发生异化.提出了积极应对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与士兵人际归因倾向和防御方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引言。对归因问题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很多心理学分支领域研究的热点,特别是70年代以来Weiner的归因理论的广泛应用,使得研究者从对人们行为发生和变化的原因的关注,转移到如何通过干预和训练而调控个体行为朝良好方向发展。本研究试图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去分析归因倾向和防御方式的相关性,进一步探索归因研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价值。二、研究方法。1.工具和步骤:Lefcourt等人编制的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文字修订后的重测信度0.64。该量表可分两个分量表,分别涉及关于学业成就和人际关系的因…  相似文献   

13.
归因理论作为一种社会认知理论,在许多领域尤其是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教育活动中,归因、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的合力.  相似文献   

14.
《新学术》2007,(2)
思维方式是一定时代人们的理性认识方式,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的方式。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的所有思想和行为都受一定思维方式的支配。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中西方社会在思维方式上的较大差异,这些差异具体表现为:整体模糊性思维与精确具体性思维,感性直觉性思维与理性逻辑性思维,向内保守性思维与向外开放性思维。  相似文献   

15.
尹洪波 《江淮论坛》2011,(3):172-176,141
在西方语言学界,语气(mood)是指动词为区别说话人对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事件或状态所持的不同态度而发生的形态变化,属语法范畴。情态(modality)是一个语义范畴,指说话者对某一命题、事件或状态等的信念或态度。语气是表达情态的一个重要手段,但非唯一手段。学界对二者及其关系的认识模糊不清,在语气名目下所研究的许多东西基本上都属于情态。汉语“语气词”所表达的不是“语气”,而是“情态”。也许把汉语的句类看作是言语行为(speechacts)类比看作语气类更合适。从类型学的角度看,以言语行为类型为标准区分句类,比以语气区分句类更具普适性。至于口气,本文认为是超音段(super-segmental)性质的语音特征,如说话的高或低,轻或重,缓或急,严厉或温和等。  相似文献   

16.
回溯推理是指在已知两个事物或者现象之间具有因果联系的基础上,由结果推测原因的推理.回溯推理结论具有或然性,同时其在刑事侦查的运用中又兼具逆向思维和常规思雏的性质.回溯推理在刑事侦查中可以推测案件的真假,可以推断案情,可以推测犯罪嫌疑人,可以推测犯罪嫌疑人拒供或说谎的原因,也可以推测极端可疑现象的实质.在刑事侦查中运用回溯推理应注意推理前提的特殊性,要尽量排除引起已知现象或结果的其他可能原因等事项.  相似文献   

17.
如同"原子和分子等等是不能用显微镜来观察的"一样,预见也是不能用望远镜观察的,"而只能用思维来把握."作为创造性思维的预见本身是一个认识过程,作为创造活动的前提,预见又是一种认识结果.但是相对于一般的认识过程和一般的认识结果来说,预见无疑具有自己的特征. 第一、预见具有前馈性特征.一般的认识或见解是对于一定实践活动和行为方式追踪反馈的结果.而预见则不同,它不是在实践结束之后才显示反馈结果,而是在实践之前或实践开始之初就依据模型实  相似文献   

18.
漫谈思维     
如何正确看待人的思维问题,历来是两条哲学路线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说来,唯心主义者往往歪曲、夸大人类思维的能动作用,否定人类认识的客观来源;而机械唯物论又只强调认识的客观来源,看不到和否定人类思维的能动作用,把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只看作消极被动的“照相”;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将辩证法和唯物论统一起来以后,才克服了以上两种片面性,正确地描绘了人类的认识发展过程。但是马克思主义对上述两种片面性的斗争并没有结束,今后也永远会有这种斗争。为了更好地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探讨一下人类思维的问题是必要的。当然,有关人类思维的问题,由于现代自然科学也还没有充分揭开它的奥秘,本文只是想提出一些问题,供有兴趣的同志们一起思考.  相似文献   

19.
<正> 人的主动行为是指人自觉地作用于客观世界的活动,过去将驱使这种活动的能力定义为主观能动性。这个定义出自“由因而果”的思维方式。如果我们“由果而因”地反向思维,经过归纳和分析,就会感到驱使主动行为的能动性,不仅来源于人的头脑中已形成的认识和思想,还来源于直接的社会作用和诱导。这种由社会作用和诱导使人发生主动行为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20.
认识的产生与发展是由实践决定的,认识和实践二者是同步进行的。这是以往学术界普遍接受的一个基本原理。但是,这一原理并没有揭示出人类认识的全部复杂情况。人类认识的大量事实表明,认识和实践二者的产生和发展,除具有同步性之外,还由于某种原因而具有非同步性。研究这种非同步性的种类、根源,以及同步性与非同步性的关系,无论对于认识自身的发展还是对于实际工作,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