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翻译需要应对的不仅是语言的差异,更是文化的差异,加之译者的主体性意识等因素,造成了翻译中误读和误译的必然性.以严复的误读为例,借用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诠释严译中误读的必然性及其合理性,同时解释严译创造性误读的正面积极意义--原作意义的实现与丰富、译者与读者主体价值的体现与制约.  相似文献   

2.
翻译需要应对的不仅是语言的差异,更是文化的差异,加之译者的主体性意识等因素,造成了翻译中误读和误译的必然性。以严复的误读为例,借用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诠释严译中误读的必然性及其合理性,同时解释严译创造性误读的正面积极意义——原作意义的实现与丰富、译者与读者主体价值的体现与制约。  相似文献   

3.
“创造性误读”指的是一种文化试图理解另一种文化并转为己用时,最终会对所借鉴文化产生误解或误用。前一种文化在这种互动中会产生出新鲜的东西,但这种新鲜的东西与原文化含义可能不同,甚至相反;从文化交流与增长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重要且非常普遍的过程。创造性的跨文化误读是跨文化电影翻拍的标志,其中对“他者”的理解更非简单的“翻译”。2009年,张艺谋把科恩兄弟的惊悚片《血迷宫》(1984),翻拍成中国电影《三枪拍案惊奇》便是一个典型的案例,由此可以展示跨文化误读产生的丰富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以严复焦虑心态下的翻译误读为例,分析严译文本中误读的三种情形:对原著书名的改译、对原著的思想内容或观点的改译、对事例的改译。并借用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剖析这种误读的必然性及其合理性,认为翻译需要应对的不仅是语言的差异,同时还有文化上的差异,加上译者的主体性意识等因素,造成了翻译中误读和误译的必然性。同时还诠释了严译创造性误读的正面积极意义:原作意义的实现与丰富;译者与读者主体价值的体现与制约。对阅读、理解翻译作品等具有较好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随着西方哲学关于主体性研究的发展,翻译中的主体间性研究开始登场.在文学翻译中,译者担负着多重身份,他们对原作的翻译既是 "创造性叛逆",又是一种"误读","创造性叛逆"往往寓于误读之中,并以误译的形式出现.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也蕴含了主体间性特征,并且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叛逆"是以主体间的互动与制约为基础而呈现的.因此,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既是一种主体性事实,也是一种主体间性事实.  相似文献   

6.
以霍克思译《红楼梦》的一些例子为证,从中西文化精神的差异、译者的主体意识、语言及文学作品的特性等方面,阐释在翻译中误读与误译的不可避免性及其与译者的创造性的关系。译者从自身文化出发看待他者、阐释、重写他者的误读和误译不仅丰富了主体文化,而且延续了原作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论创造性翻译是增值翻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创造性翻译是翻译主体在某种明确的再创作动机驱使下 ,通过对原作能动的阐释和建构完成的创造性翻译行为。翻译所必然涉及到的文化上的差异和表述上的困境 ,使得任何翻译都注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原作的再创造。成功的创造性翻译应当是一种增值翻译。创造性翻译要接受文本限制 ,同时又必须超越文本。创造性翻译要考虑主体文化的规范和接受环境的制约 ,在这一前提下进行的创造性翻译才有可能产生增值效果  相似文献   

8.
简论钱钟书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进入跨文化对话时代 ,“译介学”将成为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之一。钱钟书关于翻译的点评述说 ,很值得精研。他的翻译理论有三个主要内容 :一是“诱” ,指翻译所能起到的作用 ;二是“讹” ,误读误译 ,叛离原文 ,或是创造性误读 ,却有独特价值 ;三是“化” ,忠于原作又不泥于原文 ,达到“化境”。  相似文献   

9.
文学翻译中,创造性误读的存在是客观的,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力之所在.为解决这种创造性误读的标准、原则问题,本文引入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概念,以作为误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创造性误读否定了单一的翻译评价标准,是翻译中常见的现象。在价值学视阈中,这种既"合目的性"又"合规律性"的误读兼顾着原文价值多元化、译者既成价值观和读者接受范式的影响,是达到文化传通的翻译策略之一。通过归化和异化手段,创造性误读加速了文化趋同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接受者在对作品涵义创造性的理解与发挥的时候,它既不完全受作品本身的束缚,又在原作品基础上提出某种有节制的异见或新解,这种创造性误读是读者艺术思想、审美观念的有效延伸,也是读者在与文本的对话中重新构建文本意义的过程。对文学作品的创造性误读使合理性的多元解读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2.
该文主要以阿来《尘埃落定》为例,从其传播接受情况和被误读的现象切入,从作家和读者两个方面,重点分析了当代少数民族汉语文学被误读的原因,最后提出解读少数民族文学应该紧抓文学性和民族性。  相似文献   

13.
解构主义文学误读理论的"误读"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有必要对其进行辨正:第一,误读理论并不只是强调读者的阐释活动,同时关注的是一个更为宏观的经典文本的历时性差异运动,而在这种运动之中,"作者的焦虑"才是关键所在;第二,误读理论在肯定所有阅读都不是单一解释的同时,又指出在对文本进行解释的时候存在界限,超出这一界限所作的解释是不合理的,误读的界限就源于"文本"。  相似文献   

14.
当前学术界内外对布鲁姆的“阅读总是一种误读”的观点存在着赞成和反对两种尖锐对立的评价。其实运用S·霍尔的编码/译码理论,分析符号外延与内涵结构特点以及内涵与社会文化结构的联系,从符号传播的动态角度把握误读产生的原理和机制,并根据霍尔关于符号的意义是编码者和译码者共同建构的这一主导思想,可以说明布鲁姆观点的可论证性。但要准确表述布鲁姆的观点,传统上针对文本而提出的误读、正读等术语的内容则需要作重大修改甚至彻底摒弃,因为所谓的文本意义没有客观性。  相似文献   

15.
许多有关苏轼词创作缘起的记载,均与艳情相关.如果细加考证,就会发现这些记载多属虚诞不实之词.本文认为,苏轼词艳情本事的大量流传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苏轼词的创作大大拓展了传统词体的疆域,而当时许多人的词体观念则相对滞后;二是当时大量读者、听众的非审美性的接受动机,也造成了对苏轼词的曲解与误读.  相似文献   

16.
《西游记》在阐扬《心经》佛学思想的同时 ,又对《心经》产生了某种误读。而这种误读对小说的结构影响颇大 ,误读的原因在于明代的心学思潮  相似文献   

17.
对文本理解的正确与否是翻译成败的关键之一。然而由于时空变化,文本语境丧失,意义的不在场,误译时有发生。针对译事中的误读现象,笔者提出了大语境观,认为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应采取“知人论世”与“以世论世”的策略,即采取文本篇外语境与篇内语境相结合,最大限度再现文本真实意义的解读策略。  相似文献   

18.
在<瓦尔登湖>中,梭罗对儒家经典<四书>的引用多达九处,然而由于语言文字的障碍、思想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个人哲学观点的影响,这些引用大多是"创造性的误读和阐发",与儒家原典"貌同而神异".另一方面,在那次"异国思想联姻"中,梭罗与"知音"老庄却失之交臂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