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藏的各族同胞們,当你們拿起从內地运来的物品时,你們可曾知道,那里面还包含着終年为保証运輸的道班工人們的辛勤劳动嗎?如果你不很了解,那么就让我来介紹一下在雀儿山上战斗了整整十年的五道班吧! “提起雀儿山,自古少人烟,飞鳥也难上山頂,終年雪不断。地冻三尺深,乱石把路拦,开辟川藏交通綫,这是一道关。”世界屋脊上的雀儿山,是川藏公路上最高的一座山,的确是一道关。它海拔五千多米,地势高,空气薄,天气寒冷,气候变化无常。一年有八个月的冰冻季节,雪深近一米,溫度低达零下三十度,就是盛夏有时要也穿皮衣或棉衣。况且,这里是黃沙、烏云一現,  相似文献   

2.
在蒙古族传统文化中,处处都表现出强烈的北方民族的特点,特别是蒙古族的先民长期以狩猎和畜牧业为主,所以表现在他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无不打上游牧文化的烙印。正是由于历史、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因素,蒙古族服装和服饰,已经成为中国北方民族服装的一个大系,在这个大系里,几乎囊括了东北原住民族的所有特点。 “马背皮囊驮奶酪,锦裘毡帐勒勒车。” 这是对过去蒙古族衣食住行的全部写照。 在远古时期,蒙古族的先民以狩猎为主,因此多以兽皮为衣。至唐、宋时期,由于蒙古族的先民与中原的汉族产生了密切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3.
敖包,是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习俗。凡是有蒙古人居住的地方都有敖包。1992年7月,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胡吉吐莫镇,又建立了一座新型的“呼格吉胡敖包”,意为“繁荣昌盛”。这是20世纪90年代的奇迹。 为什么要建一座呼格吉胡敖包?因为胡吉吐莫镇管辖的范围内,历史上曾有过7座敖包。  相似文献   

4.
柳州的歌会     
柳州有个鱼峰山,山下有个小龙潭。终年四季人来往,喜听三姐把歌传。柳州,是刘三姐传歌成仙的地方。虽然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毕竟为我们壮、汉族人民播下了唱不尽的歌的种子。柳州一带有许许多多的壮、汉族山歌手,他们职业不同,文化程度不等,但都能出口成歌,对答如流,真有“你拿竹篙我拿桨,随你撑到那条河”的本领。许多歌手,自解放以来,就  相似文献   

5.
马背吉他队     
“哦——举过眉梢的银碗哟斟满了一片真情欢迎你到草原来哟……穿过沙柳,跃过小溪。在祖国北疆的苏尼特草原上,一支身背吉他的七人马队,把悠扬的歌声送进蒙古包。这就是小有名气的“马背吉他队”。这支吉他队是由内蒙古军区边防某部九连的七名战士组成的。他们经常利用巡逻之余,为牧民们演唱。九连常年驻守在远离城镇的边防线上,交通不便,环境艰苦,文化生活贫乏。擅长吹打弹拉的四班长王元,自费买了一把吉他,在他的影响下,六位蒙古族、汉族战士纷纷自购吉他,组成了业余吉他队。每逢节假日,毡包里、月光下,便响起他们热情的歌  相似文献   

6.
<正>4月24日下午2点,花垣县龙潭镇土地村一座矿洞坍塌,3名被困矿工生命危在旦夕,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委书记何泽中现场指挥救援行动;兄弟地市、长沙煤炭坝救护队、常德救护队等闻讯火速赶来营救。这是一场战斗,一场人与死神赛跑的战斗。在整  相似文献   

7.
在广西罗城县凤悟大队,仫佬族社员群众传颂着三位汉族青年工人热情关心“英雄电话兵”潘宜烈士一家的生动事迹。一天,罗城矿务局呼略矿青年工人欧仲新、林达信、陈东信,从报纸上看到在法卡山战斗中,英雄电话兵潘宜(仫佬族)十四次冒着敌人的炮火接通电话线,最后壮烈牺牲牺牲时,两手还紧紧抓住电线两端,让电流通过自己身体,保证了指挥部与前沿阵地的联系的报道深受感动。放下报纸,他们议论开了:要是英雄的家属看到这张报纸心情会怎么样呢?如果有机会能到烈士的家安慰安慰他的亲属该多好啊!事也  相似文献   

8.
人们都说延边象一片“绿叶”。如果翻开祖国的地图,就可看到在祖国东部的边陲上,有一片象树叶的绿地,这就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确,延边不仅地形宛似一叶,它的色泽也是一片碧绿的。当你在夏秋之交来到延边旅行时,你就会看到山绿水绿田绿地绿,一座座山庄,一个个市镇被绿荫掩映着。如果你登上长白山俯瞰,你会惊奇地看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座没有碉楼的羌寨,只有依山而建、错落成群的黄泥建筑,户户相通的巷道如迷宫一般。她静静地立在海拔1970米,离云朵更近的地方。萝卜寨是她的名字,但更多的游人唤她作“云朵上的街市”。5月12日下午2时28分,这片在岁月里沉静了4000多年的暗黄色,被地震从汶川县雁门乡的土地上抹去。“云朵上的街市”,只剩下立在风中空荡荡的门框和倒在地上摔成碎块的黄泥墙。  相似文献   

10.
蒙古族从室韦时期始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但在悠久的历史过程中,蒙古族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形成了至今犹存的独特的社会文化生活风貌。其服饰虽吸收了突厥、契丹等北方少数民族适合于牧猎的服饰文化和汉族服饰文化,但他们根据自己世代繁衍生息的广袤草原地理、气候和本民族的喜好加以改进和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蒙古族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11.
清代以来,蒙古族与汉族在蒙古高原开拓了广泛的商贸空间,并创立了具有特点的商贸运作模式,促成文化耦合。这是清代蒙古高原的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交融与互动的标识之一。这一时期蒙古族与汉族商贸文化的交融与互动是在面对世界资本主义挑战的背景下发生的。其不仅推动了内蒙古地域商贸文化的发展,成为今日实现城镇化的前奏,而且说明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在全世界造成的强势冲击草原民族与农耕民族已形成一个强大的合力,蒙古族与汉族在商贸文化的互动与合作中实现了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2.
生命之绿     
在人们的心目中,黄土高坡是中国西部的象征,而浩瀚的沙漠又是千里戈壁的代名词,其实,我认为是一种错觉。戈壁滩实在太大太宽,它实际上复盖了甘肃,新疆两省区,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国西部大自然的“主旋律”。当你行驶在数千里长的戈壁滩上,会看见大片大片的一望无际的沙滩荒漠扑面而来又如浪而去,但同时你也会发现一座又、一座耀眼的绿洲接踵而至,令人心旷神怡。哪里有绿色,哪里就有生命在跃动,“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此种理念在这大戈壁滩上尤其强烈。也许正是这特殊的地理环境使人们倍加重视植树种草,倍加珍爱一草一木。从兰州…  相似文献   

13.
在两山相对的平缓的坡地上和盆形的山谷里,疏密相间地散布着一些村落。金缎子一样闪光的玉带河从谷底蜿蜒流过。在绿树掩映中,一幢幢别墅样的两层小楼依山而立,让人看了不觉得这是遥远西南边陲的一处山村,而好象是什么风景胜地的疗养院。谁能相信,这就是沙甸——云南省回族人民聚居的一个村落、“四害”横行时一度遭受严重不幸的地方。在一块俯临公路的山坡上,一栋带有长廊的、别致的小楼刚刚竣工。这座小楼的女主人,就是闻名遐迩的服装专业户赛凤  相似文献   

14.
春节逸闻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许多少数民族人民和汉族一样,喜爱这个传统的节日。古代,蒙古族人们把春节叫“白节”。现在蒙古族仍有人把旧历的正月叫作“白月”。“白”字出于何处?原来这个民族以白为吉,据说这与他们吃奶食有关,因为奶食是洁白无垢的。春节为“白节”,恭贺新春,吉祥如意的意义便在其中了。居住分散的草原牧民,把这个日子视为交往的良好时机,是他们欢乐的高峰。除夕,人们向长者敬“辞岁酒”,围着火挡吃饺子、下棋、  相似文献   

15.
草原的味道     
舒泥 《中国民族》2013,(1):8-12
有一年我工作的单位里两个包头的汉族同事在一起聊天, 一个人说:“哎呀,我爸爸当初跑大车的时候,看见蒙古族在杳无人烟的地方搭两个蒙古包,吃又酸又硬的奶做的东西。”另一个说:“我爸爸原来也下乡,他下完乡回来口味就不一样了。自己熬奶茶,冬天把冻得带着冰碴的肉直接泡在热茶里喝……”  相似文献   

16.
阿鲁科尔沁旗位于内蒙古东部赤峰市,阿鲁的意思是“山北”,科尔沁意为“弓箭手”。在这里,蒙古族与汉族同胞和睦相处,共同建设绿色家园。尤其是阿鲁科尔沁旗民族职业教育中心,始终把民族团结放在首位,挖掘民族文化、推动双语教学、开展职业培训,成绩显著。2007年,职教中心被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命名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06年,校长张勤被赤峰市委、市政府表彰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012年,学校被国家民委评为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先进单位。  相似文献   

17.
布依族、苗族兄弟聚居的黔西南山区,是“夜郎古国”故地,曾以妄自尊大而载入史册。时移世易,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浪潮的冲击下,有些什么变化呢?这里能否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呢?在今年初夏我踏上了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穷则思变,夜郎不可自小“想起贵州,就想起六山。”记得这是一首诗里的第一句,我真为这位诗人的联想叫绝。是的,素有“地无三里平”之说的贵州,哪儿不是山呢?在这十七万六千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山地丘陵竟占了97%。正是因为这山,千百年来遮障了各族山民的视野。他们世世代代守着宝山受穷。直到现在,贵州仍是全国最穷的省份,而黔西南州则是贵州最贫困的地区,被视为“干人”中的“干人”。到1985年,黔西南州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仅254元,只  相似文献   

18.
<正> 湖南湘西的怀化、辰溪、淑浦三县交界的罗子山一带居住着两万多瑶族同胞,被称为“七姓瑶”。“七姓瑶”人的族谱称其原籍为江西吉安府。由于世乱,迁徙于南楚西晃山,在黔中定居下来。其形成说法有二。一是,当时朝廷每年要进行三次“赶茁”,驱赶屠杀少数民旅。经过长年的“赶苗”,瑶族人所剩无儿。有一次,朝延令四个将军把瑶人赶到洪州(今贵州省)、皮林(今湖南靖县)后,瑶人不甘凌辱,商议对策,团结战斗,英勇反击,迫使四将军仓惶逃到一座破庙里。瑶族人四处寻找,终未找到,瑶人过去后,四将  相似文献   

19.
祭敖包是北方很多民族的传统习俗。蒙古语中敖包有“土堆”、“堆子”的意思,如今蒙古族敖包有自然形成的和人工堆积而成的两种,蒙古族祭祀的敖包是人工堆积成的。敖包和祭敖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敖包作为自然景观存在,它就不会有人文价值,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敖包作为祭扫的对象,就被纳入了人类的精神世界。蒙古族祭敖包的起因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认为:蒙古人在远古从森林中走出来后,因怀念过去的山林,堆土石成山,上插草木为林,后成祭祀的对象;①有人认为:敖包中埋葬着蒙古族英雄祖先,敖包是他们的坟墓,是后人对祖先崇拜…  相似文献   

20.
一条宽阔苍老的古河道蜿蜒穿过齐国的故土,携沙北去,注入渤海。这就是闻名齐鲁大地的淄河。山东省独一无二的蒙古族聚居村——刘家营,就座落在淄河东岸。村碑文日:元朝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蒙古族立村,初名留下营,后改刘下营,再后改刘家营……先世五公,即斡罗那歹人,从军被虏,不屈,终得脱;后人因留故曰刘,遂以刘为姓。五公官至镇抚卒……这块证碑在“文革”中险遭劫难,几经周折才保存了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