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结宝 《江淮论坛》2012,(6):159-167
修辞有多种原则,唯“立诚原则”在中国源远流长,特色鲜明。当今社会.修辞学界出现了“立诚”和“弃诚”两派的对立和纷争。分析可知,立诚是修辞的社会性质决定的,立诚能增强修辞效果,立诚不是绝对的,却是可行的;“立诚”还是社会现实的召唤,更是人类生存法则的必然要求。修辞必须立诚,修辞需要坚守“立诚原则”。  相似文献   

2.
春秋时期是一个崇尚和信仰话语的时代,言本身具有生命的意义和色彩,知识阶层追求立言不朽的人生价值。由于对言的重视和广泛的应用实践,在春秋时期有很多关于言的理论性的论述,如“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修辞立其诚”“辞达而已”,强调言的审美、诚信、适度等原则,同时也对“巧言令色”的言语加以批判。  相似文献   

3.
“修辞立其诚”语出《易·乾·文言》,它是孔子在回答九三爻辞时所说的一句话。我经常发现人们在引用它时,把后代的引申义作为它的本义来训,例如:“‘修辞立其诚’见于《易经》,‘诚’者,准确、鲜明、生动有力也。修辞就是修饰言辞,就是对语言进行修饰和调整”。(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函授通讯》一九八三年第一期第三十四页)。  相似文献   

4.
<正> “修辞”二字连用最早见于《易·乾卦·文言》:“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从此,历代学者对它作了种种解说,形成复杂的阐发系统。就此作一番梳理工作,对于认识“修辞”一词的源流及其所反映的修辞观念,对于推进现代修辞学的继承和发展,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5.
夏澍耘 《船山学刊》2003,(4):165-167,87
诚信之德,作为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传统美德,被视为立人之道与立政之基,是维系社会秩序、成就理想人格的基本道德。诚信之德源远流长,其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发人深省。一中国传统文化对诚信问题的探释,可以追溯到先秦儒家。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儒家经典《尚书》中已出现“诚”的概念,《尚书·太甲下》中有“神无常享,享于克诚”的记载,此时“诚”主要指笃信鬼神的虔诚。当时的人们认为敬神必诚意,才能免遭祸患。《周易》中,“诚”已摆脱纯粹的宗教色彩,具有日用人伦的道德意义。《周易·乾·文言》中讲:“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认为君子说…  相似文献   

6.
海外有论者对冯友兰先生1982年参加夏威夷世界理学会议发言所说“修辞立其诚”颇有微词,以为先生50至70年代的言论是言不由衷的。先生重提“修辞立其诚”是一种忏悔,无异于承认自己以往的言论有“应帝王”的性质(见台湾《当代》35期,1989年3月号)。这关系冯先生后数十年生平思想的评价,有必要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7.
“修辞立其诚”。 这是儒家对于立名的态度。这种慎重,曾经深深影响过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学人。西学译介第一人侯官严复,在译名问题上,就有过“一名之立,数月踯躅”的感叹,真可谓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这种态度,自然不仅是因为译事之难,更是一种对学术人生的敬慎与谨严操守。  相似文献   

8.
查屏球 《学术探索》2010,(3):125-133
西周铭文是现存较早的单独成篇的文本,《易传·文言》中“修辞立其诚”之观念虽是后起之说,但其所强调的“诚”应与早期铭文之类写作活动相关,可能就是对这类文本写作经验的总结。西周铭文是祭祀者与神对话的记录,以诚心获取神之佑助是铭文写作的动机,向神展示诚心是其核心的内容,诚也是铭文行文的基本要求与行文风格,故借助西周铭文,可以为这一文论观念作更具体的文化溯源。  相似文献   

9.
诚信:现代市场经济的信用环境建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诚实守信,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整体性世界观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向人际交往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延伸。正所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①。“人无信而不立”一语,高度概括了“诚信”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这一思想见之于经济活动,就成为中国古代经济伦理的重要内容,并持续不断地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影响和规范作用。《管子》中的“诚贾”(指从事正当商业活动的人)总是受到人们的褒扬,所谓的“蓄贾游商”“不轨逐利之民”“兼并豪党之徒”等则常受到人们的谴责;社会经济活动中“其言必信,其行必…  相似文献   

10.
对现行汉语修辞学思想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批评了以《修辞学发凡》为范式的现行汉语修辞学思想,认为现有的对修辞的原则、修辞的本质、修辞的目的及学科的任务等的认识存在着不足,不适合于用来解释动态言语交际活动中的话语修辞行为,提出汉语修辞学必须重新思考自己的理论界说,全面加强自身的科学化建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本文力图突破现行汉语修辞学静态分析单向的语词表达效果的局限,转而抓住话语在双向言语交际活动中所产生的交际效果和社会效果,从言语交际的双向动态视角,从实现发话人交际用意的角度,提出了研究动态话语修辞行为的修辞控效理论.文章认为话语修辞的本质是发话人有效调控言语交际的进程和交际的各种参与因素,运用最具针对性的话语策略,最大限度地促使发话人所期望的话语效果的成功实现;并围绕于此系统分析了修辞控效的效果类型、修辞控效所应调控的复杂因素,修辞控效的运作过程和实施原则等。  相似文献   

12.
李琳  张娜 《理论界》2006,(5):187-188
合作原则是人们进行言语交际的一条基本原则。而在实际的言语交际活动中,人们却常常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从而产生特定的修辞意义。合作原则的遵守与违反具有相对性。人们在言语交际中遵守与违反合作原则都必须以是否得体为标准,才能有效地达到交际的目的。语用得体和修辞得体是辩证统一的,但两者又不是完全一致的,有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离。  相似文献   

13.
盛若菁 《江淮论坛》2007,(1):166-169
关联理论强调最佳关联原则,但在言语交际中,说话者与听话人既有利益一致、遵循最佳关联原则追求最佳关联的一面;也有出于不同交际目的,发话者或是诱导受话者定向、偏向关联,或是受话者有意违反最佳关联原则,进行多种关联,以期获得幽默、讽刺、新颖、雄辩等修辞效果,追求“最佳修辞效果关联”的一面;而对言语交际中修辞关联的分析却正是关联理论研究所忽视的方面。  相似文献   

14.
修辞的目的和修辞的核心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辞的目的就是通过优化设计言语以更好、更有效地达到交际目的。它具有层次性。合目的原则是修辞的核心原则,它包含四个次准则:修辞话语的内容必须适切交际目的;修辞话语的形式必须适切交际目的;修辞话语能增加表达的美感度与力度;修辞话语在接受对象那里有好的反响。  相似文献   

15.
马一浮把诗学中的修辞行为视为人们“穷理尽性”的实践活动,是道德、心性修养的载体。其主要特点是:注重思与情的辩证统一,注重情性的探索,注重修辞在儒学、美学、诗学等其他学科领域的融会贯通,注重语用及语用价值的实现。其中贯穿了一个基本精神和原则,就是美与善在德性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修辞立其诚”本义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孔子在《周易.文言传》中所提出的"修辞立其诚",前人有许多解说,迄无定论。若从其解释《周易》卦爻辞的角度结合其言说语境去考察,这一观念其实继承和发展了殷商以来卜筮文化传统中强调职业操守和"思成"心理等重要思想和情感。"修辞"反映了从巫史作辞、正辞、用辞到春秋时期政教和外交辞令的发展;"立诚"则主要强调历史传承的官守职业精神和敬慎持中的文化心理。"修辞立其诚"是要求修辞者持中正之心,怀敬畏之情,对自己的言辞切实承担责任,采用最好的方式予以表达,并预期达致成功,由此形成了中国文化中"敬言"、"谨言"、"慎言"的优良传统。这一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思想观念对中国文学、文章学、修辞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来文艺思想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7.
《周易》讨论语言问题,虽然往往是零散的只言片语,但其涉及语言问题方方面面。由于中国古典文论素有"宗经"传统,因而《周易》语言观对其影响深远,尤其是"修辞立其诚"辞文"立象以尽意"等思想,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修辞,作为一门“有效使用语言的艺术”,和交际、文化及写作密切相关。本文从修辞与交际,修辞与文化,修辞与写作三个层面论述了系统修辞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及深远意义。并指出系统修辞教学可拓展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及语用能力,促进文化教学,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9.
《周易》讨论语言问题,虽然往往是零散的只言片语,但其涉及语言问题方方面面.由于中国古典文论素有"宗经"传统,因而《周易》语言观对其影响深远,尤其是"修辞立其诚"辞文"立象以尽意"等思想,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真”以及表达“真”的词所蕴含的文化观念,在中国文化的历史演进中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在“诚”、自然等向度上,“真”渗入于道德追求及日常存在的过程;从主体间交往中的以“诚”待人,到直面自我时以“真”律己,“真”的观念内在于生活世界的各个方面,并构成了人的日常存在的范导原则。与“俗”及此岸世界相分而又相合,“真”表现了其在终极关怀这一层面上的独特意蕴,以真俗互融、摄俗入真为前提,终极的关怀与现实的关切往往呈现统一的趋向。作为深层的文化观念,“真”既留下了历史的印记,又制约着现实的文化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